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转发Eric z 对《透视宜黄事件》一文的《神话解剖》及讨论


  共有3395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发Eric z 对《透视宜黄事件》一文的《神话解剖》及讨论

客人(125.69.*.*)
  1楼


转发Eric z 对《透视宜黄事件》一文的《神话解剖》及讨论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13 17:29:08 [只看该作者]

编者按:“宜黄事件”充满了连环的亮点,新新“微博”的影响未久,某自称为官员网友发了《透视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一文,该文出乎意料的引发了包括《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在内的广泛声讨。Eric z以符号学为手术刀对《透视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一文进行了解剖……见仁见智。请大家各抒己见。

  

神话解剖术
文/eric z


 《透视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以下简称《透视》)是一篇严肃的文章。我指的是他的言说方式。当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感兴趣的是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话语建构方式及其技术,我想指出的是,该文章在中国不是特例,应该是一个大类中的一个变种,一种神话修辞术。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文文本进行解剖,来摸清此类神话是如何建构,以及与其他话语体系是如何相互制衡的。

一、 话语冲突:一篇文章引发的论战

1根两种话语体系的下各自言说:无法达成共识的神话

   不论其观点,这篇文章绝对算得上一篇论证严密,起码是精心推敲过的文章,就文本内部而言,该文的相关的观点是能够在该文本内得到证实的。可是,一发布在网站上,瞬间引来无数人的布满与抨击?我们看了此文如此愤怒,觉得荒谬的根源在哪里?绝大多数受众拒绝接受该文本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认为该冲突的关键在于,这篇文章与绝大多数受众是处在两套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下(官方话语体系VS大众话语体系),各自言说自己的世界。其实质就是一场话语的冲突,而导致双方的对立和不满。并且,更让人难受的是,这篇文章还跟知识精英话语也造成正面冲突,所以,这样的双重冲击,导致绝大多数人的不适,抵制,甚至唾弃。
应该指出的是,这样的话语冲突却恰恰是非常常见的。或者说,像《透视》的文章在中国应该属于一种普遍类型,他与一般刊登在党报头版的那些所谓“官样文章“其实是是属于一个话语体系的:无论形式怎么变化,你都可以在这类文章中发现相同的结构和内核,以及建构技术。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威权主义话语体系的产物。这样的话语体系的附属品应该值得大多数人注意的,它常常很明显,容易被人识破;常常却又隐藏的很深,很难迅速的发现深藏在文本内部的深层目的的。而第二种情况,尤为值得我们警惕。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神话的建构。罗兰.巴特说,神话就是一种言说方式(措辞,言语表达方式,le mythe est une parole)。既然神话就是一种措辞,那么凡是属于言语表达方式(DISCOURSE也即话语)的一切就都是神话。特别地,神话不是凭借传递其信息的媒介物来界定的,而是靠表达这信息的方式来界定的:有神话的形式界限,却没有实体界限。这就解释了上面我说,为什么虽然《透视》与党报头版的官样文章虽然内容或观点不一样,但是却都属于共同一种话语的体系,也即都属于同一种神话。
与此相对的,大众话语也好,精英话语也罢,他们也都在建构属于自己解释社群(interpretative community)的神话,不过其选取的角度或者材料组织方式不同罢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得理清楚,不能一味说《透视》是如此的恶劣或者虚构,因该说这是威权话语体系下的一种话语的建构。只要有这样的解释社群存在,这种话题体系就永远不会终结。

