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符号学2013年第二阶段测验示例


  共有42559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符号学2013年第二阶段测验示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符号学2013年第二阶段测验示例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11-24 00:27:20 [只看该作者]

 

名字:张莉                           学号:  2013321030074

2013年符号学第二次测验

1、  举例说明一个符号文本,必定由双轴操作组成,即聚合轴上的选择,与组合轴上的连接。但是聚合轴的宽窄可以变动很大:有的是窄幅的,有的是宽幅的,结果造成文本风格的巨大区别(聚合轴变化投射称组合风格变化)。

       藏族僧侣的着装很独特。一整套着装僧帽、僧衣、僧袍、僧鞋和袈裟体现着组合轴的连接,相互匹配,形成一整套着装体系。另一方面体现着作为僧侣身份,对帽子、衣服、鞋在聚合轴上的选择。因为,在众多的帽子、衣服、鞋的体裁中,他们要突出出家人的身份,就需要对应选择与僧侣身份符合的体裁。僧侣着装在颜色方面因为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是极窄幅的,仅有红黄两色可供选择。但是对于僧服的穿着方式,又是宽幅的,僧人可以有袈裟后披式、前披式、露上臂式、露单臂式、遮双臂式等多种选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  举例说明,在符号表意过程六因素之中,某种因素成为主导,能使文本获得某种品质。例如,当形式本身成为主导时,就可以获得艺术所必须的“诗性”(不一定是在诗歌中)。

(1)侧重于发送者——密宗:藏传佛教文化符号的分类中,密宗佛像往往龇牙咧嘴,外表恐怖吓人(此结论来自百度地藏缘论坛,也就是藏传佛教论坛的调查)。因为其作为一类特殊的符号,表意侧重于发送者,表达发送者怖魔的情绪。简单来说,密宗佛像之所以外表恐怖,是为了怖魔,就是说魔现的相很恐怖,佛现的相比魔的还要恐怖,把魔都吓跑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侧重于接受者——言语和肢体符号:在藏民族日常使用的宗教符号中,言语宗教符号(念经)与肢体符号(磕长头)侧重于接受者,因为具有很强的意动性,需要符号表意接受者调动自身参与才能完成。

(3)侧重于媒介——物化符号:转经筒、佛珠作为最常见的宗教物化符号,也是接受者与藏传佛教文化保持接触的最有效方式,因为物化符号因其便携性、简单、独特的表意渠道。很多藏族同胞对使用转经筒和佛珠背后深层次的文本内含并不一定理解,但是对于他们而言,人手持转经筒和佛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占据这种表意渠道,并反复接触比表达宗教信仰本身更重要。

(4)侧重于对象——新兴宗教符号:宗教世界中,大众媒体承载藏传佛教文化时(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结合),就被看做是新兴宗教符号。新兴宗教符号因其面向大众的特点,尤为侧重于表意对象,如对网络诵经被注入科学记时等等,更重视符号表意直指对象的实用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5)侧重于文本本身——藏民族是个宗教气息很浓厚的族别,因此很特别的是,对比宗教符号,艺术符号显得不那么“主流”,而是被更多地赋予诗性。因此,侧重于表意的文本本身多出现在藏民族艺术符号中,例如a.唐卡:它以色彩绚丽著称,所有原料为传统的有色矿石, 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画成托裱后,再用彩缎拼接边框作装饰。b.酥油花:是以酥油为原料,以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树木等人和事物为主题的一种高超的手工油塑艺术。唐卡、酥油花等宗教艺术符号,其表意的内容远不及占领唐卡这个特殊艺术表现渠道重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侧重于符码——仪式性符号。以上讨论符号均可以在日常性与仪式性中出现。而有些仅属于仪式的特有符号则均侧重于表意符码。例如藏民族的法会、僧人的辩经、藏族出生、婚嫁、死亡等仪式,都依托于背后的符码,以及符码集合成的源语言,才得以实现意义。


 

3. 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的符号修辞格,如隐喻,提喻,转喻(不要举语言的例子)。

