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方小莉:美国游记(4)


  共有6311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方小莉:美国游记(4)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方小莉:美国游记(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07-04 21:52:31 [显示全部帖子]

编者按: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方小莉到美国做为期一年的访学,主攻黑人文化的研究,并做一些实地考察。

 

非常荣幸,方小莉答应论坛,为诸位学友撰写游记,分享她在美国的精彩经历,包括学习、旅游、和一些东西方文化差异做一些记录和考察。

 

我们将第一时间将她从美国发回游记即时更新到这个专题贴上,与大家分享。

 

 

美国游记(一)在路上

方小莉

Tips:

1.      出国访问最好拟定一个计划:A、哪天出发(由于时差问题,我们是当天出发当天到),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一定要是对方的工作日;B、提前预定住宿。如果自己无法完成,最好能联系当地的中国留学生联谊会,让他们帮忙提前联系住宿或是至少安排临时住宿。并且尽可能安排接机。

2.      国际行李托运单件行李不超过23千克(国内20千克)。行李箱的大小三边之和不超过158cm。(一般为28寸的行李箱)。我们能带的要留在美国的物品(包括商品或礼物应不超过100美金,过海关没有想象中严格,但请不要带泥土等奇怪的东西),奉劝女生如果单独出行,不要拿太多行李,真的很重。美国这边除了吃的咱们不习惯,所有日用品(护肤品)都便宜。

3.      虽然你有奖学金,但是请自备一些外币以防意外事件发生。


 

如果你认为我是带着激动的心情踏上去美国的旅程,那么你错了。我也曾以为这激动人心的一刻自己已是盼望许久,然而当真正要踏出国门时,你会发现有许多人你舍不得离开,而更现实的是当自己要一个人面对一个陌生的国度时,与兴奋相比,更多的感受可能是忐忑。

这是我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虽然以前也有一些旅行的经历,但是一个人漂洋过海去一个如此遥远而陌生的地方还是第一次。理论上,当一个人要出远门的时候,他总是要有一个完备的计划。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喜欢拟定计划的人,原因是我的计划从来赶不上变化。我相信没有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在离开学校的头一天,我偶遇王晓路老师,他问我是不是一切都打点好了。我很得意的告诉他船到桥头自然直。估计他虽然觉得我天真无知,也不好在此时吓唬我,只好鼓励我一切都会没问题)。到了美国才知道古语说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时候你可能会误搭了泰坦尼克号。

坐了大概15个小时的飞机,从北京到旧金山再转机到丹佛,我到达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已经是6月29号(星期五)的晚上8点。由于我没有联系好学校的住宿因此我得自己在学校外面找一个旅馆住下。希望第二天报到后能够入住学校。而没有计划就是一切灾难的开始。首先,中国人到了国外(特别是我们这种穷学生)总是忍不住在用美国人民的美金时,自动将其转换为中国人民的人民币。第一天晚上的住宿150美金。我真是想在外面露宿一晚得了,但是想到美剧的犯罪题材拍得最多,这估计是有原因的,所以只有忍痛,住了一晚接近1000RMB的房间,别说我老土,但这的确是我住的最贵却不是最好的酒店。晚上下定决心第二天一定要找到学校的宿舍,却不知道更大的灾难还在等着自己。

第二天一大早醒来,我决定开始自己的冒险。用过早餐后(美国的牛奶很好喝,估计是没有三聚氰胺的缘故。石老师在临行前叮嘱过到了美国一定要多喝果汁和牛奶。这个我验证了,果汁和牛奶便宜又好喝。),我开始向学校出发。美国的大学确实是没有门。似乎眼前这一望无际的大片土地都是校园。我不知道从何走起。学校非常漂亮,我却无心欣赏。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把我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一天就烤成了个褐色人种(刚好我是研究非裔文学,倒也切题,估计我去做调研方便多了)。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只能在校园里瞎逛,希望找个人问问去学生宿舍怎么走。然而何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次却是体会得非常深刻(奇怪的是乌鸦却是叫个不停,校园里养什么鸟不好,哎 bad sign)。在这个地广人稀的美国,要在校园里遇到一个走路的活物简直太难。似乎出门的人都是开车。以前都听说美国是一个在车里的民族,我现在不觉得是夸张了。我走了很久才勉强遇到一两个。偏偏我是一个对方向极不敏感的人,只听得懂向前后左右走,却不明白何为向东西南北走,因此自然是陷在了校园的迷宫里。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我遇到了Sara(她绝对是我生命中的天使)。她一听我是中国来的很是兴奋,因为她有个朋友会到中国去交换。她不仅给我指了一条明路,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我,告诉我如果我有麻烦可以找她。我当时没有意识到就是这个手机号几乎是救了我的性命。在学校找了大半天什么收获也没有,最后才意识到原来接下来两天是周末,根本没有人上班。看来我还没有入学就会把自己的家底给用完了。没办法,只能无奈地回去酒店,再贵也得住啊。只是命运似乎不会对我那么仁慈。有时候真的是没有最倒霉,只有更倒霉。

当我在学校找不到北迷路了一天,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住的酒店准备好好休息一下时,最可怕的事终于发生了。在中国只要我们不check out,就是默认我们要在该酒店住下去。然而,这显然只在中国行得通。由于在校园里迷了路,我错过了续房的时间。美国人民很体贴地将我放在房间里的行李都一一搬了出来并耐心等待我去退房。我到了酒店一问,顿时傻眼了。所有的房间都租出去了。本来我还在郁闷每晚要花很多钱,到了这个时候我却很怕自己的钱花不出去了。我找酒店的人打听了一下附近酒店的电话,只好是东家不住,住西家。总有一家在左右嘛。然而,原来此处最近的酒店都在两英里以外。当你大包小包的拖着行李,其中一个还重达22.6公斤,你自己又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子时,多走一步都要命。百无一用是书生啊,我真是恨不得自己是体育系的彪形大汉。欲哭无泪的我,只能拖着行李在街上流浪。奇怪的是出租车一辆也看不见。我坐在学校的草地上给各个酒店打电话,没想到所有周围的酒店都预定完了。只能做露宿街头的打算了。美国电影里面的各种犯罪镜头在眼前闪现了一遍,我不禁打了个寒颤,第一次觉得有点害怕了(出国一点都不好玩,我要回去啊)。就在我不知所措,准备露宿街头时,我突然遇到了一个好心人,她似乎可以为我提供片瓦遮头。然而,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一辈子也不会相信自己会去那样的地方……

2012年7月4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3-27 22:19:05编辑过]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美国游记(二):收容所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07-08 22:48:17 [显示全部帖子]

 

 

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到此一游!

