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2013年叙述学第二次测验回答示例


  共有30640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2013年叙述学第二次测验回答示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2013年叙述学第二次测验回答示例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05-08 20:16:48 [只看该作者]

   

2013年叙述学课程第二次开卷测验

 

1.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这两个人格可能在语言层面上发生冲突。请举一例,其叙述语言,与视角人物如果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参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子夜》吴老太爷到上海)

在法庭的庭辩中,律师总是要在叙述中提供合乎法庭叙述需要的叙述语言,而在辩论过程中,他又必须适时采用自己代理人的视角。例如2006年的著名案例,成都市民张德军为阻止两个抢劫犯而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最终被判无罪。其辩护律师后来分析此案,当时做无罪辩护时强调犯罪者的激烈逃跑方式以及其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状态正处于紧迫与危急之中,面对如此处境的张德军所做出的反映是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和限度的。也就是说,论辩词是充分采用了张德军当时的视角与环境,加上其技巧娴熟的辩护语言,最终使张德军免除了法律责任。

 

2.请举四个平行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句段,对比四种引述人物语言或思想的方式。

   直接自由式:她拿起了电话,随便怎么样吧,这件事我不能不管。

直接引语式:她拿起了电话,心里想:“随便怎么样吧,这件事我不能不管。”

   间接自由式:她拿起了电话,随便怎么样吧,这件是她不能不管。

   间接引语式:她拿起了电话,心里想,随便怎么样吧,这件事她不能不管。

   转述语反映了人物语言与叙述者语言之间的冲突。以上四种引语形式按照书写的先后次序呈现出了叙述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

 

3. 请举一个叙述分层的例子,说明分层起什么作用?什么情况下出现跨层?什么情况下出现回旋跨层?(最后这道分题,实在想不出可以不做)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主要是由十部不相关的小说开头连接起来的。在这些小说中间,贯穿着小说主人公男读者寻找小说的过程和与女读者的恋爱故事。以此为主叙述,关于十部小说的故事可以算是一个次分层叙述。在这个过程中,叙述分层沟通了主叙述与次叙述,为十个次叙述提供了一个实在的叙述接受者,使十个次叙述得以连接起来。这个分层结构就和《十日谈》、《一千零一夜》比较相似。

但是,在叙述结尾的时候,男读者说自己马上就要看完这本《寒冬夜行人》了,也就是说,这本被拼凑的,已经读到结尾的文本就是《寒冬夜行人》。这就说明,实际上故事的主人公男读者作为叙述者所在的那一个层次的主叙述之上,还存在着一个超叙述。这最后一句点明文本生成的话出应该出自于一个在超叙述层次的读者。但是男读者从主叙述中一路走来,却在此处与超叙述中的叙述接受者合一了。男读者是主叙述层次的被叙述者,是十个叙述层次中的叙述接受者。在这里同时又做了超叙述层次上的叙述接受者。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跨层现象。并且,这是一个回旋跨层,因其讲述的是小说文本自我生成的过程。

 

4. 举例说明,叙述中出现以下局面时往往暴露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

“二我差”:忏悔或者是反躬自省时产生的叙述是包含二我差的。这类叙述虽然本质上是回忆性质的,但是时间跨度却不一定很大。只是叙述者在叙述时的情绪和心理与叙述事件发生时的情绪和心理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出的是人格的不同方面。这也就相当于叙述者与叙述人物之间的主体冲突。随着叙述进行,叙述中的人物(叙述事件发生时的“我”)的心理逐渐转化为叙述者“我”的心理,二我差也就得到了弥合。

“跳角”:在一些影视剧中,其配曲的演唱者却经常会被认为代表了故事中人物在说话,但是在演唱的歌词内容超出人物经验时就发生了叙述“跳角”。例如:《大明宫词》主题曲《太平》:“长安细雨,沐浴着太平。大明宫景,多少宿命。回首遥望苍穹下,众世沉浮,无常无情。终我一生,难寻太平。放不开,那命运钦定的爱情。
躲不开,那注定凄艳的荣幸。逃不开,那疲惫过后最终的远行。细雨中离去,再还给天地一世太平。”从文字上看,如果认为只是以太平公主的口吻来叙述自己的一生似乎也说得通。不过如第一句中的“太平”,好像有双关意,即是指盛世太平,也暗指她自己。但是如果指盛世太平的话,那么后来说自己一生“难得太平”就好像有些矛盾。即便“难得太平”是想说其个人人生和情感之不太平,那么结尾处为什么又说“还给天地一世太平”呢?可见世间终究是不太平的。所以第一句中的“太平”就是指太平公主。看过剧情便知道,剧情中的太平公主出生在一个雨天,最后也在雨天自杀了。前两句实际上是在讲述她出生的时场景,剧情中涉及了不同人物。但是按照逻辑,其中很多情况应该是她本人不能知道的,因为她还没出生,但是观众肯定知道得比她还清楚,再看歌词就不免想到相关情节。因而反而觉得这两句更像是其他人对她生活的咏叹。但是后面的歌词表明叙述人是“我”,并且接下来的几句是讲述太平公主活着时候的情感,基本是在她经验之内的,这个说是采用了人物视角是说得通的。不过结尾句,是说太平公主自杀了,她死后天下又太平了。她死后究竟能不能结束纷争,这个应该也不是她本人可以确切知道的,顶多可以认为是她的愿望。可是看了剧情的人知道后话,并且这个故事本来就是以太平公主的一生为主线,那么在通过歌词来理解其一生时就很难将其框定在太平的经验范围之内,因而总是感觉是他人经验的叙述,这在感觉上是“跳角”的。一般来讲,第一人称叙述时很难出现向全知视角的“跳角”,电视剧配曲中的这种特例是剧情的干扰造成的。

 “抢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弊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段文字本来是叙述者的语言,但“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弊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这几句却明显带上了被叙述者屈原的情绪状态和语言气质。似乎是被叙述者屈原抢了叙述者的话。虽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比较同情屈原,加之自身的人生经历或许会令其在作品中发出同样的感慨。但是毕竟作者是不能等同于叙述者的,并且历史的叙述语言应该倾向于冷静和客观,因而我还是愿意把这段文字作为屈原心理的反映,是被叙述者抢了叙述者的话。这一类文字混杂在叙述语言中,有机地被叙述语言整合,使《史记》在历史的客观叙述上加强了情感性。 

5. 你打算写的课程论文题目(写作时可以改题目,暑假前交课程论文)

     我觉得回旋跨层很有意思。各种文本是如何处理回旋跨层所造成的逻辑矛盾,似乎也可以将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和归类。但是其中有许多复杂的现象,有时候就被绕晕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