在藏族同胞的天葬流程中,几处体现着上述修辞。人在弥留之际,身体尚有体温,被滚成圆形,绑起来,隐喻圆圈的形状,意思是像圆圈一样圆满循环,一如我们出生时的样子。在天葬流程后,逝者附着的衣物被看成是身体的一部分,扔在原地,代表逝者,供过往者追思悼念,此是提喻。而亲人们多会去寺院为逝者制作一些代表物,诸如小佛塔,置于转经筒下或者佛塔周围,这些逝者的代表物便成是对逝者的转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举例说明不受符号媒介或文化限制的“概念比喻”,在社会的集体反复使用中,会积累理据性,能最后发展成意义深远的象征。

在藏传佛教中,数字“三”往往成为一种最强有力的“概念比喻”,上到如宗教体系中的“佛、法、僧”、“天、地、人”。“佛界、人间、地狱”等概念,下到具体的宗教物品如佛珠的颗数,都是在“三”或者依据“三”的倍数制定出来的。在社会反复使用中,“三”不断被积累理据性,最后成为宗教世界中意义深远的象征。

5举例说明人类文化中经常出现“大规模反讽”(任何一种均可)。

据《空行智慧胜海传》载,“苯教秋季”牡鹿孤角“祭,要砍一千只牡鹿的头作血肉祭;苯教“血肉供”要杀牦牛、牡绵羊、牡山羊各三千只。阿里日土县考古发现的仁姆栋岩画第一组一号,反映了苯教宏大的“血祭”场面。而后,在藏传佛教发展历史中,《新唐书?吐蕃传》、《空行智慧胜海传》(东嘎先生着作中所引)、《格萨尔王传》等书籍中有关以动物为祭祀品的记述,已为人们所熟知。(如今个别地方仍顽固地保持着血祭,即用动物祭祀神灵,例如个别佛教密宗的祭祀或一些法事中也使用人体的某些器官,及动物的血肉等物。)但遵循藏传佛教教法,则是严禁杀生的。为此,还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例如这也是每年动植物繁茂生长时节,僧侣被要求禁足外出,原因是怕无意踩踏伤害无法用肉眼识别的生命体。这里就出现了大规模反讽。

6举例说明同层次的元语言组分不同,在同一主体的同一次解释中,可能无法互相取消,此时会形成解释(或评价)漩涡。

藏传佛教中,菩萨造像是男性还是女性?据说,菩萨本为男儿身,只是到世间普度众生时,才会化身为女性,此时就形成了解释漩涡。据大乘佛教对菩萨性别的看法是:“一切诸法无有定相,非男非女,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世俗人间对男女性别有很大的歧见和分别心,但观音菩萨神通无边,无处不在,大慈悲悯,全无分别,其救苦救难之三十二应身没有男女身之分。为了方便教化不同类型的有情,观音菩萨随机应变,应各有情的时代文化、风土人情和知识嗜好的种种习惯、因缘,而自在的示现不同的身相来救拔有情,其中即有男身亦有女容,而此男女相只是方便应化,实际上并无性别之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举例说明一个文化大多数人(中项)认同意义项(正项)的价值,合起来构成“非标出”主流?为什么一个文化必须排斥又必须容忍标出项(异项)?

在藏区,过去人们都着藏袍,因为藏袍的设计御寒性强,方便游牧和衣而睡。着藏袍被看做自然不过的事,而穿汉衣、裤子则是被看作“标出的”。如果藏区出现穿汉服、裤子的人,人们会投以奇怪的眼光,但不会责骂,社会中项用这种集体意义行为来排斥这个异项,但又容忍着它。文化必须排斥又必须容忍标出项是由于“标出”和“异项”之间常常存在着翻转。如今,藏区穿汉服、裤子的人越来越多,僧侣的僧袍往往却被无奈的标出了,例如藏区的小妹妹问我,为什么寺院的僧人要穿“裙子”呢?当时竟不知该怎么回答。

社会发展必然也是文化排斥又必须容忍标出项,有的标出项翻转,成为正项,又出现其它标出项,彼此拉锯博弈,并实现螺旋式前进的过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1-24 10:36:57编辑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