在踏上科罗拉多的旅程前,我没有想到那么遥远的森林大火也会影响到我。 科林斯堡有些地区也遭了大火,因此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周围临时安置了一些遭受了火灾的人们(据说是这样)。由于这个意料之外的原因,学校周围的酒店都被预定了。当然由于是周末,很多人也出门旅行。所以我无家可归了。上一次刚写到我拖着沉重的箱子到处流浪,试图找个落脚点(赵老师说我故意扣留重要信息所以是不可靠叙述,但是我认为我只是postpone it,所以是可靠叙述)。由于两国意识形态相冲,我一来就走背运(当然我不是党员)。然而仔细想来其实一切都是愚蠢惹的祸。事实上,如果你事先做好准备,这所有的一切不幸哪会发生呢?每次都是撞了南墙以后才开始假装思考。好了伤疤忘了疼,下次还接着撞。能长这么大也真是不容易。真是恨铁不成钢。

现在接着往下说(This is not a story to pass on.)。话说XXX拉着大箱子在学校周围逛了一大圈后依然一无所获,无耐之下只有破罐子破摔将所有东西扔在草地上,准备露宿街头(不知道她如果真的露宿街头,会不会被当地报纸采访,然后大幅标语写“富布莱特访问学者露宿街头”。中国政府肯定会认为她丢了中国人的脸面,立马遣返回国,永不允许踏出国门半步。然而,当时的她可想不到这么多。当无计可施的时候,只有假装洒脱)。不巧的是家人突然打电话,真的想心一横,接了电话大哭一场算了,不过为了不吓坏她爸妈,她只有不接电话,而改发了一条短信,告诉他们自己一切ok. 真是打碎了牙和血吞,连笔者都要为她掬一把辛酸泪。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感觉麻木了(要不就是吓傻了),到最后她居然都不觉得害怕了。坐在草地上,开始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人。这时候哭的话可太蠢了,在这种陌生的地方可不能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然而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有一个人骑着车经过。这个女人看起来是个亚洲人,希望她是一个中国人。“Excuse me?” “ bad luck!” 是日本人(准确说是日裔美国人)出于来自同一个洲的情谊,她向我无私地伸出了友谊之手。这让人感激不尽。

知道我的故事后,她帮我打电话给附近的汽车旅馆(Motels)。很不幸的是周围的汽车旅馆也住满了人。最后没办法,她说她知道一个地方可以收留我。我真是欣喜若狂,也没听清楚是哪里就拖着硕大的行李箱跟她上了公车。她跟司机说了几句话后,司机居然都不收我的车钱,我真是受宠若惊。坐定后,我才开始询问我们要去哪里。事实上,我没有听清楚我们要去哪里,但有这几个词我听的很清楚:“Shelter for homeless people”。“What? She must be kidding me? But what else can I do?”……

我想你们没有任何人住过收容所。可能你们充满了好奇,但是真正需要去那儿住的人是什么心情呢?没想到我出国一天就加入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大军。想当初在中国怎么也是过着小康生活啊。就算没去过也可以想象那是怎么样的地方:一群群衣衫褴褛的男男女女拥挤地蜷缩在一间间小小的屋子里:阴暗、潮湿、臭气熏天、老鼠……?我不敢再想下去。旁边好心的Lakey不断告诉我收容所的一切,什么早上7点吃早餐,中午12点午餐。晚上7点半吃晚餐。当然这些都是免费的。哎虽然我来自发展中国家,也不至于沦落到温饱都困难的地步,我真是恨自己丢了国人的脸。但是说句实话与露宿街头相比我还是感谢上帝赐予了我一个落脚点。公车向着目的地驶去,我看着周围陌生的面孔,有点不知所措……

2007年美国的一项研究( The National Alliance to End Homeless)报告表明Alaska, California, Colorado, Hawaii, Idaho, Nevada, Oregon, Rhode Island , Washington State and Washington, D.C 等十个州拥有最多无家可归的人群。他们无家可归主要是因为负担不起固定的居所、贫穷、失业。有的还有可能是因为精神疾病。而数据显示这些无家可归的人38%有酗酒的习惯;26%有吸毒的可能;39%有各种形式的精神疾病(其中20-25%可能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3%患有艾滋;26%可能会有肺结核等疾病(数据来自1996年Samhsha’ National Mental Health Information Center)。虽然现在应该有所改进,但是要去收容所住,我想是极需要勇气的。

在汽车驶向收容所的空当,我才有时间来说一说这位好心的日裔美国人。她看起来年龄不小了。可能东方人没有西方人容易显老,所以她看起来比她实际年龄要小。当她让我猜她有多大时,我猜40岁。(但我觉得她可能有50岁。不过女人嘛,谁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年轻呢?所以永远往小了说肯定没错。)看她眉开眼笑的样子我就知道我猜错了。最后发现她居然68岁了,这倒是始料未及。她看起来非常有精神。她说由于我是一个陌生人,她似乎可以将所有的秘密告诉我。因为我不会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光来看她。她是第三代日裔美国人。她告诉我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实在太可怕和太罪恶了。他们在其武力威胁下,只能投降了。(我也觉得美国当时居然毅然决然地投下原子弹是挺可怕的,不过我是中国人,that’s not bad for me.请原谅我的狭隘,但是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在二战后,许多在美国的日本人都被关进了的集中营,因为美国政府认为他们都是间谍。而她的父母却幸运地逃出了集中营,并在美国定居下来。后来战争结束,美日恢复关系后,美国政府向每一个曾被“迫害”的日本人补偿了两万美金,然而她的父亲却没有那么幸运,因为他在这一切结束前就去世了。她认为所有的战争都是阴谋,越南战争是因为金三角的毒品,(肯尼迪遇刺跟这有莫大的关系。而杰奎琳嫁给希腊船王也是迫于无奈)。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听着她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评述,我觉得自己在读一本新的历史书。她的个人生活也非常的丰富精彩:她告诉我她第一任丈夫非常富有,她现在约会的对象是一个35岁的男人,而那个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年龄等等。由于当时的我心情太复杂,也没太听明白。不过有一件事我听明白了:她是一个基督徒。也许这就是她帮助我的原因。她认为很多人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看见上帝在他们面前显现。而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为她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儿祷告,而这些事情总是能够一件件顺利解决,而她认为这就是上帝显现的方式。很多人认为自己找不到上帝,但是她却认为“if you knock, the door will open; and if you seek, you will find him.”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已经修炼到了一定境界。但是我却开始希望真的有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话,快来救救我吧!

