--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13-11-25 22:10:23
--
名字:胡一伟
2013年符号学第二次测验
1. 举例说明一个符号文本,必定由双轴操作组成,即聚合轴上的选择,与组合轴上的连接。但是聚合轴的宽窄可以变动很大:有的是窄幅的,有的是宽幅的,结果造成文本风格的巨大区别(聚合轴变化投射称组合风格变化)。
答:在戏剧表演中,演员的动作、台词,场景的切换,灯光布景的选择都会影响文本风格的巨大区别,也就是说戏剧表演必定由双轴操作组成。如,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哈姆雷特》中,组合轴上的连接和聚合轴上的选择——其中二十几个场景的变幻,按在轨道上的平台、台阶,,光影、光色、音响和演员表演,,唤起我们对的丹麦城堡各角落气氛的追想。譬如,几秒钟前还是是寒风凛冽的深夜,,“先王” 神秘而恐怖的幽灵笼罩着城堡的露台。转眼间,,柱位、灯位稍加移动, 就呈现出一幅哈姆雷特在王室厅堂的景象, 辉煌中带着阴郁, 尤如金子蒙上了黑纱。当奥菲利娅因经受不了父亲被刺的沉重打击神经错乱时,柱子和平台覆盖上一层忧伤的淡绿色光, 俄菲利娅喃喃吃语、举止痴呆地徘徊于方柱之间, 便使得细长的阴影也似乎怀着凄楚的神情。这里,灯光的选择,场景的切换连接,营造出了当时的意境。
有时候,前一场景中一把斜放着的宝剑, 到了后一场景, 只需将位置稍加调整, 便完全有可能被作为“十字架” 去暗示基督教徒的虔诚。
苏联六十年代演出的《安娜·卡列尼娜》中,舞台上树林的场景的表现也利用了双轴关系。一开始空黑舞台上,,设计者排布了不同强弱粗细的光柱表现树林,因为光柱和布景实体相比,换景灵便又不挡戏。可是寥寥几笔何以达意? 演出通过演员蜿蜓地“取道行走”,对光柱的“ 支撑”、“抚摸” 等动作的暗示, 把观众引入规定情景之中,让观众理解这是在空寂的树林中“摸索”。假若演员的动作改变了,或者光柱的颜色变化了,观众也有可能会认为演员掉入大海,在海中游弋。有时候,甚至悲剧变为闹剧。
2. 举例说明,在符号表意过程六因素之中,某种因素成为主导,能使文本获得某种品质。例如,当形式本身成为主导时,就可以获得艺术所必须的“诗性”(不一定是在诗歌中)。
答:当形式本身成为主导,符号文本获得“诗性”:
(1)比如几句比较绕口的英语语句:
I know. You know. I know that you know. I know that you know that I know.
He never saw a saw saw a saw. 形式成为主导,符号文本获得“诗性”。
(2)墨西哥的Culiacán市因超高的枪械犯罪率而臭名昭著,一位艺术家为了向人们宣传反战反枪械的思想,将很多收缴回来的枪支进行拼组,造出了很多日常中常见的乐器,长笛、击鼓、吉他更是代表作,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呼唤起人们放下手中的枪械、放弃暴力,和平相处。我认为将废气枪支改造为乐器等艺术作品,使得具有暴力意义的符号文本获得了“诗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2)a.jpg

(3)当形式成为主导因素时,我们日常用语的手势,在舞台上就获得“诗性”。中国传统戏曲, 拥有大量运用演员程式动作代替布景传递环境信息的实例。要表现“ 坐轿” 、“ 骑马” 、“划船” 、“爬山”等活动, 京剧舞台上一般不出现“轿” 、“ 马” 、“船” 、“ 山” 的实物, 只靠演员的虚拟动作。乡间小路、海岸河滩、悬崖峭壁、深山丛林等景象, 也往往是通过虚拟动作展示出来的。除了一般虚拟动作, 各地方剧种还累积了成套典型化、程式化的虚拟动作。如天、地、日、月、夜、风、雪、雷、雨、云、水、山、石、’鱼、浪、草、木、鸟、花、火、船、楼二十二种是特为写景而设计的。茶、酒、饭、筷、碗、帐、帘、枪、刀、弓、剑、锤、笔、墨、砚、书、衣、马、锁、钥、龙、虎、盒二十三种, 又是“ 画” 物的, 都与角色之外的事件环境有关。
(4)有一则广告很有意思:
你能看出下面的这几组有趣而富有创意的广告图片是推广什么产品的吗?这是个鼻毛修剪工具的广告。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这个搞怪的广告会停下来看一下并且微笑一下,这广告的目的也达到了。电线充当广告中的毛发元素,搞笑的同时也让人印象深刻。
我认为这则广告不仅可以用来符号表意过程六因素会使符号文本具有“诗性”,或许还可以作为阐释伴随文本的一个例子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jpg

3. 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的符号修辞格,如隐喻,提喻,转喻(不要举语言的例子)。
