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转载)关于学术评价标准的辩论


  共有2727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载)关于学术评价标准的辩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转载)关于学术评价标准的辩论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07-18 16:07:52 [只看该作者]

原文标题:SCI (SSCI),国家基金与同行评议——兼谈我们的学术评价 作者:孙玉涛

 

 

其实对于SCI的问题,科学网上和科学网下都已经有很多的探讨,而且大家都有很多的见解,毕竟涉及到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今天又有博文(多做点实事,少说点SCI。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047-584144.html)谈及,自己虽只是一个初学者和后来者,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中国文化讲究的中庸(如果我们换一个西方的词:平衡或者权衡可能更好),只有在表明立场的时候使用,认识问题的时候就扔掉了。实际上,在学术评价中SCI的贡献不可抹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唯SCI论,用诺贝尔奖得主发表论文的情况反驳SCI没有意义,也不具有普遍性。目前,中国的很多学科已经和国际学术圈接轨,SCI论文数量也很多,自然不必过度强调SCI的数量,提高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还应该看到有一些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比如经济学和管理学,和国际学术界的差距还比较大,在起步阶段强调SCI或者SSCI还是有必要的。

第二,说SCI当然是从产出的角度讲成果,目前我们的学术评价不仅讲成果,还讲投入,并且对于投入的重视程度可能不亚于成果。从大的方面而言,国家和地区强调我们的研发经费投入;从小的方面而言,强调个人承担的国家基金或者承担的科研经费量。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或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行对于申请人研究方案的认同,但是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很多获得资助的人(个人观察,并无统计数据支持)并没有实施他们的研究方案,课题结题的时候也没有多少成果,这样的国家基金何以反映学术水平成为个人业绩的衡量指标。当然这样的情况,不仅限于国家基金,973、863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本人曾经系统检索过一些项目的产出情况,最后结论是本项目获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我们的评价系统把事情弄反了,科技经费分配应该倾向于那些高水平的人,而我们认为获得经费的人是高水平的人。个人愚见,高水平应该体现在产出上。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中国这样的经费安排和项目管理体制下,过分强调项目在个人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弊大于利。

其次,从更加广阔和深远的角度而言,国家基金的支持或者资助是国内比较和封闭环境下的结果。国家基金经费支持是国家鼓励大家自由探索和进行科学研究,个人获得了经费资助表明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果剔除其他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面临国际竞争时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在全球化的开放环境下,如果我们的视野还局限在国家基金这样的衡量指标,那么我们的学术水平显然难以和国际同行对话,并获得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基于国际同行评议的SCI显然要比国家基金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学术评价的基本规则是同行评议,说白了就是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认同,但是国内同行评议一定程度上被我们的文化认同了(前面博文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讨论)。那么,如何解决呢。要么恢复科学的本质,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同行评议;要么采用SCI这样的指标,即间接的国际同行评议替代。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后者仅限于初级阶段使用,我们要想成为科学的领导者,必须通过前者。

个人愚见,浪费时间一概责任自负。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7-584412.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07-18 16:29:35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该文章后面的跟帖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07-18 16:09:45 [只看该作者]

 

评论 (24 个评论)

 

[24]孟涛 2012-7-17 08:51

当认认真真、仔仔细细撰写和修改国际高水平期刊的SCI论文后,你会发现SCI论文的确是你研究水平的体现。

 

[23]lrdun 2012-6-30 17:45

不是当权者无能,而是当权者太能!面对大嘴忽悠指鹿为马的情况,弱势群体只好祭起数字和SCI等奋起招架, 能否抵挡一二也难说!总比听之任之要好一些.
毕竟关系网时代眼看着渐行渐远,理性客观的事物评价的愿望即将实现,可能,还不是今天.

 

[22]杜振亭 2012-6-22 22:38

数字化管理最后的结局是养猪.因为,对人的管理,永远用个数字化东西能比出来的.