2 知权力技术学:官方话语渗透知识精英话语:
  问题的关键在于,说该文章影响恶劣,其原因在于该文章不仅仅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自说自话,而且还渗透到精英话语体系中去,试图敲碎知识精英敲碎知识精英话语链,拾其有用碎片为其所用,这样的手段很是让人觉得恶心,会有抗拒的心理。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说到,“精神病学,尤其是犯罪人类学以及犯罪学的重复话语,在此发挥了它们的一项重要功能:通过庄重地把犯罪纳入科学知识的对象领域,它们就给合法惩罚机制提供了一种正当控制权力:不仅控制罪犯,而且控制个人,不仅控制他们的行为,而且控制他们现在的,将来的,可能的状况。”于是把认罪变成了一种奇特的“科学——司法复合体”:刑事司法只有通过这种不断地指涉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通过这种不断地嵌入非司法体系,才能展开运作和为自己正名。它的的命运需要不断地由知识来重新确定。
   同样的,以宜黄事件为代表的所谓官方的“城市化的发展决策”也必须借助现有的知识经验来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也通过不断地指涉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如新闻领域)来为自己的荒谬行为辩解。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该文作者别有用心多用所谓”新闻领域“的知识(如“新新闻主义”“记者的职责”“网络民主的胜利”等等)来接拼自己的观点,指责事件的恶化的责任不在官方;再用所谓“发展成本”之类的经济学复合话语来确立“强拆”的正当性。此文也形成了怪异的“权力技术学——新闻学——经济学”的话语复合体。
而这样的复合体的危害显然更大,因为它(权力方)强行拉“新闻学”“经济学”等领域堕落,坠入官方话语体系。虽然这种强行拉入是一厢情愿的,但是还得提高警惕,以防其故意自然化带来的意识形态嵌入。
以下,我准备解剖该文本,试图解读建构该系列神话的关键技术。

二、解剖文本:神话修辞术

1 双轴关系:聚合轴上的诡计
  我们都知道,任何符号表意活动,必然在双轴关系(组合轴与聚合轴)中展开。如果说组合是文本组成的显方式的话,那么聚合则是文本组成的隐性方式。而讨论聚合轴上的选择意义,结构作者建构文本的隐藏含义,显然是结构神话的有效手段。
聚合轴的组成,是符号文本的每个成分背后所有可比较,从而有可能被选择(有可能代替)的各种成分。聚合轴上的成分,不仅是可能进入符号发出者的选择的成分,也是符号解释者体会到的本来有可能被选择的成分。聚合轴上每个可供选择的因素,是作为文本的隐藏成分存在的:聚合是文本建构的方式,一旦文本构成,就退入幕后,因此是隐藏的;组合就是文本构成方式,因此组合是显示的。因此,聚合是组合的根据,组合是聚合的投影。
雅各布森就曾经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同样对“死亡”这个状态,德语里有很多词语可以来表述这个状态,而选择了一个,意味着排除了更多;而这样的排除就是意义,这样的排除就是选择,也即是神话建构的关键步骤。
从《透视》这个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投射在该本文组合轴上的阴影是巨大的,呈现给读者的正式文本必然是经过聚合轴上精心筛选过,而选择就是意义。通过对词语的不同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隐藏于底层的意识形态:例如在本文的一开头,作者描述“自焚”这个事实是可以选取了另一个比较中性的词汇:“不慎烧伤”;又如描述宜黄执法人员“暴力执法”时又选取了“处置不慎”这样的词语;官员“威胁伤者家属,为其施压”(凤凰网记者描述),而被该文描述为”安抚受伤者家属”……..
这就是一场在聚合轴上的诡计:作者并非不知道事实,而是过于呈现经过言语选择的事实,表面看上去该文论证严密,有理有据,看上去上一本正经的为“透视”事件,其实其建构神话的目的已经达到。从来就没有跳脱“权力技术”的框框,不过是各种变形而已罢了。
2 名词化形象:意识形态自然化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一直强“名词化”现象所造成的意识形态自然化的威胁。而《透视》一文,作者似乎抓住了这种神话建构的关键技术,不停在文章中使用。
名词化就是指说话人原本可以使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同样的意思,但是却选择了名词化成分。它将过程和行为转化为状态和对象,并将具体转化为抽象,将局部的、短暂的条件实体化为一种固有的状态或特征;它使动作或过程物化为实体,模糊了时间,条件,情态和参与者以遮掩权力的根源,回避责任和责任归因。
如《透视》一文中,在文章多处出现“城市化”、”工业化”这样的名词化词汇,它把整个过程及其推动者全部隐去,(如由力量强大的政府和房地产公司的勾结),意味着“城市化”“工业化”就是一种自然演进的过程而非人为建构的过程。这是一种“客观必然”,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也不能改变的“事实”:因此作者就理所当然的推出“宜黄事件“是”城市化“进程这个客观中”必然经历的“阵痛”,他甚至可以推这样的“阵痛”还会继续,面积还会“扩散”。
    不得不说,这是一招聪明的神话建构技术。作者通过巧妙的名词化技术,理所当然的把所谓的“城市化”当做一个给定的已经存在的事实,而析巧好怀疑的就是这个事实本身,城市化就是必然的么?就必须以血的强拆而在所不惜么?隐藏在这三个字背后的人,血,泪和恨的呢?都不见了么?
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语言警惕性”,时刻注意隐藏在话语结构中含有信仰和价值观模式:要时刻提醒那些把这些文本视为“自然”的任何人,这些信仰和价值观模式都不会引起它们的注意。而这样的意识形态自然化的最终结果就是麻木,也是该神话建构的目的。