答,在戏剧作品中,这三种主要的符号修辞格比比皆是。
隐喻:话剧《曙光》(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第五场雪梅的意象就是一种隐喻。关押所处于冰天雪地的包围中。在它的矮围墙外苍劲怒张的树枝上开者梅花。雪梅面对冰天雪地仍旧傲然屹立,生气勃勃。而主人公厉明华面对诬陷与迫备临危不惧,大义凛然。雪梅的意象隐喻了主人公坚贞不屈的精神。
南斯拉夫剧作家努希奇的《死者》(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结尾时舞台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平台上一伙充耻之徒为了庆祝他们阴谋的得逞正在群鹰乱舞,而在背景上出现的却是一片腐朽的链铁皮。这里以铁皮的腐朽与人物精神世界的腐朽相对照。这也是一种隐喻。
转喻:用皇冠代表社会地位,用树的摇动表示有风,用水面的反光表示有水。如上海戏剧学院上演的《哈姆菜特》成功地创造了奥菲莉姬躺在水面上藏流的效果。扮演奥菲莉娅酌演员平躺在一辆专门设计的车台上。台面对以施微摆动。由于车台全部蒙上黑丝绒,所以观众在黑丝绒背景前看不见车台的存在,随着车台的横向移动,观众看到奥菲莉娅飘浮在河面上。这里用身体的漂移指示河水的存在,运用了转喻的效果。这种效果,在魔术里面经常出现。
提喻:在布景方面,舞台设计者总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片景替代整个场景:用攒铁栅舱窗户表示牢房;几块石头代表山岭等等。同样,提喻同样适用于演员,典型人物的表现说明以个别代表他们的类属。
4. 举例说明不受符号媒介或文化限制的“概念比喻”,在社会的集体反复使用中,会积累理据性,能最后发展成意义深远的象征。
答:(1)戏剧手势、动作。中国戏曲艺术中,戏剧手势的形成经历了从社会的集体反复使用到积累理据性,最后发展成深远的象征这一过程。在各地地方剧种中,这种不断演化的痕迹体现得比较鲜明。譬如演出采茶戏所用了一系列手势和动作都是从劳作中来,经过反复使用累积了理据性,最后具有自身的一套象征意义。又如著名川剧演员琼莲芳在演出《别洞观景》时, 就用“兰花手” 、“荷叶掌” 、今金鸡独立” 、“鹤子翻身”和“ 白鹤卧云”等程式动作, 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对井照容” 的场面。这一系列动作与手势都是川剧老艺人在长期的生活、艺术实践中提炼、归纳出来的,我认为具有“概念比喻”的性质。其中“ 指爪”(是一套一百种表示不同内容的程式化手势)可为一例。
(2)“土豪”一词的新解,以及在现代社会集体反复使用中,积累了理据性,发展成了一个意义深远的象征,相伴随而来的还有“遍地”的“土豪金”等等。集合这些“概念比喻”,有人在网上用坐标轴列出了一个对现代男生的四种分类,即屌丝、土豪、文艺青年、高富帅。可见,“土豪”一词象征意味之深远。
5. 举例说明人类文化中经常出现“大规模反讽”(任何一种均可)。
答:(1)情境反讽:在中外文学作品中经常利用情境反讽构成情节。譬如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失明人物来说,失明的人往往能够看得见幸福,能辨别真假,而眼睛没有瞎的人反而会被蒙蔽。这一系列人物有俄狄浦斯王,李尔王等,他们在失明后才能认清事实,区分真假。而一旦人物复明,如纪德《田园交响曲》中的盲女,治好失明后却反而“神智涣散”,落水死去。而这类情境反讽在荒诞派戏剧中表现更甚,如尤奈库斯 《出嫁的姑娘》中,一位夫人正讨论她年轻无邪的女儿:她刚刚完成自己的学业,造成了对于这位年轻无邪女儿的期待,结构那个女儿上场:“她是一个男子,大约三十多岁,身体强健,充满阳刚之气,一脸浓密的黑色胡须,身穿一套灰色西服。”我认为这也具有了情境反讽的效果。
(2)历史反讽:对于炒房、囤房等致使房价飙升的现状,各地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具体的限购措施。这些措施实施前后,似乎具有历史反讽的效果。比如,一个家庭只能买两套房,多出则要按照条例多缴纳费用。于是,网上爆出夫妻纷纷离婚的新闻。这样的“限购”反而助长囤房热,而且也易触发一些伦理道德问题。对于房价来说,有些压低房价的措施,反而致使房价不降反升,我觉得有一种反讽意味。
6. 举例说明同层次的元语言组分不同,在同一主体的同一次解释中,可能无法互相取消,此时会形成解释(或评价)漩涡。
答:(1)下列有趣的铅笔画会造成解释漩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1).jpg

(2)京剧《连升店》中的一段戏文:
崔老爷:混帐!
店家:老爷。
崔老爷:不堪!
店家:老爷!
崔老爷:什么东西!
