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叙述学第一次测验答案示例-陈文斌


  共有1654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叙述学第一次测验答案示例-陈文斌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叙述学第一次测验答案示例-陈文斌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04-14 08:03:09 [只看该作者]

2015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

姓名:陈文斌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学号:2014221030244


l 不一定举小说的例子,最好举你自己专业的例子。

l 不要用我用过的例子。

l 非常欢迎自己创作一小段。

l 请务必在415之前用电子信附件方式寄还给我。

l 不要从网上抄录过长的段落,不然打印不便。


1. 请举例说明,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其文本可以归结出很不同的隐含作者。请举例说明:任何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一般来说,隐含作者比作者高尚(如果你知道作者的生平的话)。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武侠小说,隐含作者都具有浪漫潇洒的气质,不为名利所累,向往归隐的闲适生活。《白马瘦西风》的隐含作者总透露出一股忧郁的气质。同时,查良镛在《明报》所写的时事评论,隐含作者针砭时弊,极度关切社会现实,逻辑性和严肃性兼具,而少感伤和浪漫。


阮大铖,以进士居官后,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阉党,崇祯朝终以附逆罪罢官为民。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与马士英狼狈为奸,对东林、复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后乞降于清。其政治立场随波逐流,且行迹并不光彩,为当时文人所弃。

其《燕子笺》的隐含作者具有扬善去恶的品格,其《咏怀堂诗外集》有十四首还山诗,其中有:“星占处士山中卧,影弄婴儿世上名,但使榆关销战斗,何妨花坞有深耕”。其中隐含作者温柔敦厚,向往闲适安然的生活。

综上,隐含作者比作者高尚。


2.请举例说明:虚构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价值观不一致时,叙述才会不可靠。你认为纪实性叙述(例如新闻、广告)会不可靠吗?请说明。

“不过我不明白的是:我那么无知无识,那么低贱,品性又那么坏,我归顺他,他又能得到什么以前没有的好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1989p. 18)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段是写费恩想到归顺天命,叙述者“我”认为自己无知无识,低贱,品性坏。而隐含作者却是认同费恩的纯真,善良和机智,将费恩置于文明人之上的。叙述者和隐含读者的价值观不一致,所以叙述不可靠。


我认为纪实性叙述是可靠的,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价值观一致。例如江中牌健胃消食片的广告,叙述者表达的观念就是:“肚子不消化,快用江中牌健胃消食片”,消食片整齐地摆满了整个抽屉,这是认可消食片功效,鼓动他人去买。隐含作者同样是这个价值判断,认可功效,希望消费者去买。

但这个广告不可信,整个抽屉全部用来放同一款药,每天吃都得吃几个月,而且摆放齐整,人为设计的痕迹太过明显,暴露了广告宣传的夸张。


3.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这两个人格可能在语言层面上发生冲突。请举一例,其叙述语言,与视角人物如果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参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子夜》吴老太爷到上海)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鲁迅《药》

夏瑜被斩首,庸众围观,颈项像鸭脖子被无形的手捏住,这个“无形的手”恰恰是在暗指盲从、冷漠、愚昧的国民性。这么夸张、犀利、讽刺性的语言不可能出自老栓之口,老栓自己买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也是愚昧的大多数,不可能将围观的场面戏剧化,反而应该习惯化。所以这个讽刺性地描述围观者的语言出自叙述者,借着老栓的视角。如果用老栓的语言,应该是:“围着的人都伸着脖子往里面看。”


4.请举四个平行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句段,对比四种引语(引述人物语言或思想)的方式,注意留一句叙述背景语作为对比。

直接引语式:她把匕首架在自己脖子上,她想:“我们只能来世再见了。”

(说话者的主体意识直接表露出来,能够凸显人物心理活动)

间接引语式:她把匕首架在自己脖子上,她想他们只能来世再见了。

(叙述者控制了情感的表达,情感强烈程度被克制住)

间接自由式:她把匕首架在自己脖子上。他们只能来世再见了。

(叙述者加工改造了人物的内心话语)

直接自由式:她把匕首架在自己脖子上。我们只能来世再见了

(明显看出最后一句是人物意识的表露)


