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符号学作业示例


  共有21939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符号学作业示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符号学作业示例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0-16 23:48:15 [只看该作者]

姓名:席妍        学号:2014321030027     专门方向:海外华文文学

 

                        符号学2014年第一阶段测验

 

1.举一例说明“符号-物”的滑动:可以被降低到只有“纯物性”的使用物,此时符号失去携带的意义;也可以因为携带的意义增加,符号成分增大,甚至成为“纯符号”。

1

1)一本明清时期著名文人的书稿(原稿),因为种种原因流落民间,或被不识字的农人当作垫桌脚的物品,作为符号的意义被使用物取代;

2)农人将书稿卖给书商,书商再转手将书稿买给读书人,读书人如获至宝,书稿重新具有符号价值;

3)时间的流逝,书稿被保存下来藏入国家图书馆。此时这本明清书稿已经成为历史文物,既有文物的价值又有供参考者使用的价值,是“符号-物”的结合,又由于它是原稿,且仅存一本,符号价值逐渐大于使用物性;

4)年深日久,书稿纸张脆弱,图书馆为了保存原稿而不对研究者开放,此时这本原稿已经不具有任何使用性,并且还被国图列为“镇馆之宝”——历史和知识的重要标志,大家口耳相传,缘悭一面,最终成为了一个“纯符号”。

 

2:莫言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他在高密乡的砖房完全用于居住,是纯物性的,他获奖后,远近乡邻慕名而来,莫言家的砖房因此产生了“名人故居”的效应,逐渐从物向符号滑动。据说,更有甚者,从莫言家的砖房上抽走了一块砖作为纪念。这块砖也就成了一个“指示符号”(符号解释意义是:莫言家的房子)。如果再用这块砖去砸核桃,符号又会暂时回到物。

 

2.举一例说明符号的发送者意图意义,符号文本意义,接收者的解释意义,三者常不一致。

1:沈从文在1932年写成的《从文自传》。作家沈从文是《从文自传》这个符号文本的发送者,他的意图是通过写自传来审视反思自己之前的生命历程。已经完成的符号文本《从文自传》,并不是发送者本身,而是已经被客体化,人格化的“沈从文”,类似人照镜子,镜子里的人是“我”也不是“我”。《从文自传》的接受者分两类,一是作者自己,这就构成了“自我符号”,他读到的是重新建构的“沈从文”,但也并非是当时自己精神思想的全貌,而是在镜子里的“沈从文”。二是除自己外的读者,读者也只能阅读被客体化的沈从文。无论哪一类接收者,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真正把握在时间中流逝的那个人生理心理的全貌。因此发送者意图意义,符号文本意义,接收者的解释意义三者不一致:

发送者:沈从文——符号载体(《从文自传》文本)————接收者(沈从文/读者)

意图意义:(反思审视之自身)——(被客体化“沈从文”)——(反思“客体化沈从文”/以为认识了解了全部的沈从文)

 

这种不一致是不是也说明,符号化只要求对符号源片面的感知,沈从文即使用语言(符号)表达自身,但也无法穷尽自己的感知,最终只能是“片面地有选择地感知”了“部分自己”,而不可能是全部?

 

2:暑假在学日语,老师课上介绍日本传统文化时,放了一张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的照片。特别讲述了她在对日本文化还没有深入了解时,误以为穿着“白无垢”(一种全身雪白的和服,头上搭配白色的棉帽,脸也要用白粉刷白)的新娘是在参加“丧礼”,“白无垢”等同于孝服。因此发送者意图,符号文本意义,接收者的解释意义三者不一致:

发送者:身穿“白无垢”的新娘——符号载体(“白无垢”)——接收者(不解日本文化的人)

意图意义:(表示自己的新娘身份,吉服)——(传统礼服)————(参加丧礼的人,丧服)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