店家:老爷。
这里,认为店家确实窝囊的观众会认为崔老爷骂的对,而认为崔老爷无能的观众会认为店家在讽刺崔老爷,此段在对崔老爷进行揶揄。或者还可以认为,这压根是一段错位嫁接的戏文,情致的产生与人物的精神状态没有什么关系,剧中人始终对此毫无觉察。它们形成了评价漩涡。
(3)有时京剧表演里的哭腔也会形成解释漩涡的效果:
中国戏曲演出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剧中女主人公由于某事引起的悲伤开始呜咽拭泪, 而就在你知道了她万分悲伤的当儿, 她的呜咽已转入哭腔, 越拖越长, 越哼越响, 终于在观众席里引起一片掌声与喝采声。对于被剧中“ 孝女” 或“贤妻” 的真情打动的观众会产生同情怜悯之感,甚至潸然泪下,而是对于把自己的注意重心从对事件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媒介本身形式美的享受上去的观众会因演员的好嗓子和高超的演唱技巧而欢欣鼓舞,我认为这也形成了解释漩涡。
(4)在古希腊戏剧——阿里斯托芬的《地母节妇女》(剧情:欧里庇得斯因为在他的悲剧中恶意中伤妇女,因此参加地母节的妇女们决定处死欧里庇得斯。提前得到消息的他,急忙派自己的亲戚涅西罗科斯装扮成女人混入开会的妇女当中,为自己争辩洗脱罪名。但是,妇女们很快发现了涅西罗科斯的拙劣装扮,把他关了起来。欧里庇得斯为了解救涅西罗科斯而自己打扮成了海伦的模样,引诱看守救出了涅西罗科斯)中,三种男扮女装的女性形象——那个自愿在我们面前打扮成女人的男人(涅西罗科斯、欧里庇得斯)、双性同体人(阿迩同),还有就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演员(妇女们)可以具有解释漩涡的效果。比如,擅长性别反串的诗人阿迩同是男扮女装地躺在卧榻上的出场的,不知情者会误以为那是女性,但当他一开口歌唱,我们就可以听出看上去的社会性别与听上去的生理性别是不一致的。这种情况若放在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语境中(李玉刚等人男扮女,可以以假乱真;男生气质比较娘——伪娘,嗓音就像女生,可以以假乱真;女生中性化,或具有男中音,可以以假乱真),就往往会形成解释漩涡的效果。由此,观众可以有几种理解:这是一位具有独特嗓音的女性在唱;这是一位男性扮演女性唱歌。
7. 举例说明一个文化大多数人(中项)认同意义项(正项)的价值,合起来构成“非标出”主流?为什么一个文化必须排斥又必须容忍标出项(异项)?
答:在中西戏剧中,我觉得可以以人物性别扮演为例来说明正项、中项、异项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中国戏剧中,倡优最早都由男性扮演,起滑稽调笑的作用。而在宋元杂剧里常常由女子扮演男性角色,到了北宋时期,女艺人大量进入杂剧演出,就使杂剧歌舞成分加强,也就使得杂剧由单纯的滑稽表演向综合化表演过渡。虽然现在男女反串扮演成了戏剧演出的常用手法,但是男扮女装的情况相对多见,而女扮男装则比较少见。戏剧男女扮演的这种发展趋势恰恰可以说明正项与异项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首先,杂剧中多由女子演男子,是由当时城市里市民阶层的世俗审美趣味索决定的——城市的瓦舍勾栏是“富工”“闲人”们出入的场所,是男子的天下,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心理是男性心理。但从元代到清代,社会对演员生活的严密监控,阻止了女性将舞台上的性别反串,延伸到生活里的身份改变。这也显示出社会对戏剧本身所允许的某种性别逾越的惧怕。“达官贵人们对待坤生/女演员的衰玩态度,是为了要征服彼等在台上的不羁演出,并防止她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跨越性别阶级的界限。”也就是说,为了使戏剧为父系制度服务,就必须压制女性,即创造出一个父权制统治之下所模造出的新“女性”原型。此时,女性扮演男性角色的情况减少,“中项”倒向了男性扮演女性的角色。
而为什么依然还有女扮男装的情况出现呢?也即为什么一个文化必须排斥又必须容忍标出项?女扮男装表现出的“才子”气息,那种俊朗、清秀和纯净,往往是有些男性无法表演出来的,譬如魏晋风度,那种纯净儒雅的气质,也是今天大众所追逐的韩剧帅哥根本无法表现的。以越剧女小生的保存为例,她们所表现出的“才子”男性气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能消解了当代社会中男性的刻板形象,在当代社会男性主流叙事的“阳刚”之外,抵制其对男性气质的想象和规训,所以必须被“容忍”。
8. 附加题:(能说就说,说了也允许改变)你的学期作业(甚至计划中的毕业论文)将应用什么符号学原理,来解决你的专业中的什么课题?
答:学期作业向用,双轴关系、展面与刺点来分析演示性叙述中不可靠叙述。
或者用伴随文本分析戏剧演出的身体性、非特有媒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