3 伴随文本:作者身份的半显现
   该作者还聪明地利用了伴随文本这个技术手段,引起足够人的关注:以宜黄当地“某官员“办匿名的投书,这个手段是值得考究的。他首先以半匿名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使受众在读此文的时候,不得不重视作者身份这个伴随文本的重大作用,抨击也好,讽刺也罢,但最起码,《透视》一文并没有像被对待其他绝大部分“偏激文章”一样被忽视。
相反地,这篇文章因为其伴随文本(副文本)——作者身份的关系,而被”过渡的”重视。我的意思是,如果同样是该篇文章,只是把作者身份改变成一个普通网民,该文的影响力就小的多,基本上也不会被各大门户网站原文刊登。这就是作者巧妙应用伴随文本的作用,建构了文本且捧红了自己:该作者现在还是“新浪微博“的V认证用户呢,继续散播着自己的”半官方观点”。
  这就是神话建构式伴随文本的影响力:在解释中,文本所携带的大量附加的因素,也有意义,甚至可能比文本有更多的意义。符号文本,都是文本与伴随文本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使文本成为浸透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构造。

三、 结语
   神话是什么,罗兰.巴特早就说过,神话就是一种言说方式。既然神话是一种言说方式,那么一切可以是神话么?是的。我同意巴特的观点:世界上每一物都可以从封闭而缄默的存在转变为适合自由利用的言说状态,因为无论合乎情理,“任何法律都不禁止谈论种种事物”(中国是偶然?或者说任何法律都不该禁止)
透过上面我们对文本的解剖,就可以发现神话不是以主题来界定,也不是靠其材料来确定,因为任何材料都可以被任意地赋予意义:竖起中指表示挑衅也是一种言说方式;问题的关键在此已不再是再现的力量样态,重要的是为某种意义表达而呈现的某种图像:神话的言说方式就是由为了恰到好处地传播而已经精心加工过的材料铸就的。
既然神话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揭露“神话”的“反神话”也是一种神话么?我想应该是的。所有理论或者话语体系都标榜自己试中立的,客观的,纯洁的并持续不断地进行自身合法化的概念运作。因此,每种知识或者反驳都可以称之为神话学;对种种谈论,表达方式作历史性,语境性运作,成为话语分析解构神化的策略,也是反策略。
既然是对所有表达方式做历史性语境性的运作,那么,“反神话者”者显然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结果排除在外,他也在建构一种神话,在语言运用,文本产生和利用话语方面,研究者和研究团体也是话语建构结果的一部分和平台。
       正是因为具有这样高度的自反性,我们对世界的感悟才不会停留在原来水平。


 回到顶部
客人(110.185.*.*)
  2楼


符号学以内及以外——预设立场与话语暴君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13 18:02:30 [只看该作者]