公车停了,我们下了车,看到眼前的收容所我又傻眼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美国游记(三)流浪的故事走到结局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07-16 22:47:00 [显示全部帖子]

 

一看到标题我和大家一样都松了一口气,这流浪的故事终于写到结局了。

上次写到我看到收容所以后大吃一惊。的确,眼前的收容所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科罗拉多与中国的城市非常不一样的:我们到处都是高楼林立,一栋楼里住了数不清的人。而这里则全是一座座“小别墅”,虽不显豪华,却是精致美丽。因此当我看到眼前的收容所后真是吓一跳。

我到达的时间是下午六点,正是大家在排号领床位的时间。从眼前的形势来分析,大多数无家可归的人都是男性。因为这个收容所大概可以容纳40个人左右,但只有四个床位给女性。我非常幸运的得到了最后一个(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运)。收容所的同胞们也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他们看起来都很干净,虽然他们脸上没什么表情但也并不是面目狰狞。不过大多数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背着一个大大的包。如果我把自己所有在国外要用的家当都背在了身上,那么他们就像蜗牛一样将家背在了身上。他们居无定所,在哪里找到地方就在哪里住。也许是白天打短工,而晚上就到各个收容所碰运气,看自己是否能够找到住处。虽然我好像没什么资本在这个时候来可怜他们,但是我突然觉得自己好歹不是真的无家可归。 Lakey向她的朋友们介绍了我,而收容所的人都非常友善,安慰我一切都会没问题。不过不好的是,这里我们必须要晚上十点以后才能进来住(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是为什么。我想我会弄清楚这一切,因为下周我可能会去那里做一个采访)。

要一直在外面等到10点这让我又有点害怕。我开始想象,也许自己可以跟这些流浪的同胞们聊聊天,说不定还能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想着想着我居然还有点兴奋,觉得这种机会可不是谁都有的,突然还觉得有点得意(这就是我所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具体表现)。

由于时间比较早,我提出到周围的咖啡馆坐坐,我可以请她喝杯咖啡。而Lakey说想喝啤酒,于是我们到一家餐馆,我为她买了一瓶啤酒而自己则喝了杯可乐。Lakey告诉我让我晚上注意自己的行李,在收容所一定要少说话,多听别人说。不要泄露自己太多的信息从而让别人有机可乘。我们聊着天等待着10点的到来。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在第一部分中写道我在路上遇到一个美国人,她留给我了她的电话号码。这个号码很重要,但是我却没有解释为什么重要。在等待10点到来的空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神奇的电话号码。在我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时候,我无计可施,只能向Sara发出了求救信息,但是由于她在上班无法接听电话,无法回复短信,因此我一直没有收到她的回复。没想到,就在我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住进收容所的时候,我意外收到了她的回复。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都不敢相信。她居然同意让我跟她住几天,直到我找到宿舍为止。当时我的那个心情啊,简直无法形容,对她的感激之情真的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此处绝非戏仿周星驰,真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让人郁闷的是,我根本找不到路回去学校。这个地方的公交车居然6:30就全都下班了。无奈之下,我先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随后告诉她我明天回学校去找她。最让我吃惊的是,她主动提出过来接我。 Believe it or not.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上帝好像显灵了。就这样,我暂时有了一个落脚之处。直到她来接我,我才知道原来她不是学校的学生,当天她只是碰巧去那边工作。而那天也是唯一的一天她没有开车,因此我才能遇见她。太多的巧合让我瞠目结舌。我在她家住了两天。在这两天我不断的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而她却只是说如果自己在国外遇到了相同的情形,她希望有人也会做相同的事来帮助她。她所说的话朴实而让人感动。我不知道过去自己会不会有勇气帮助一个陌生人,将她带回家,但是我想我以后会尝试。Sara和 Emily是室友,她们住在一所很漂亮的房子里。养着两只狗,一只雄壮魁梧却温顺如猫;另一只看似娇小却是无比活跃,毫不怕生。 我在那里时,大狗成天睡觉,而小狗却成天往你身上跳。虽然大狗看似温顺,不过俗语说的好,会咬人的狗不叫,我还是不敢招惹他。Sara和Emily带我去了一家法国餐厅吃早餐,说句实话,食物真的一般,不过我的心情真不是一般的好!(关于美国的食物,我们慢慢再说)。在离开她们之前我送了她们一人一份我从中国带去的礼物,以表达感谢之情。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件事。

星期一我正式结束了自己的流浪之旅,搬进了学校宿舍。


If you will go abroad, you need a plan;but if you don’t have a plan; you may meet wonderful people.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美国文化的另一面:“珍贵的记忆”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07-24 21:51:31 [显示全部帖子]

 

自从搬进学校宿舍后,我似乎是否极泰来,一切都变得非常顺利。在这里我认识了四个好朋友。我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阿尔巴尼亚、日本、韩国、墨西哥。五个人组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小组,由于彼此语言不通,因此只能用英语交流。所以半个月下来,我除了给国内打电话外,几乎没有任何的机会说汉语(幸好给论坛写文章,还可以用用我亲爱的中国话)。语言环境真的是很惊人,从一开始战战兢兢开口,半个月后,我现在几乎都可以用英语较流利地与同伴“吵架”了。今天我主要来说一说我的课程。

我到这边主要参加的是IEPIntensive English Program)课程。这个课程真的很惊人:开学的第一周,我们主要是进行笔试和口试以此来决定你分到哪个班。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它那个考题能测试出什么能力。中国的学生做题的能力那可不一般(虽然我觉得自己一向考试很差),但是这个题真的是国内初中生的水平。我现在真的怀疑美国的学生参加中国的英语高考,他们是过不了的。更别说专业英语四级和八级。两周下来,我觉得自己的日常口语能力见长,但是专业写作能力在降却在下降。我们每天都在讨论一些八卦家常。我开始还念有人跟我讨论文学和叙述学的日子。

无论如何,考试的结果是我被分到了一个较为高级别的班:The Other Side of American Culture。这个课程没有语法、词汇的训练;主要是做一些文化讨论。既然是美国文化的另一面,我们所学习和考察的就不是在书本上的读到的那些传统意义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历史大事件。然而也许通过这些生活中的文化,我们更能了解真正的美国生活。可能书本上的美国人民真的是某人构想出的一个虚拟的美国,就像西方虚拟了一个想象中的中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面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就是我们课程的第一站:“珍贵的记忆 ”。你是否能猜到这是什么地方呢?顾名思义,这是充满回忆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浪漫的爱情故事: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草地、阳光、新鲜的空气。然而这可不是储存着恋人们珍贵记忆的地方。我实在不想带着猎奇的心理来讨论这个问题,在参观此处之前,我们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然而在到达此处时还是觉得有些不适应。这样的地方我不知道中国有没有,就我有限的知识而言,我以前在国内好像没有听说过。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地方。

