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符号学论坛  (http://www.semiotics.net.cn/bbs/index.asp)
--  符号学讨论  (http://www.semiotics.net.cn/bbs/list.asp?boardid=16)
----  符号文本是否要求时间向度?  (http://www.semiotics.net.cn/bbs/dispbbs.asp?boardid=16&id=3308)

--  作者:yu813878
--  发布时间:2013-02-02 12:38:59
--  符号文本是否要求时间向度?

继续求教。

 

在《论二次叙述》中,老师将“符号文本”的条件设定为:

1.   一些符号被组织进一个符号组合中;

2.  此符号组合可以被接收者理解为具有合一的时间和意义向度。

 

 广义而言“文本”是一个“符号链”或“符号组合”。

老师在词典“文本”一条中,定义简化为“任何可以被解释的,文化上有意义的符号组合”。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文化上有意义的符号组合,那么具有的就仅仅是“意义向度”。

时间向度从何而来呢?以及什么是“合一的时间和意义向度”?

 

 


--  作者:zhyh
--  发布时间:2013-02-03 00:00:33
--  

这个问题,“蓝天白云”在11月提出过。

 

一般理论认为,“具有合一的意义”就行了。

 

但是奥斯汀理论告诉我们,文本是有意义向度的:以言言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

 

班维尼斯特理论告诉我们,文本是有时间向度的:过去、现在、未来。(请见《符号学原理与推演》334页)

 

雅克布森理论告诉我们,文本时可以有某个因素“主导”的,而这主导可以指向“意动”。

 

应当承认:所有这些先贤之见,至今我们还没有充分总结性的领会。


--  作者:yu813878
--  发布时间:2013-02-03 16:08:13
--  

惭愧了!没有跟上论坛的问题。

 

这些向度在结构主义框架中,甚或在逻各斯中心的世界中都是易于理解的,因为时间和文本都是明晰而具体的概念。

 

利奥塔这样的理论家总是希望跳出这种框架,

 

在后现代理论家的语境中,问题就不再是先贤们关于时间向度的技术性纷争,而是时间向度作为一种秩序应以何种方式被认知。

我的理解,利奥塔认为图形所代表的“混沌”在接收者主导的“多义性”之处得以实现。 

 

也即,文本自身并不必然携带时间性。单次理解的时间结果正如薛定谔的猫,可能是对文本本身混沌之破坏。

 

由此,文本可以被理解成具有指向明确时间向度,也可以理解为“零指向和无指向”的时间向度。

当然,如果这也是一种“合一”,这句话倒是仍然成立。不过它的内涵就要加上——“零指向和无指向”这种状态。

 

比如,“道可道,非常道”“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这类抽象概念的表述文本都是缺乏明确的时间指向的。

它们不是叙述文本,却不得不是“符号文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2-03 17:17:02编辑过]

--  作者:zhyh
--  发布时间:2013-02-03 19:08:32
--  

LZ说:“零指向和无指向”的例子是“道可道,非常道”“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

 

因为,这类抽象概念的表述文本都是缺乏明确的时间指向。

 

根据班维尼斯特的观念,这些断言,实际上是“过去”指向,是我们经验中类似“永恒真理”的总结。

 

可能应当与真正的“过去”(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有所区别。

 

但是班维尼斯特指的是说话者“意向性”中的过去,而不是真的过去;

 

正如“明天会下雨吗?”并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时间向度,“但愿明天下雨”才是未来向度。


--  作者:yu813878
--  发布时间:2013-02-04 11:45:00
--  现在时间向度

时间向度的游戏很精巧!

 

可以理解这种“意象性的过去”而非时态、故事内容。

 

问题1:这个“意象”对叙述行为的透露可以视为“元叙述”层次的操作吗? 

 

问题2:但按照这个逻辑,恐怕难以将一种体裁整体性地归入“现在”或“过去”

 

在三种时间向度中,“口述的小说”是否还是“过去向度”。

 

即便是“意象性”来看,口述的小说,也和戏剧、电影一样,是过去事情的“正在发生”。

如果只是因为诉诸了“画面”和“真实的演员”就成为正在发生的标志,则不是体裁问题,而成为媒介问题了。

 

那样的话一幅静态的画面则不得不永远是“现在向度”。对吗?

 

 



--  作者:zhyh
--  发布时间:2013-02-04 15:45:48
--  

LZ说的“口述的小说,也和戏剧、电影一样,是过去事情的“正在发生”。”   

 

是媒介造成的。但是的确也是“意向性”的。

 

记录性媒介(文字、图画)记录过去,让接受者了解某陈述或事件。

 

“一幅画面”是记录的,静态是陈述,动态是叙述(我加上卷入人物才是严格的叙述)。

 

而演示性媒介,是提出问题(下一步如何?)让接受者看某个情况如何出现。游戏、比赛、演习,就非常典型了。

 

“意向性”是不是“元语言层次”操作?是的,它决定了基本的解读方向。

 

LZ的结论非常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