 

[21]翟远征 2012-6-22 19:54

[12]楼的说法也颇能说明问题。
其实英语系国家办的学术杂志,进入SCI目录的难度,跟中文学术杂志进入CSCD目录的难度是不差上下的,甚至后者会更难一些。

 

[20]张欣 2012-6-22 16:33

没那么复杂。投入是成本,成果是产出。算算投入产出比。就行了。

 

[19]jushi013 2012-6-22 14:50

好端端的SCI,到中国就变味。主要原因在于当权者无能,他们根本不能理性判断一个研究的好坏。

博主回复(2012-6-22 15:09):是的,说的好

 

[18]yaoyaoayao 2012-6-22 14:49

17楼的逻辑有问题,人家只是说现在存在问题需要解决,也没有排除说不可以进行国内审稿啊。我们应该看到问题去解决而言,这又不是学术论文,还逻辑。再说了匿名提供成果的很多啊,审稿人不需要查这个人是谁啊。有意思

 

[17]陈小斌 2012-6-22 12:50

你的逻辑太有问题了。

基金前做了工作,评审人需了解,你搞个匿名,怎么了解?

国际期刊,中国人的论文中国人审,太正常了,本人就审过好几篇,但没有审过一篇外国人的。

国家投的钱,不是什么都不做,我是按照你的逻辑来说的。效率怎么样,跟评审是否公平是两码事,评审公平,保证不了效率高,就像国际期刊论文,你认为公平,照样大量垃圾论文。做不做与公平不公平,是两个标准的事情,不要放在一个体系下来说事。

所以,你说的这个事情,自己并没有建立完整的逻辑。你的核心逻辑是,中国人自己是不可信的,都存在局部小利益集团。这个实际上是观点,而不是逻辑。

 

[16]王雷宏 2012-6-22 12:24

大学和科研所是以科研经费评价一个人的。最高明的策略,如何回归科学的本质。别的,我不说了。

博主回复(2012-6-22 15:09):是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归科学的本质

 

[15]曹裕波 2012-6-22 10:40

博主最后点出了我们科学界的纠结或矛盾,思考得深刻。
中国SCI现象已经有十余年了,归根结蒂是学界有相对较多的人不能将科学价值作为唯一或第一价值,而将利益、情感作为第一价值。科学在国人心中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利益和情感须臾不能缺失。为什么选择SCI论文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在中国形成潮流?根源于我们难以通过科学进步质的评价达成共识,所以需要将成果的学术贡献之质忽略,而寻找可公认的形式上和数量上可比较的东西来达成决策共识。当认识到这一点时,感觉是相当失望和悲凉的,正如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一样。谁为科学发现而激动?谁为科学家的英年早逝而痛惜?我们对科学有真信仰吗?是我为科学服务,还是科学为我服务?口头上讲科学很重要,一到具体情感、利益和科学交织在一起时,抽象的科学价值往往战胜不了具体的情面利益。中国很多决策不是建立在共同体的理性之上,而是由当事人的情面利益主导。说多了,戒!

博主回复(2012-6-22 11:00): 谢谢

 

[14]崔伟斌 2012-6-22 09:44

只能说,我们的专家池子不大啊,很多专家都是我认识你,今年你的在我这,我同意过了,明年我的保不准就去你那里了,你要是不给我同意了面子上过不去吧?所以,大家你来我往,反正唐僧肉不吃白不吃,这样,对于竞争不利,无助于提升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

博主回复(2012-6-22 11:01):同意

 

[13]张勇 2012-6-22 09:32

Thanks, very nice

 

[12]starstarstar 2012-6-22 07:24

SCI就是中国的CSCD!

 

[11]ccnu168 2012-6-22 00:55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多少能力强的人没有受到国家基金资助?不知道各位身边有多少?我觉得绝对是极少数,我觉得这对基金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尤其是现在已经提到了80万,至少足够各位好好干一两年的了,三年之内想必做得好的人又能拿到一些不同的项目,包括第二个基金!对于大家说的基金评审小圈子的问题,我觉得基金委应该采取三个小同行加两个大同行来进行评审,这样更公平一些,并且应该对评审专家每年的意见进行仔细筛选,筛选出那些确实认认真真负责的专家,剔除掉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永不录用或者少用!据我所知,确实有一些专家比较bt!基金应该是中国科研项目最后的遮羞布,基金比什么农业部、教育部的项目要靠谱很多,农业部钱多人傻都打水漂,教育部穷得要死,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也真的该撤销了,他们很无聊的!科技部应该像基金委学习改革!此外,大家还是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做专家就好好做!