   首先,作者自设了一个立场,并基于这个立场将官员置于另一个“应用各种精心编制的话语手段”来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对立面,并进行全面的解剖。对于《透视》一文,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评论为首,的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了。作者是否发现,在论述中已不自觉地站在了打老鼠的“正义的人们”的一边,并由此进入了另一套威权主义话语体系?这种未加反思的立场和话语方式在令我们自己往往成为另一个“话语的暴君”。几个问题与作者商榷:
  1、我们不妨做两种推论:一是该官员是官员中的思想另类,甚至败类,是极个别威权主义官员的错误思想。如此,我们自当庆幸,因为这说明中国大多数官员是“非威权主义”思想的。
  2、第二种推论是,我们先放弃这个官员(姑且认为是官员)别有用心的假设?而只是说出了一些“官话”?我不敢用自己的判断替代所有判断,但碰巧前几年以第三方的身份间接或直接的接触“国土局”、“开发商”。他们的话语与慧昌并无二致。因此,在我看来,《透视》一文作者的话语方式几乎官方逻辑地自然流露。因此,我很怀疑对“神话”的解构是否适用于此。
      此外,作者所说“组合轴的巨大投影”需商榷。基于上述情况,(文章观点是其身份自然表露)因此,藏匿于组合轴后面的聚合轴是“窄幅”的,这一投影也是非常狭窄而有限的“官话”。恐怕要求任何一个官员脱离其自身身份进行言说都非常困难。其实《透视》的官员已经在努力做到这一点。他至少努力表现一种“客观公正”。
3、值得反思的恐怕是第二种情况。这属于大多数官员的基本逻辑。与一般官样文章不同的是,这个文章把的官话(某种程度也是者官员的实话)不知趣地放到大众话语体系之下了。这种逻辑甚至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我们觉得这些话很“雷人”不过是话语语境不够妥帖。是一个语境中习以为常的话语放到了未习惯这一语境的陌生化语境中。比如:“三聚氰胺”为什么是全行业的问题?为什么成都火锅店都是“潲水油”(这个我可以较为负责地说,实情如此)。他们不知道?当然不是。但是这是行业公开的秘密。这一秘密对于非领域内的解释社群,则成为惊天大案了。
4、真正可怕是不仅这个官员作者不知趣,而是他很诚实。他的诚实印证了中国执政者民主意识的现状。关于民主、公平、正义的问题,包括官员在内大多数人都需要启蒙。这个官员的逻辑不过是“为大多数人谋福利”。我们抛开过于“血、强拆”此类过于情绪化的字眼,请所有认为《透视》一文为奇文的指责者设身处地思考。你放到这个位置,是否有能力和智慧处理好这些问题?(不要埋怨政策,人民日报清楚地说了,这篇“奇文”的思想与党和国家的方针背道而驰。)之所以说需要启蒙,是说,这种对骂并无真正的学术精英所应有的逻辑应然意识。请问,为大多数人的利益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是公平的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西方数百年的政治学并未完全解决。程序的正义与结果的正义之间从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并互相抵触。我们名之为中庸的解决之道最后成为“人治”的最佳借口。
5、对于新闻传播学人自身,恐怕还有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就是,“人民日报”、“ 新华每日电讯”官方媒体权威何以此次如此措辞严厉、如此反应迅速?并以“奇文”、“荒谬逻辑”等文辞叱之。一个事情本身为假,打假从来是容易的。而“真”如何打?打“真”从来不是新闻媒体的擅长。恐怕还是顾虑该文具有某种恶劣影响吧?但是一篇某种程度上真实的文章能有什么恶劣影响呢?大约,这篇文章通过不知趣的推论,将以“发展”为主导的“政绩考核”逻辑的不合理方面有所展现。一种不靠谱但逻辑上合理的理由是“官方媒体通过这种强烈的辞措试图掩盖这种《透视》一文背后的官方逻辑。”这里恐怕存在另一种“遮蔽”,这种遮蔽的坏处恐怕远远大于《透视》一文所造成争议的坏处。官员或者任何声音的表达,人人喊打就未必妥当。其推之极致都是另一套“暴民政治”,即便这以政治名之为“大多数”或者“人民”。
最后,难道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是是一个只能做不能说的事实么?无论如何,今天这个状态的中国,是各种强拆甚至比强拆更强硬的各种措施制造的综合结果。至于理想状态与应然,不是正在商榷么?《物权法》不是颁布了么?
    我个人为《透视》一文作者叫好!如果他真是一位“官员”(我的判断,未必如此)
   希望中国任何有此想法的官员能将他们的职业秘密公之于众。惟其如此,我们才知道我们的执政者的执政逻辑。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展开公开公正的讨论。让我再次引用那句古老而绝不过时的话“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3 21:30:31编辑过]