下图中这个中空的容器是用于动物尸体火化的工具。也就是说美国人在自己的宠物死后,将它们送到该处进行火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美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动物公墓,我不太清楚。“珍贵的记忆”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火化了无数的宠物,包括狗,猫,斑马,乌龟,刺猬,马,金鱼等各种动物。在美国如果家中的宠物死了,你随便将其掩埋是不合法的。同时这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如果你将动物尸体掩埋的不够深,其它动物有可能将它挖出来。要是该动物本身因病去世,或是中毒过世,那么这就可能将病毒扩散出去;另外,随便掩埋尸体还有可能会影响地下水源,影响人们的饮水健康。虽然知道这些,还是有很多美国人会私下掩埋宠物尸体,因为将尸体送到动物公墓火化或者是掩埋会花可能比卖宠物本身更多的钱。火化宠物的费用主要是根据宠物的大小来计算,比如25以下则是$35,26-50则是$75。宠物越大,费用越贵。而像马或牛这样庞然大宠物则是以一美元一磅来计算。火化是一笔费用,而如果要将其葬在墓园中则是更大的费用。有的主人选择带走宠物的骨灰,而有的主人则选择将宠物掩埋在动物墓园。下图是动物墓园的全景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大家会看到,在翠绿的草地上布满了一个个小小的墓碑。墓碑上都刻着宠物的名字,有的墓碑上还刻着寄托主人哀思的话语。例如,其中一个墓碑上写道:“亲爱的,在我生命中你是如此特别的一部分,我思念我们在一起嬉戏的每一天。我会永远爱你;永远思念你。亲爱的,再见。”大多数的墓碑上都大概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在照片中,我们能看到每一个墓碑上都插了花。听负责人说有个老太太,过一段时间就会来检查一遍,以确保每一个墓碑都插着花。这里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有个人经常来看望自己的狗,每次都带着两罐啤酒。自己喝一罐,而另一罐就留给自己的狗;有一个老人自宠物狗去世4年以来,天天都会来看它。还有人花两美元买了一条金鱼,金鱼死后,却花大价钱将其葬在墓园中。除此之外我们在这里还看到有一个墓中合葬了主人和自己的宠物。还有一处被人预定了,因为他的宠物葬在这里,他希望自己死后能够跟自己的宠物葬在一起。在这里发生过的最动人的故事来自于下图中的这个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左边黑色的狗是一只导盲犬,而右边的照片则是它的主人。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导盲犬不幸遇难。主人非常伤心,因为导盲犬对他来说是一个他信任和依靠多年的朋友。他在墓园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许多人为之感动。也许有些人会说这些美国人真是疯了。我们的老师在介绍美国时,总会说“Americans are crazy, but this is America”。他们是骄傲的。跟你生活多年的宠物,像家人一样的宠物如果去世了,为什么不能给它一个归属,同时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慰藉呢?

在写这个稿子的时候,正是丹佛的某电影院发生枪击案的时候。我们就在丹佛,距离是那么的近。在受伤的71人中,目前证实12人死亡。在过去我真的很难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一个如此珍惜生命的民族,为什么会无数次地发生这样的事情。第一次离枪击案这么近,让我深刻感受到想象中处处充满危险的美国。美国人民是疯狂的,也是可爱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07-24 22:03:34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方小莉:遇到总统卡特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11-06 15:51:28 [显示全部帖子]

 

亚特兰大的秋天似乎比成都要冷一些,再加上Sandy作祟,全国的天气似乎都受到了影响。然而我们出行的今天却是秋高气爽,不得不说是天公作美。亚特兰大这边,富布莱特今年的秋季出行计划是带大家去参观南部曾经的奴隶种植园,农场以及到普莱恩斯去会见美国的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我也曾经以为自己听错了,但是问了许多同学后他们都说“是的,我也听到要去见总统先生。”

说句实话对于吉米·卡特我真是完全不了解。这真是印证了他参加竞选时的困难境地“Jimmy Who?President of What?”据说卡特当年决定竞选总统时,他回到家告诉母亲 “ I am going to run for the president”,而她母亲的回答则是: “President of what?”卡特竞选时的知名度不高。美国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因此他宣布竞选时,很多人会问Jimmy who?甚至是当时的报纸也有以该句子作为标题的文章。卡特到各州拉选票。甚至到每家每户去敲门,告诉他们“I am Jimmy Carter, I am running for the President”。他的当选可以说是奇迹,也可以说是历史的选择。在美国人民对政府极度不满和不信任的时刻,人们希望这样一个新的面孔能够带来改变。我上网查了查,意外发现原来他曾经就读过我正在访问的佐治亚理工;原来就是他在1978年未征询国会或要求国会同意的情况下,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天枰座,顿时对他产生了一些好感。

11月3日,我们一行70多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向着目的地出发。第一天的行程我们先放一下,先直接跳到第二天,因为作者实在担心见不到总统先生……

终于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们一大早吃了早餐(真不敢相信,她还有时间说早餐的事),我们向卡特先生的教堂驶去。教堂外面停了两辆警车,有个便衣警察拉着警犬围着我们的车转了一圈,就放行了。从教堂外面的排场来看,不像有重要人物出席的样子。由于下午卡特总统要专门接见富布莱特的学生,因此我们选择不去教堂听他讲经,而是去他儿时生活的农场参观: Jimmy Carter’s Boyhood Farm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卡特的父亲以前经营了很大的一个农场,后来又做了花生经销商。而卡特在从政之前则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卡特有一个非常善良的母亲。她经常给无家可归的人提供食物。而到她家乞讨食物的人也非常多。据说有一次她困惑地问这些人怎么知道她家能找了食物,他们告诉她,他们会有人在不同的人家刻上不同的标志:比如画一只猫代表 Kind woman;画十字架代表: Christian Family;而在圆圈里画个叉则代表 Good food and drink available。 看看这符号的功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农场中种植了各种农作物,包括南瓜、青椒、棉花等。另外在农场里还保留了卡特总统小时候居住的房子,以及他们家最初在农场上开的grocery store,以及曾经居住在其农场的一户黑人的房子。据说,卡特的父亲和母亲与黑人和平相处,而卡特从小的玩伴也都是黑人孩子居多。卡特居住的房子是20年代修建的,现在依然保存的非常完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不好意思,只能让大家看到他家房子的一角,因为另一角被我挡住了。房子里面三个卧室,一个饭厅,一个客厅。神奇的是饭厅桌上摆放的食物是真的。我们大家都以为是假的,结果有个同学用手碰了一下桌上的蛋糕居然是真的,难道是每天都会换新的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农场的风景怎么来形容呢?在这里图片比我更有说服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然,这也不足为奇,因为美国到处都是这样的地方。每每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只能不由地叹息,美国真是地广人稀啊!