博主回复(2012-6-22 11:01):谢谢

 

[10]何学锋 2012-6-22 00:08

这个话题有意义

 

[9]uilcy 2012-6-21 23:58

真理上帝面前沒有什麼985, 211. 眾生應平等. 著作不多但構想點子極佳; 另一位, 著作相當多但基本上是跟風炒作,了無新意. 請問基金應資助誰?

 

[8]uilcy 2012-6-21 23:47

現階段還是學香港, 委請國際專家審理較好的多. 既兼顧專業水平又避開人情關係的糾葛. 為國為民, 長遠看絕對是好事. 古代科舉為何要有各種防弊? 那些閱卷大臣, 不少是翰林是國家重臣哩。

 

[7]gxnuzlx 2012-6-21 21:25

同意,现有评价机制使得获得基金比完成基金更重要,更是所有科研人员的追求,而且,越是低层次的基金和项目,这种现象越严重。国家的钱都打水漂了,能发SCI,参与国际交流已经很对的起国家的钱了。如果取消SCI,那会使更多的钱打水漂。

 

[6]陈小斌 2012-6-21 20:12

博士论文主要看论文成果。基金评议,你还没有做,哪来什么学术成果?

个人背景,就是已有的研究成果最重要。难道可以给出匿名的已有研究成果吗?

局部利益小团体,哪里都存在。国内投向国际刊物的论文,很多都转回给国内专家评议,那怎么办?

低效率的问题,学术论文同样存在。你能说每一篇论文都有价值?甚至可以说大部分论文都没有什么价值,那就号召大家不发表论文了?

博主回复(2012-6-22 11:05):不同意你的观点,第一,基金之前不做研究吗,那凭什么报基金;第二,为什么不可以匿名阿,又不是没有匿名的;第三,不存在这种情况,国际期刊对于同行的要求本国有限制;第四,根据你的说法,那国家投那么多钱,大家啥也不做得了。

 

[5]陈小斌 2012-6-21 19:46

有问题。如果连国内同行竞争中都不能胜出,却拿国际同行竞争来压制国内竞争,只能说是一种策略,而不能说是一种公正。国家基金评审搞双盲审,无意义。本来就是综合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和研究积累情况,你把他盲了,还怎么评价?项目本身的方案和内容是一个方面,个人背景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把国家基金评审和863、973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显然不清楚这些项目审批之间的重要差别。

博主回复(2012-6-21 19:55):哈哈,谢谢讨论。基金评审显然已经形成了局部小利益团体,双盲无意义,那为什么博士论文要双盲,个人背景哪些背景重要呢,985还是211吗,提供学术成果就足够了吧。并没有要将他们相提并论,也没有说审批,只是说项目执行,一样存在低效率。

 

[4]毛宏 2012-6-21 16:57

同行评议一定要是小同行,而且是在该领域研究比较深入的.有时侯几个专家的意见会是截然相反的,那就可能有问题.一般我们将论文投稿杂志社,反馈的两个专家的意见虽有不同,但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比较少见,即使有这种情况,杂志社编辑可以决定采纳哪个专家的意见.但自然基金就不一样.

博主回复(2012-6-21 17:30):同意,基金委的评审机制还不健全

 

[3]qiongjiaoshou 2012-6-21 16:53

"中国的很多学科已经和国际学术圈接轨",我得不出这种判断。
“基于国际同行评议的SCI显然要比国家基金更具有说服力。”,但是很多SCI杂志只是小圈子认可,并非真正意义上同行专家认可。即使SCI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但不同研究方向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同样是数学,应用数学的SCI数要远远多于理论数学的SCI数。发达国家从来都不是以SCI为导向来进行学术研究,以SCI为导向来进行学术研究只有中国。