 回到顶部
客人(125.69.*.*)
  3楼


Eric的回复:批判何来?反“神话”本身何尝不是“神话”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13 18:07:19 [只看该作者]

1 关于“话语暴君”

   关于这点,我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已经有所阐明:我承认“反神话”(包括本文)也是一种神话,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并且,我恰恰认为此时当下,在“反神话”的问题上,学界的态度很可疑。比如,我们在肯定方舟子打假的同时,又如何肯定方舟子自身是“真”还是“假”?(基于他目前对很多与自身领域不相关的”打假”…….)

   我认为话语分析的重要性就在它认为所有文本,文学虚构,历史叙事,法律条文,身份表达,写作乃至科学都是社会地,历史地建构的,是各种权力资源的再生产和配置过程,是各种意识形态和欲望的重新编码过程。于是,理论和各种知识都是一种话语的游戏,是对一定社会语境下的某一问题的某种意识形态的表达。但所有理论却都标榜自己试中立的,客观的,纯洁的并持续不断地进行自身合法化的概念运作。因此,每种知识都可以称之为神话学,那么对种种谈论,表达方式也可以作历史性,语境性运作,成为话语分析解构神化的策略。

        既然是对所有表达方式做历史性语境性的运作,那么,话语分析者显然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结果(也是一种话语)排除在外,正如本文。我毫不讳言的说,我在反神话的同时,也在创建自己的神话,并在结尾作出了具体的说明。并且时刻提醒自己,“反神话“也是一种神话,在语言运用,文本产生和利用话语方面,研究者和研究团体也是话语建构结果的一部分和平台。也就是说话语分析既然批评也有自我批评,必须得具备高度的“自反性”。.

而这样的自反性,我认为应该是开放的,动态平衡的。也就是说,我认为它并不要求在一篇“反神话“学论文的结尾立刻作出对自己观点的质疑,而应该将其讨论延伸到与其他学者的讨论中来;或者作者本身,在今后的写作对自己观点的回应,正如巴特所谓,文学批评本身即写作。通过文后对相关观点的碰撞,交流,回应,再回应,在整个大的语境下动态性地实现“自反性”。(比如,此时此刻,我与您的对话本身,就是自反性实现方式的一种)。我认为应该对任何知识包括自己生产的知识保持绝对的质疑质疑也是知识生产,不断质疑,质疑后还有质疑,如此循环才能够避免新的神话的产生,因此,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他刺向一个对象时,又会立刻回马一强刺向自己;它自己的生产的话语不具有优先权,它向所有的批评者开放。

     的确我在此文中,对于“反神话”的讨论过于隐蔽和保守,以至会让很多人误会,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注意此类问题。总之,我始终认为,不管是那种研究方法,我们都要警惕当一种方法变为公式化,它们就具有化为一种研究机器的危险,在这种机器中,研究者降低为只要转动方法的手柄就能产生事实的机械师。所以,我们要避免把话语分析蜕变为一种方法和工具。方法只能“建构“,而无法实现”解构“的文化和社会目的;方法只能为垄断服务,而无法为反垄断服务。

 