在当地的小镇上用完午餐后,与卡特总统的会见进入倒计时。美国时间2012年4日下午2:30,卡特总统携夫人准时出现在了他曾经就读的高中的礼堂。88岁的他看起来精神矍铄,走路似乎还带点小跑。我们每一个人都站了起来,礼堂内爆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对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强调了自己的政治观点是:promote Peace and Humanity.其中还提到自己每年都会来中国,而自己也将很快会再次访问中国,并会见中国新一届的最高领导人。接下来就是答同学问时间了。来自各地的同学们又是激动又是紧张。对于大家的问题卡特一一解答,回答简洁,睿智又不失幽默。在一片欢笑声中一个小时匆匆过去。而卡特的结束语是:Can I take a picture with you?在这个时候本来应该晒晒这张集体大合照,遗憾的是还没有拿到,只能晒晒这张我“偷偷”拍下来的照片啦: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06 16:00:07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美国游记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03-20 19:25:25 [显示全部帖子]

2013313-17日,美国富布莱特项目组织我们一行来自全世界80多个国家的120人左右在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一次研讨会。虽然我的论文进行缓慢,但是还是狠不下心来放弃这次千载难逢到华盛顿免费旅行的好机会。因此我只能暂时将论文丢一边,踏上了去华盛顿的路。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时间表很紧,但是我们依然读过了极为愉快的时光。

在这里我想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次活动的流程,下次再向大家讲述我在华盛顿的观光情况。由于这次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因此我们也有机会见到了某个重要人物。当然如果你们认为我见到了奥巴马,那么这个猜想又太过大胆了,不过这个人物也仅次之了。由于已经见过总统卡特,因此这次在写着篇游记时,我也勉强能够镇定下来,可以假装成一个终于算是见过点世面的人,从容客观地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个人到底是谁,大家可以在心里猜一下,故事讲完之时,笔者自会揭晓。

13号:会议的主要日程是三天。我们13号下榻在“Renaissance Hotel”后(林肯纪念馆、白宫等均在附近),6点钟欢迎仪式和晚餐在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准时举行。当然,由于来这样重要的地方吃饭,免不了要做一系列的安检。主办方致了欢迎词,交代了回忆的议程后,晚餐正是开始。晚餐当然是纯西式的:沙拉、主菜(通常是肉食)、甜点。 在国内吃西餐时也没有特别关注过用餐礼仪,也没有觉得自己用刀叉用得不好!跟这么多老外一起吃饭才发现:餐盘的前面、左边、右边都摆满了餐具。我看着这些刀刀叉叉的,脑海中所能想到的就是杯具二字。幸亏,我貌似记得餐具是从外到内开始使用,再加上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所以也算没有丢人。然而,我却发现自己速度真的很慢。每次服务生来收餐盘时,我都没有吃完,而别人几乎都吃了个底朝天。我都不知道是他们太饿呢,还是我自己太慢。我已经尽量少说话了,但是刀叉还是不如筷子顺溜。神奇的时,在国内大家还老嘲笑我筷子使得差!

14号:早餐过后会议正式开始。首先是keynote speaker: Frank Smith( Director of African American Civil War Memorial and Museum)。他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他在民权运动中的见闻。他们是如何通过联系周围的群众一起来反抗种族隔离,最终取得一定的胜利。同时他也讲述了美国黑人在内战的重要作用。通过他和同事们的努力,最终纪念非裔美国士兵的纪念馆终于落成。也许是因为曾经亲身经历过种族隔离,民权运动,他所讲的一件件小事很是动人。这些事其实我们在树上都读到过,Rosa Park Martin Luther King Marching to Washington…但是似乎书上的讲述都不如他来得生动。再加上他那一口带着南部佐治亚州的特殊方音的英语,就更是让人觉得一切都那么真实。

接下来Emily Martin(vice president and general counsel of national women’s law center), Mossi Tull( Vice President of NAACP Washington Chapter), Brent A. Wilkes ( Executive Director of League of United Latin American Citizens)分别向大家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及性属问题,主要集中于African Americans, Latinos, and women.讲述了美国目前存在的种族性别问题,以及他们各自的组织在民权运动以及当下所发挥的作用。

午餐我们被安排跟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组的工作人员用餐。在用餐时,我刚好坐在其中一个工作人员旁边,很巧的是他以前也是学习文学的。这当然成为了我们共同爱好的一个话题。他主要负责富布莱特的宣传工作,以前是学习创造性写作的。我们聊到美国文学,他很开心地说,没想到我们读了这么多美国作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阅读一些中国文学作品的愿望,并想让我推荐一些书。说来自己也真是很丢人,一时之间居然也想不出推荐什么,最后只能将四大名著推荐给他。那时候真觉得没文化真惨,暗下决心一定得多多看书。

下午3点到6点,我们参观了George Washington’s Mount Vernon Estate and Museum, 并在Mount Vermon Inn用餐。(参观的细节将配上图片下次一起呈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45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未完见下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3-27 22:20:15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美国游记(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03-20 19:26:09 [显示全部帖子]

 

14号:今天一大早吃过饭后,我们就分成4组,出发到各个社区去做社区服务。主要的四个组是: Crossway Community(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教育的学习中心);Anacostia Watershed Society(清洁河道); So Others Might Eat (Homeless Shelter in Washington); Carroll Manor Nursing Home。志愿者服务在美国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个造成,我们主要是分别取这几个中心做志愿者服务。