博主回复(2012-6-21 17:29):谢谢提出意见。我个人觉得很多自然科学领域已经和国际接轨了,就比如说数学。你说的期刊数这个当然需要就不同领域而言,但是发达国家不以SCI为导向是因为人家在起步阶段就形成了良好的同行评议机制,同时人家创造了SCI,不能拿现在中国的情况和很多发达国家比较。最后一句话难以认同,不只是中国用SCI作为考核指标。

 

[2]taotao16 2012-6-21 16:52

避免误评误判:复审不能“不争论”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1981
在部分项目评审中,某些专家撰写的评审意见不足百字,敷衍了事。还有些专家的评审意见竟然出现常识性错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不得作为提出复审申请的理由。”这一规定实际上蕴涵着以下假设:评审专家比项目申请人专业造诣更深更内行。但是这样的假设只能说相对正确而不能说绝对正确。其实,越是创新性强的项目申请,越容易出现申请人比评审人更深入研究前沿的可能,也就更容易造成被误评误判。孟德尔的遗传学尚且被打入冷宫几十年之后被重新发现。国外的基金项目评审也非常重视评审专家与申请人的互动环节。
通常情况下,即使没有制度性制约,专家意见公之于众后如证实错误,发表意见的专家将会面临声誉受损的尴尬,这将成为制约专家谨慎言论的一个因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采取匿名制,即使胡乱评审、敷衍马虎乃至贻笑大方,也不必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大可不必为因错误评审有损名声而担心。但另一方面,专家却对申请项目能否通过操有“生杀大权”。
如今任何一本正规学术杂志在收到论文稿后,还须作者与审稿专家有“提问—回复”这样几个来回,以决定取舍。基金评审这么严肃重要岂能一锤定音?假想一旦允许基金申请者与评议专家互动会“纠缠不清”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也不符合世界上欧美等发达国家采取基金申请者与评议专家互动制度所呈现的实际情况。
建议参照国外做法,增加申请人与评审专家的互动环节。这样虽然会增加一些工作量,但为了不漏选优秀项目,还是值得的。
此外,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规定了复审程序,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八条 申请人对基金管理机构作出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资助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复审请求。”但同时又规定:“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不得作为提出复审请求的理由。”如此一来,所谓“复审”只能限于纠正电话号码错误之类鸡毛蒜皮,而不能有任何实质内容,哪怕评议专家出现常识性错误。
http://www.kuaipan.cn/file/id_18820619705516057.htm

博主回复(2012-6-21 17:23):对啊,自然科学基金应该推行双盲或者双公开,不要搞这种信息不对称

 

[1]gyrotron 2012-6-21 15:34

同意。现在关于SCI讨论的较多。实际上,在很多单位,不是用SCI评价水平,更多是用科研经费评价(或者说,科研经费占的比重比SCI大得多)。以本人所在单位为例,计科研工作量时,1篇SCI只相当于3万元横向课题经费或者1万元纵向经费。

博主回复(2012-6-21 16:21):逆向评价啊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07-20 19:17:20 [只看该作者]

这些科学家头脑还是很清楚。文科情况只能更严重:

 

“学界有相对较多的人不能将科学价值作为唯一或第一价值,而将利益、情感作为第一价值”。

 

“为什么选择SCI论文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根源于我们难以通过科学进步质的评价达成共识”,

 

“当认识到这一点时,感觉是相当失望和悲凉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07-21 16:51:10 [只看该作者]

前有狼,后有虎。奈何!奈何!

 

中国学术有希望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07-25 19:20:40 [只看该作者]

我听到过。起先觉得震惊,后来发现这些否定别的学科的人,连一本符号学都没有读过,一篇符号学都没读到底。

 

这才明白他们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已,而且以借口的攻击性发泄。

 

现在平均每个月,都有二份以上的刊物,刊出“符号学专栏”。

 

从CNKI可以看到,每天(!)有1.5篇符号学的中文文章面世。

 

只要符号学有用,这个潮流挡不住。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08-20 22:56:35 [只看该作者]

反驳是没有用的,这些人坚持的是他们一生的学术立场,在文科,立场几乎是排他性的信仰。

 

只有多做出一些成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