2 观点预设

     这是个让我比较困扰的问题。我认为,无能是文化研究学派,还是批判学派,观点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巴特,还是阿多诺;无论是福柯还是阿尔都塞,他们的观点预设是显而易见的,不然,如何进行批判?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并不认为,任何一篇文章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或者起码做到不偏见。我认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优点在于他的偏见或者说有观点,而正是因为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及其解构方法,才能够使我们看到某个事情的多面。正如小约翰在其《传播理论》里所说,不同范式和方法,如何剖梨,你可以纵剖,也可以横剖,即便你剖的是同一个梨,但是因为角度的不同,你却可以看到梨子的不同截面。

当然,你也可以说,你可以同时剖几刀,看不同的截面,问题是这是否有必要,或者说即便这样就真的客观了么?就无预设么?我认为那可不一定。虽然有点消极,但是我认为在这样的学术讨论中,需要强调观点的重要性,或则更大胆点说,偏见的重要性,我认为,由“不同人,不同的偏见”组成的世界,比有“一个人由不同的观点”组成的世界,要好得多。也正是应为这样的原因,我才强调第一点,即“动态自发性“的重要价值:神话与反神话(即两种反向的神话)永远在相互质疑中,保持动态平衡。

  因此,《透视》这篇文章,本人并无蔑视之意,我在文章开头已经说明,我认为他是一篇“严肃”的文章,并且很认真且很尊敬该作者。我虽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尊敬作者的发言权,且同意他的观点存在合理性。我要做的仅仅是对此文的神话建构进行解剖,提醒读者对此类文章的语言警惕性。

 

3 “打真”与意识形态自然化

    我非常同意您的观点,即“《透视》一文作者的话语方式几乎官方逻辑地自然流露”,或者说《透视》作者本身很可能自己根本不觉得自己在有意建构一种神话,而且他很有可能对自己所经验的“真实”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已。而您恰恰说准了,话语分析就是要揭露嵌入于大脑的这中意识形态的无意识流露,这或许才是神话结构更有有意思的地方。遗憾的是,本人并未在这个方面着墨过深,以下阐述下我的观点。

丁尔苏在其《语言的符号性》一书中谈及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在语言运用中,说话人是总是故意利用各种表达方式来歪曲事实,欺骗受话人,以达到某种目的。 事实上,虽然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是借助的头脑中存储的图示知识不无带有不同的阶级烙印,但图示知识的这种社会属性或其中的意识形态成分大多已通过自然化过程变成了非意识形态的场所。”

   在通常情况下,说话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话语中包含某种意识形态,并且读者对此往往也浑然不知。因此我认为神话解剖或者说话语分析的重要作用就是要解释语篇中那些不被直接言明的隐藏在语言表达背后的假定,信念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语言手段而被隐蔽地表达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分析,来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要有语言的自省意识。

   您也有可能追问,那么既然作者可能是无意识的,那么谈何“别有用心的”建构呢?恩,这点要说明清楚,我觉得比较困难,但是尽我最大努力吧。首先,我并不认为,作者全部是无意识的,至少在基本事实上的判断上,从他行文的思路以及其随后在自己围脖上更新的内容来看,让我相信他在说“说实话”,我认为很困难。

其次,即便他的确是“无意识”的(可能性很小),他也是一种无意识的建构:意识形态的写作流露。这样的建构我们等放在更大的语境中分析,将他的话语放到“官话”的历史性语境的运作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该作者的坐标。所以,他可能是在诉说一种“真实”,一种他亲身经验的“真实”,而我恰恰要怀疑的是,他视为理所当然的“真实”是如何建构起来的?

 

4 语境

  最后关于语境的讨论,我非常同意您的观点,“是一个语境中习以为常的话语放到了未习惯这一语境的陌生化语境中”。在此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确犯了这个低级错误,并未把“语境”这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列,或者说,即便讨论了,也没有将其明确。

   语境的确是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也是引起读者不适的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我说过了,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其技术,在于分析作者如何把其他知识体系拉入他的话语体系中并且证明其观点的合理据性。

   至于为什么同属于“官话”的《人民日报》与”新华社“也对《透视》一文进行抨击,我也做了说明:即便是他们属于同一种话语体系,还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吧(文中有论述)。我也说了《透视》是此种话语体系的一种变形。

