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2009年第一阶段测验:太极拳版回答
刘川郁
1. 举一例说明符号表意的先决条件是意义不在场,意义一旦在场就不需要这个符号。
成都许多太极拳队伍往往用太极图的旗幡这个符号,作为自己太极拳队伍的标志,以此吸引大家的参与。当太极拳师在场的时候,旗幡符号就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拳师的拳术表演。
2. 举一例说明符号的发送者意图意义,符号文本意义,接收者的解释意义,三者常难于一致。
气沉丹田是太极拳的一个典型句子,一个符号。一次,当一个太极拳师父给自己的外国徒弟说:气沉丹田,他的意思并不是指呼吸之气,是让徒弟尽量向下放松;而符号文本意思就是有气下降到了丹田(小腹以下位置);而接收的徒弟,以为是将肚子用力鼓起来。
3. 举一例说明符号载体可以被降低到“物性”的使用,此时符号失去原有意义。
一套天蓝色太极服,被拳家穿着打拳,代表的就是传统武术飘逸与古朴,如果将它当内衣穿着睡觉,其符号的就被降低到“物性”使用了,其蕴涵的符号意义不再。(呵呵,我更习惯穿着舒适的内衣睡觉,而不是打拳的服装)
4. 举一例说明符号化必然导致对符号源的片面化感知,(对于符号接收者,符号源只剩下与意义相关的品质)。
太极剑、刀,是太极修炼者常用的武器,现已成为大众眼中爷爷婆婆健身的的工具,跟太极扇子差不多,虽然银光闪闪,大家路过广场的时候,已经不会想起,这个刀剑很锋利,还能够切肉、剁骨、削铅笔。
5. 举一个没有发出者符号的例子,说明能不能(或有没有必要)“构筑”一个发出者意图
刮风、阳光、阴雨,这本是自然气象,没有发出者的符号。
但这些符号却对太极拳修炼者影响大,刮风下雨,他可能选择不练,也可能选择对着东南西北不同的方向练。
因为太极拳修炼者认为自己身体和天其实在某些时刻是能够合一的。
6. 请举例说明,能指不同的分节方法,决定了所指不同的区分,这种“双重分节”经常带有社会文化意义。
比如太极拳的分类,有分为陈氏、杨氏、孙氏、吴氏、武氏。
也可分为武当太极(张三丰创的),武当太极之外的太极。
有人还分为圆架太极拳、方架太极拳。
正如题目所说,能指不同的分节方法,决定了所指不同的区分,不同的太极分类造成了不同的国际交流大会。
比如按照第一种分法,中央电视台就搞了个陈氏太极拳“武林大会”,这就让另外的太极拳习练者失去了上台竞技的机会。
7. 举一个像似符号(Icon)的例子,说明像似符号比较生动。
张艺谋的奥运会开幕式,2008人齐打太极拳,不管是2008人组成的太极图,还是白衣飘飘、行云流水的太极拳,都是视觉传达的中国符号。外国人一看就晓得不是美国人搞的。
8. 举一个指示符号(Index)的例子,说明指示符号易于导向秩序。
两个太极拳武师要交手之前,互相要抱拳(指示符号)问候,不是上来就直接开打,抱拳使得双方会感受到武德与尊重,感受到友谊和比武一样重要的理念,当然更易导向秩序。
9. 举一个规约符号(Convention)的例子,说明规约符号趋向认知效率(不要举语言这样过于明显的例子)。
太极推手比赛的规则就是一系列规约符号构成,
每局赛五分钟,计时员鸣哨通告准备;鸣锣宣布每局比赛结束。
场上主裁判员用口令和手势裁定比赛。
场上边裁判员用旗势和手势配合主裁判员裁定。
这些规约符号让观众很容易,就知道了场上的一举一动的价值与意义。谁胜谁负一目了然。
不光拳,其他体育竞技比赛亦然,裁判就是符号执行者。
10.请从影视作品中举一个例子,或者自己编一小段电影,说明孤立的图像镜头意义不清楚,甚至造成误会,镜头的连接序列才决定意义。
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推手》,里面有几组镜头:
1、一老爷子(太极拳高手)带着徒弟在练太极拳推手。
2、老太太(女主人公)带领一堆女士在包饺子。
3、老爷子东张西望。
4、老爷子推自己的徒弟,撞倒放饺子的案板。
5、老太太的笑、惊的镜头。
几个镜头展示了两个孤独老人在异国他乡眉目传情的过程。
如果分开就会被以为是太极拳的宣传片或者是怎么包饺子的教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