接下来就到了今天的主菜了。中午吃过饭后,我们一行人出发到了美国国务院的所在地George C. Marshall Conference Center.当然要进入这个会场又是一大推安检。这次更夸张的是,除了手机外,所有的电子产品都不能带。当然我们因为能够进去已经很兴奋了,谁都没有怀疑会有什么惊喜,比如哪个大人物会来接见大家。一切看似都是那么平静,和平常。会议按照议程一步步顺利进行着。主席台上嘉宾们围绕媒体的自由:民权运动与媒体的作用这个主题各抒己见。他们代表各个机构(Craig Aaron, CEO of Free Press, (Gina Davis, Director of The Hatcher Group), (Betty Yu, Center for Media Justice)x,都在发表着自己对媒体作用的看法,主要强调了新闻媒体的作用以及大众作为消费者及参与者、创造者的重要作用。当最后一位发言人在发言是,会场出现了细微的变化,突然人越来越多,同时灯光师,摄影师也突然在我们后面蠢蠢欲动。但是大家还是没有任何的反应。发言结束后,大家被要求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耐心等待。大概有七八风中过后,突然有一个中年男人在大家的簇拥下进入了会场,会场突然一片欢腾,大家全部起立,雷鸣般的响声突然想起。看着面前这个风度翩翩的中年男人,我真的很困惑,为什么他能得到这么高的待遇,大家都在激动个啥?请不要嘲笑我的无知,但我真的只认识奥巴马和希拉里。结果他告诉我们他是John Kerry!新任美国国务卿!我除了自认无知以外,也没别的可说了!他的讲话简短而幽默。他的女儿也是富布莱特学者。而他自己曾经就是跟着提出富布莱特议案的国会议员 William Fulbright 工作的。置于大家有多么激动我也就不描述了。我想你们可以想象。大人物走后,会议又进行了1个小时,主要是相关人员向我们讲述了,让我们如何在回国后向大家讲述富布莱特的故事。当然对于我来说,他们已经达到目的了。

当天晚上的晚餐比较不一样,我们被安排到附近的居民家吃饭,体验美国人民的生活。我和另外一个菲律宾的同学被安排到了Allison家。她是富布莱特学者,在中国呆过14个月,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她的丈夫是哲学博士。一顿饭下来大家聊得甚是投缘。他们人非常的NICE。家里到处都摆着从中国买的东西。他们在今年8月份还会再来中国呆一年。当然为了感谢他们的招待,我自然是盛情邀请他们来成都旅游啦。不过吃饭的时候Allison很奇怪的说,她感到很奇怪,在中国居然有很多学者都不知道富布莱特项目。其实我也觉得很奇怪,怎么会呢?不过我知道也是因为外语学院老师提到过,只是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有机会成为一员。

16号: 这是会议的最后一天。今天的议程比较松。首先,一个辩论专家为我们讲解了参加辩论的策略和主要内容。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准备。最后下午开展了辩论赛。晚餐前我们参观了African American Civil War Memorial and Museum. 晚餐是在一家欧式餐馆就餐,结束了我的华盛顿之旅。

我不想给任何评论。我只想说参加了这样的活动,大多数人都会正面来描述这个城市,这里的人民和这个国家。每年有这么多留学生来中国,中国也有项目邀请国外的留学生来访,为什么会不知道客人请进门后需要热心招待这个简单的道理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3-27 22:20:58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华盛顿观光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04-01 23:30:34 [显示全部帖子]

 

 

虽说在华盛顿住了四天,但是由于我们的时间表太紧,因此我在华盛顿旅行的时间加起来只有半天,而且都是在酒店周围转了转。在说自己的行程之前,请允许我先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到了美国后,这次会议是我第一次出席的比较正式的场合。虽然也不至于紧张吧,但是却有种莫名的使命感。长期以来,我觉得我是一个习惯被代表、被领导的人。虽然我觉得别人不见得能代表得了我(女博士嘛,多少也是有点个性的),但是我总是有办法将自己背景化。出国以后,虽然我不觉得自己能代表中国人,但是可悲的是别人却会把你当成中国的代表。似乎你一个人的行为就代表了整个中国人民的素质,所以我也反射性地在公开场合相对谨慎。这次参加这个活动,我是唯一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另外还有几个台湾同胞。当然很多人认为台湾是个国家。我通常也不跟他们争论。不过当遇到的同学都跟我说:“oh, you are the only student from China.”我还是忍不住回答,“yes, I am the only one from Mainland China.”也不知道人家明白我说的意思不?

到了这边后,我发现中国有两件事老被人调侃(可能是我太敏感):第一是中国人口太多;第二是中国人说英语太烂。我都记不清有多少人跟我说过中国人太多了,全世界都是中国人。总之从其表情和叙述来看不像是客观陈述。有一次有一个同学知道我是来自中国,就对我说:“富布莱特项目在中国竞争肯定很大”,我知道他的潜台词是什么,但是我假装不明白,回答道“富布莱特项目在每个国家的竞争应该都挺大的”。人家可不会放弃,接着就说:“可是,你知道,你们中国那么多人竞争这点名额”。这样的问题回答多了,最后我只能说中国有各种不同的项目送学生出国,光我们学校就每年100多个名额,并不是每个人都稀罕这个项目。关于英语的问题,我一直觉得中国人英语说得挺好,可是出来以后才觉得在别人眼里,中国人说好英语是很困难的。一开始老有人说我英语讲的好,我肤浅地感觉被夸了,还挺得瑟。自从上了这边的“种族关系”的课以后,一听别人说我英语讲得好,我就不爽。仔细回想一下以前那些人的说的话:你是我见过的中国人中英语说得最清楚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讲起英语居然没有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居然没有方音……我顿时觉得他们是把对中国人的期望值放的很低,认为中国没有能力说好英语。就如同,每当这里的白人夸黑人或是亚裔的美国人他们的英语说的好的时候,这些人通常觉得被侮辱了。我虽然也不至于被这些问题困扰,但是有时候还是会愤愤地进行自我心理安慰。比如我同学如果老说拿亚洲人眼睛比西方人小,我就说 China is so crowded we don’t have extra space for bigger eyes.我又觉得这个好像不够给力,于是我觉得应该说,大眼睛的都在国内,我们眼睛小的需要出来开开眼;要是有人说中国英语太差,我就说,像我们这些才需要出来练习,说得好的都留在家了。想想觉得自己真是无聊又阿Q。始终没有机会一一演练。其实有时候最搞笑的是,有的人也不知道来自哪个国家的,自己操着口音非重的英语,还得瑟地跟我说很少听到中国人说英语没口音的。

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唠叨这些,毕竟这跟华盛顿观光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还是言归正传吧。到了亚特兰大后,华盛顿之行,是我第一次在这边单独出行。出来以后才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潜力。一个在国内川大都能走迷路的人居然也可以只身在外闯荡。来到华盛顿的第一天由于离报到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因此我和一个同学决定到周围走走。我们走错了方向,却误打误撞的走到了Anderson House,一个博物馆。这座房子竣工于1905年,当时耗资大概75万美元。外观看起来很是雄伟,内里更是别有洞天。博物馆内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年代可以追述到14世纪左右。每个屋子里地面的大理石的花纹都不一样,墙上的壁画,天花板的雕花都是极近奢华。总的来说我觉得就是电视中看到的欧洲宫廷一样。(每次写作时,都发现自己汉语真是……)还是以图为证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是其中一个屋的天花板,据说那些都是包了金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据说这幅画中所绘就是当时在这座房子中开舞会的生活。