我实在是不敢保证《人民日报》等义正言辞地抨击《透视》一文,并非不是透过另一种隐性的方式来维护威权主义神话本身。而这种短期的批判,看似”客观“,不过是在更深远之处进行历史性话语操作的手段罢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3 18:14:01编辑过]

 回到顶部
客人(110.185.*.*)
  4楼


批判的名义与目的:为了“批判”还是为了“求真”?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13 18:12:43 [只看该作者]

      我更愿意超越一个符号学作业,或者一个话语游戏来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自身视角的后果做一个推而广之的设想。“神话”的创建,并非因为“神话”不可避免就姑息其生长;批判也并不因为我们预设了要去“批判”,而是基于“求真”,基于揭开那些被遮蔽的东西。阿多诺也好、福柯也好,并非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基于他们社会条件下最诚恳的“求真”。否则葛兰西们何以必须在狱中坚持写札记?而我们我们也并非要避免神话的产生,要避免的只是积极且主动地制造神话。否则,我们何以自我区分于《透视》一文的作者?我必须承认,eric同学的话语是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或萨义德的“对位阅读”的典范。问题在于,连“人民日报”都在义正词严地“批判”了,我们批判的立场是否还有“批判”原初的价值?更犀利深刻的批判是否要对立场本身进行批判?
         此外,一个题外话是——我个人对“方法论”与“立场”这两件事长期以来同在“批判学派”的名义下被认知深感忧虑。包括符号学在内的“方法论”只是被持有“批判立场的人”所使用。方法,并不自带立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3 21:42:35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13 23:09:28 [只看该作者]

非常深刻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13 23:32:11 [只看该作者]

 越来越神秘了。

 回到顶部
客人(211.83.*.*)
  7楼


转发——JOYFUL的回应:三处不敢苟同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15 09:33:03 [只看该作者]

 

1)既然神话就是一种措辞,那么凡是属于言语表达方式(DISCOURSE也即话语)的一切就都是神话。
      就像下雨湿了地面,但地面湿了不一定是下雨。


2)聚合是组合的根据,组合是聚合的投影. 后句很好理解,我也同意,但是前句嘛,单纯说谁是谁的依据不好,我们不妨采用Kristeva的说法,intertextuality(互文性),两者互相依存。
    接下来的 而这样的排除就是意义,这样的排除就是选择,也即是神话建构的关键步骤。
   这段阐述挺好的,而且我也同意排除的重要性,但我并不认为这是神话构建的关键步骤,因为你是基于1)的基础上说的,而1)恰是我觉得不成立的地方。


3)既然神话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揭露“神话”的“反神话”也是一种神话么?我认为不绝对.

 

by the way:请问管理员:为什么joyful说被论坛告知字数太多,不能发帖?托我转发。我只好权做发帖代理员了,,申请领工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5 09:34:30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15 16:49:12 [只看该作者]

Youfull 的这个挑战是对的。

Eric z 引巴尔特:

“罗兰.巴特说,神话就是一种言说方式(措辞,言语表达方式,le mythe est une parole)。既然神话就是一种措辞,那么凡是属于言语表达方式(DISCOURSE也即话语)的一切就都是神话”。

巴尔特这话意思是说任何表达都是神话。

但是巴尔特在别的地方,认为神话是第二级的话语,即元语言;甚至第三级,元元语言。

我认为神话是意识形态,单次的表现(例如这位官员的谈话)不是神话,而是“神话故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15 22:41:54 [只看该作者]

Youthful的另一个挑战:“既然神话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揭露“神话”的“反神话”也是一种神话么?“

这是很有见解的。

那么反神话也和神话同一个水平吗?

这就是关键点:在系统中无法真正评价系统。

就像李怡老师说的”赞美武侠小说爱国主义“的批评家,用的是同一套批评语言。

关键在如何”反“神话。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1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1-16 22:54:43 [只看该作者]

 符号学有几种否定回旋上升方式。

格雷马斯方阵就是一种。请见第八讲符号修辞。

或许能参考一下我讨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文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