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符号学论坛  (http://www.semiotics.net.cn/bbs/index.asp)
--  符号学讨论  (http://www.semiotics.net.cn/bbs/list.asp?boardid=16)
----  去符号化是否可能?  (http://www.semiotics.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16&id=3092)

--  作者:yu813878
--  发布时间:2012-10-29 00:29:06
--  去符号化是否可能?

我发现,去符号化的过程中实际上无法做到将符号“还原”。

 

  去符号化无法将“符号”的痕迹抹除;进而,去符号化的行为往往将符号造成另一种“二度符号化”的效果。

 

 例如:用钞票点烟,看上去是还原钞票“纸张”的物的属性。实际上传递了一种更强的符号信息——烧钱。

 

 用禅杖做武器,看上去是用了“物质性”。但实际上,用的还是“禅杖”这一武器。禅杖的意义已经被感知和累加。

 

 旧书摊上的情书,更是累积了太多意义,令人唏嘘。

 

 

 由上,我可否得出这样的理解:

 

  一旦进入文化和意识,符号是一个不可逆过程,任何尝试去符号化的努力,实际山都只是构成符号意义的叠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去符号化.pn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zhyh
--  发布时间:2012-10-29 09:09:21
--  

这的确是个复杂问题:一种去符号化,导致另一种符号化“叠加”上来。

 

但是在“再符号化”之前,去符号化的确发生了:钞票的确被当作纸烧了,石碑的确铺路了。

 

如果没有人看到并解释出意义,就没有“再符号化”,只是有潜力被再符号化。

 

因此,我对“符号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表示怀疑。


--  作者:zhyh
--  发布时间:2012-10-30 15:50:39
--  

如果她有意拍下并上传,或当着众人做,那是“摆谱”,就已经开始另一个符号过程。

 

甚至“有意毁灭自己的一切”,准备完蛋,也是开始再符号化。

 

但是如果他真的富到(或疯到)无关痛痒,那么烧钞票的确是物化。


--  作者:zhyh
--  发布时间:2012-10-30 22:54:01
--  

我想不出一个例子,朝全新的意义方向再符号化。

 

但是理论上难以排除。


--  作者:yu813878
--  发布时间:2012-10-31 20:32:08
--  柏拉图的“床”与“符号化”相对性

我想到从柏拉图解释“理式”方式来理解“符号化”与“再符号化”以及“去符号化”的相对性

 

柏拉图用“床”举例,在他的表述中有三个要素:

1.床的“理式”是床之为床的根本规律;

2.工匠依据理式制作的床是“客观存在的床”;

3.而艺术则是床的(符号)再现。

    这里其实存在一个逻辑矛盾,即工匠制作床是直接依据“理式”吗?那岂不是工匠较之于艺术家更接近于真理的本源?

柏拉图的解释,木匠制造的床因为受到时空、材料、手艺和用途的种种限制,没有永恒性而不能完全展现理式,只是分享理式的某些片段和方面。

     柏拉图这个解释并不完整。以我们现在的常识来看,工匠与艺术家应处于同一层次。以设计艺术来看,反而是先有床的“概念”,才能有床的制作。工匠只不过制造床的时候同时充当了设计者和生产者而已。而实用之床和作为画面的艺术之床都可以是床这一理式的不同符号呈现方式。那么,这里是否还存在“客观世界”和“符号世界”的区别呢?

    答案是肯定的。设计家诉诸图上或艺术家诉诸纸上的“床”都可以成为木匠所依凭的“客观世界”,只是木匠和艺术家的对符号的在符号化次序发生了某种逆转。

  柏拉图的比喻并不错,他所未说清的是艺术家与木匠不是因其身份决定在符号化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而是其进行再现时所处依据的客观对象。当木匠按照一个设计图来制作床时,其工作假定为,设计图是客观世界的构成,其制作的实用之床是符号再现;
     反之,艺术家以木匠已经做出的床为创作依据,则假定木匠之作为客观世界之床。


(抱歉!复杂化了……)
   好,现在回到“符号化”与“去符号化”……

   实际上,我们需设定有一个而未被符号化的“客体对象”存在。

   而所有的符号化与去符号化是围绕着这个对象进行的。

    也即,当我不去追问(释义)钞票、禅杖等的原始意义时,这些事物就被“设定”为“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31 20:36:34编辑过]

--  作者:zhyh
--  发布时间:2012-10-31 21:11:46
--  

或许这是因为你讨论的都是人为设计并制造的“纯符号”----钞票、禅杖。

 

他们的“纯物”状态,需要非常特殊的安排(例如用来生火)。

 

如果是“自然物”,例如石头、树木,就不存在需要“不去追问(释义)钞票、禅杖等的原始意义时,这些事物才被“设定”为“物””的复杂情况。   


--  作者:yu813878
--  发布时间:2012-10-31 23:29:51
--  
所有事务本来都是自然物.树并未因为外形变成床才符号化.其被命名为树就已经符号化了. 一块扔回河里的石块不仅激起了河里的涟漪也泛起心中的记忆.它并非在物的层面上与众不同.只是曾经与他或她相遇而被符号化.对于一个不觉得它长得像心形的人来说.它泯然于众。 .我想.我们所要去符号化的对象并不是那块石头.而是曾经感知过有关这块石头的心灵. 我的进一步问题是.既然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我们何故对一个石头去符号化?而不是感知之心?
--  作者:zhyh
--  发布时间:2012-11-01 11:51:47
--  

楼上实际上在问:纯粹的感知携带意义,能否取消意义,去符号化?

 

能否有一个“无意义”的心像?

 

我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的初步考虑是不可能。


--  作者:yu813878
--  发布时间:2012-11-03 18:17:53
--  
有个更关键的环节- 符号定义落脚于感知时.去符号化的逻辑对象是感知还是“物”? 也即,是“石头”还是“石头的感知”? .作为物的石头无意义可去; 而携带意义的感知又无法去除其意义的痕迹°.因为没有无意义的心像。
--  作者:yu813878
--  发布时间:2012-11-03 20:38:18
--  
看来.楼上可能有预想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