最后再看一张,跟中国有关的。每次别人介绍某个东西是来自中国,我都忍不住想是不是八国联军从中国抢来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画中那些人和桥之类同颜色的,好像都是翡翠做成的,估计这幅画也是价值不菲吧。

很神奇的是这家人居然没有任何的后代。我们在讨论,要是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家业,即使没有后代也会过继一个来继承家业的。

参观完这里,再来到华盛顿的故居,就觉得简朴多了。不过人家胜在视野广阔,感觉整个村子都是他们家的。不仅有独立的厨房、马房、下人房、洗衣房,同时还是个“海景别墅”。现在这个故居所在处就是一处国家公园。大家可以在公园内散步,也可以有秩序地进入他们家的居所进行参观。屋内各处均有人讲解,但不许拍照。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个博物馆。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美国人的秘密。都说美国人很爱护自己的牙齿,勤看牙医、刷牙、漱口水、牙线毫不含糊。也许真是因为国父乔治·华盛顿。因为他一生都被牙所困,拔了不少牙,换了至少8副假牙。(说这个是不是太八卦了!)下面两张图片一张是他们家,一张是他们家“后花园”。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由于没有时间去观光,因此星期六我们起了个大早,6:30左右就出门向林肯纪念馆和白宫出发。如果到了华盛顿连这两个地方都没去,也挺遗憾。由于9:30之前必须要赶回来开会,所以我们的行程依然很紧,是真的走马观花。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虽然时间很紧,反正这两个地方也没什么可看的。在林肯纪念馆只看到了这位伟人的一尊雕像(后来我在机场买了个小的,一看还是“made in China”)。然而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地方,不仅纪念了美国内战时期这位令人敬仰的总统,同时我们尊敬的马丁·路德·金也在这里发表了其 “ I have a dream”演讲。据说他的演讲词刻在了那里的地上还是什么地方,但由于当时光线太暗,我啥也没看见,回来听人说起真是追悔莫及。虽然没什么可看,但是还是看看图片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们从林肯纪念馆到白宫走了大概半个多小时。这时天已经渐渐亮了。当天由于纪念St.Patrick’s Day, 一大早就有马拉松比赛。街上跟变魔术一样, 瞬间,一大群人在奔跑,我到美国后在这个地广人稀的地方第一次看见这么多人。让我不禁感叹,天子脚下就是不一样: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8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们好不容易混在人群中,假装跑步才穿过马路。直奔白宫去也。华盛顿让我很喜欢的一点就是街上几乎是欧式建筑,感觉很有历史感。据说是个欧洲设计师设计,西班牙设计师?白宫其实没什么可看的,就一座看起来不怎么样的白房子(当然我们只能远远在外观望)。它周围真是很有看头;首先我在白宫外遇到了在外面晨练的松鼠兄弟。它也不怕人,我去逗它吧,它还真跟我玩,可惜后来我想跟他合照吧,被它“半就半推”地拒绝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9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其次,在白宫背后,居然有人搭了个塑料帐篷,住那里,貌似在抗议什么,警察就在旁边,也不管他。

最后白宫旁边的Eisenhower Executive Office Building真是(借用晓路老师的话)“活活的”把白宫给比下去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1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_副本.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在华盛顿的观光,简单而舒服。虽然时间很紧,但是不知为何,走在这个城市有一种安全感,而周围的欧式建筑又很有历史感,觉得美国似乎变成了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可是高兴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转眼又回到了亚特兰大,开始了忙碌的论文写作和一系列的报告准备。以前总是觉得博士论文哪用写一年,现在谁说不用,我真是要跟他急!跟同学聊天时,我最爱说的话变成:我再也不读博士了!算算时间,我已经只有两个月就回国了,幸好论文无论好坏也渐渐进入了尾声。写完后,一定去迪斯尼玩,奖励一下自己。加油吧,每一个正在写博士论文的同志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6-17 11:28:23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方小莉:可乐世界(World of Coca Cola)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06-16 10:03:35 [显示全部帖子]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那么喜欢可乐呢?以前经常喝可乐,但是因为大家都说喝可乐对身体不好因此只能尽量少喝!后来寝室有一个学生物的同学告诉我,每个月喝一次可乐可以增强记忆,我从此就将这话当作至理名言!后来有老师说如果得了肠炎,不能吃东西,就可以喝可乐。我一听如获至宝。有一次吃东西吃坏了肚子,立马去买了瓶可乐!来到亚特兰大这个可乐之乡,可以品天下所有的可乐。这样的机会谁会错过呢!?

在美国旅游有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他们将所有的旅游项目都用文化包装起来。或者说他们将所有的旅游或产品都包装成一种文化,让你体验到这种文化的魅力。来到可口可乐世界,你看到的不仅的是可乐本身。还有与可乐相关的一切历史、人物、文化等等!在这里,你可以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可乐广告看到可口可乐的历史发展,你可以通过3D电影体验可口可乐在世界范围内的销售,推广,口号等等!他们用各种方式建立其品牌文化与消费大众的亲近感。让你真的感觉到可口可乐是独一无二却又是全人类共享的东西(Coca cola is something unique that we all share)。当然对于我来说,虽然这些都让我很感动,不过一到品尝可乐的地方,前面的环节瞬间成了浮云。想想,这可是能名正言顺品尝天下间所有可乐的地方啊!

我自从走进可乐世界就在期待品尝可乐的这一历史时刻。真的到来了,还真有点不知道从何下嘴!整个大厅里应该有几十种不同的味道。我本来是打算将所有不同的味道全部记录下来,后来我发现这简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一路喝下来,有的可乐简直不知道是啥味儿!鉴于种类太多,我就选择几种说一说。我要介绍的这几种可乐完全是以其独特的口味取胜。没有喝过,你都无法相信居然还有这么难喝的可乐,都不知道这些国家的人是不是味觉有问题。或者是说,难道大家的差异真有那么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可乐图片.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先从亚洲的说起。在整个品尝的过程中,中国的“醒目”都比较收欢迎,大家喝了之后都觉得较满意。甚至听到有人说中国的是最好喝的。这些可乐里面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印度的可乐。我都形容不出它是个啥味道,总之怎一个难喝了得!名字还叫 什么“Thums up”,一副牛哄哄的样子,把我一下吸引了。喝了以后才觉得内在美真的挺重要!当然印度的可乐还是没有意大利的Beverly厉害!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喜欢喝苦的可乐,反正我是无法消受。再加上可乐那特有的颜色,简直都快成中药了!难怪整个过程中听到人议论 The Italian one is the worst! 接下来让我映像比较深刻的还有吉布提(据说是东非的一个国家,我可真是从没有听过)。这个国家的可乐倒是省事,喝可乐感觉都不用刷牙了!我总觉得喝起来有股淡淡的佳洁士的味道!最后的就是墨西哥的以纯净取胜,让我印象颇为深刻。在喝了那么多甜的可乐,自己都快味觉失灵时,墨西哥那犹如白水一样的可乐顿时洗涤了口中的一切可乐味。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喝了白开水,又看了一眼,确实是饮料。除非是里面没可乐,换成水了,不然我怀疑墨西哥生产的有这饮料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虽然觉得它可能是可口可乐授权生产的茶,但是真没喝出什么味道来!