5. 举例说明,叙述中以下局面会暴露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

“跳角”

 这段描写了父亲的经历,明显脱离了费恩的人物视角,“第二天,他喝得醉醺醺的,上撒切尔法官家,跟他耍蛮使泼,想逼他交出钱来,可是办不到。然后他赌咒说,他要告状,让法院强迫他交。”

又如接下来的描写,“他出狱的时候,那位新法官说他要使他变成个正正经经的人。他领他道自己家里,让他穿上干干净净的好衣裳,让他一天三顿和自己全家一起吃饭……吃罢晚饭,他跟他讲戒酒以及诸如此类的道理,讲得老头都哭了,说自己是浑人,糊里糊涂过了一辈子……半夜里,他酒瘾发作了,便爬到门廊顶上,抱着一根廊柱滑下来,用他的新上衣换了一壶四十杆子,然后爬回房间,睡了一个好觉……”这些描写都是费恩所不能知道的,在法官家里的经历,父亲说的话,以及半夜溜出去买醉的细节。这样的“跳角”是为了说明父亲醉酒已经无可救药,费恩不能全程看见经历这些事,所以就放弃了人物视角的整一性,由限制性视角转入全知视角。

其实为了捍卫整一性,叙述者是煞费苦心的。“汉克·邦勾老头干过这么一回,事后大吹大擂;没过两年,他喝醉了,从炮弹塔上摔下来,摔扁了身子,摔得简直成了一张薄饼;人家用两扇仓门当棺材,把他这片尸体塞进去,埋了他。这是人家这么说的,我可没亲眼瞧见。爹把这事告诉了我。”对于“我”不能亲眼所见的事情,需要阐明是人家传言,然后“我”又从父亲口中得知,而上面所举例证则完全没交代。


“二我差”

“在《信使报》做学徒的第一年,我做了一件使我五十五年来始终懊悔的事……我不想浪费掉(吃完的西瓜),一时又想不出怎样来摆弄它开开心!我坐在打开的窗口,望得见三层楼下大街上的人行道,突然想起不妨扔到什么人的头上去。这样妥当不妥当,我也有点儿怀疑,并且还有点儿受到良心的责备。因为这样一来自己虽然非常开心,而别人就不开心了。不过我想还是试一试。……我把那小船似的瓜皮往下扔的时候。他离开目标还有六步远,能看到 这两个物体逐步贴近。那真是快事。”——《马克·吐温自传》

在自传中,叙述者“此我”,讲诉自己作为人物的往昔,既可以表现“昔我”的意识、经验、判断,也可以用“此我”的意识、经验、判断,这种语言或意识的差别,就是“二我差”

“此我”明白扔完西瓜片之后导致了自己懊悔了五十五年,“昔我”为了让自己寻得开心,虽然有点怀疑,但还是要试一试。“那真是快事”明显是人物当时的感觉,叙述者“此我”是感到懊悔的。


“抢话”

自己创作:昨夜的狂风卷席着整个天空,满地落叶见证了一夜的萧瑟与凄凉。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张阿姨就在女生楼下清扫落叶,扫到东九大门口,看见一个瓜兮兮的男生跪在地上目视前方,张阿姨不无好意地提醒道:“太早了,吃了饭再来跪着吧。”男生用坚定的目光看了张阿姨一眼,淡淡地说道:“你不懂我。”时代变了,张阿姨的确理解不了这种姿态的重要性。

“瓜兮兮的”明显是人物张阿姨抢话了,模仿电影中所谓的浪漫情节,在她看来是很愚蠢的。叙述者却显得中立,认为不同时代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同一时代下的不同个体亦有差异。最后,作者不等同于叙述者,也不能等同于人物。


在影视中,人物争夺话语权由于媒介变了,“抢话”变成了“抢镜”,主观感觉可以抢过镜头。如《疯狂的石头》,翡翠被偷梁换柱,保卫科长包世宏发现翡翠被挪动过意识到翡翠被盗,在包世宏面部特写之后就展现了各种眩晕的镜头,例如火车轰隆驶过,各种眩晕色彩层叠出现,即表现了当时人物的主观感觉。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