有的可乐你推断它肯定很好喝,结果是味道不怎么的,比如说樱桃味儿的;有的可乐我想想都觉得无法下咽的,却觉得还不错,比如生姜味儿的!我的感觉是各个国家的芬达(Fanta)都挺好喝的。不过大多数到过这里品尝过各种味道可乐的人最后都有一个统一的感受:还是咱们平常喝的那种最普通的最好喝!喝了一肚子水后,觉得时间也差不多了,就到纪念品店看了看。居然发现了各种可乐味儿的唇膏。也不知道中国大陆有没有这个东西。不过我好奇还是买了8种味道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马丁?路德金纪念馆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06-16 10:29:16 [显示全部帖子]

 

虽然离我住的地方坐车不到20分钟的路程,但是直到快回国了我才想起他来。作为一个研究黑人文学的博士生,我已经在亚特兰大住了快一年了,居然还没去过这个纪念馆,我着实感觉有些许惭愧。

马丁·路德金纪念馆分为主要四个部分:Freedom Hall;马丁·路德金出生的房子(Martin Luther King Birth Home);马丁·路德金布道的教堂(Ebenezer Baptist Church)以及一个综合展厅。

虽然这样说显得有点肤浅,但是我到了那里,第一个感觉就是没什么可看的。Freedom Hall里面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 Martin Luther King Room, Rosa Parks Room ;Gandhi Room。我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主要是因为展室里面没什么东西,主要都是对这几个人生平故事的介绍。感觉Google一下就很清楚了,而且要让我站在那里把他们的一生都看个遍,我还着实缺乏耐心!当然博物馆里也展出了金的一些私人物品,比如说他的布道服,领带夹,演讲稿的手稿等(不是“I Have a Dream”,不然我就兴奋了。不过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你几乎都能听到广播里在反复播放这段演讲词)。不过让我吃惊的倒是原来马丁·路德·金的妻子也是位很出色的民权运动积极分子。特别是在金被刺杀后,她一直坚持完成丈夫的使命。只是在民权运动中大家把过多的光环都置于了黑人男性头上,而女性的历史则被抹去了。本来觉得今天的参观就会在无聊中度过,没想到出了Freedom Hall之后所见到的景象让我觉得今天不虚此行!

事实上,户外并没有什么奇景可看,有的只是马丁·路德·金和妻子的墓碑。墓碑的对面烧着据说永不熄灭的熊熊烈火,象征着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在这里,为了配合语境,笔者采用了“熊熊烈火”以配合马丁·路德·金及美国人民的民权运动精神。但是当时由于下雨,看到的火着实不够旺……希望大家依然觉得我是个可靠的叙述者)。让我为之震动的事实上是马丁·路德·金墓碑上刻的铭文:“Free at last, Free at last. Thank God Almighty. I am free at last”. 当我看到这儿时,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居然掉下了眼泪。我们一直在赞扬马丁·路德·金在民权运动中的不懈努力。直到看到他墓碑上刻的这几行字,我才意识到他在斗争中早已筋疲力尽,没有力气再继续了。死亡让能够让他栖息于上帝的怀抱,最终感觉到了真正的自由”。在他死之前他也只能说“I am free”,而无法说 we are free”!我想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复杂的心情啊?是一种解脱,绝望亦或是无奈?不得而知。

在来美国之前,所有关于美国文化的知识都是来自书本。我一直觉得美国黑人小说家一直都生活在过去,他们所讲述的故事几乎总是关于70年代以前的。感觉在他们的虚构世界里,美国在种族问题上从未前进!呆了一年以后,才发现种族问题正在以各种形式蔓延着。的确有进步,毕竟奥巴马都当总统了。不过从身边我看到的一些小事,你就会发现,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想这一年,我在学校上课时,大多数时间会发现黑人学生和白人学生总会分开坐;我乘地铁或巴士时,车上的乘客几乎全是黑人或是拉丁裔的人。有一次我们开车出去买菜,开车的同学不小心提前换了道,违反了交通规则。我们被警察当场抓住。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警报在我们的车后面突然拉响。同学知道自己栽了,就慢慢将车停在路边。由于第一次犯规,大家也不知道规矩。我们停了车后准备下车。前面的同学刚下车,我还在解安全带,就听见警察在后面大喊:“Do not move!Sit in the car!”天啦,我简直觉得有电视里面警察抓悍匪的阵仗。我当时就吓呆了,我都怕我们要再动的话,她都快拔枪了。警察开了一张150美元的罚单,让我们一个月后到法庭去申辩或交罚款。

也因为如此,我有了一次参观美国法庭的机会。那天,来到美国当地的法庭,打眼望去,95%的人都是有色人种,其中以黑人和拉丁裔的人最多。本来以为法庭是个很庄严、恐怖的地方,没想到里面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淡定。有几个人带着手铐,腰上栓着铁链,居然还在前面高兴地聊天!我真是很无语,忍不住多看了几眼。旁边的同学老提醒我,让我别盯着人家看免得被揍!后来聊起这件交通违规的事,又引出另一出:美国这边路上行人比较少,大家几乎都开车。行人也不太遵守交通规则。只要没有车,总是乱闯红灯。我一般都很老实,只要我自己一个人在外,从不闯红灯。这边有个中国学生,前不久在街上看到别人都在过马路,就跟着闯红灯过去了。结果只有他被警察拦下来开了罚单,真是有冤无处诉。怪只怪自己不守规矩啊!

很多人都在跟马丁·路德·金的墓合影。不知道怎么了,我却始终无法站在他的旁边去打扰他!最终我还是选择单独拍了他的墓以及对面的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_副本.pn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_副本.pn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由于时间不合适,我们最后没有参观他的birth house。只是在外面拍了张照片。鉴于网上到处都有,这里就不占地方了。不过后来在参观中还看到了金去世时的灵柩车,也忍不住拍了下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_副本.pn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写游记让我觉得最舒服的就是不需要在收尾时总结出什么道理,写到哪里没话可说了,就自然停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6-16 10:29:52编辑过]

 回到顶部
总数 12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