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2013年叙述学第二次测验回答示例


  共有3001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2013年叙述学第二次测验回答示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2013年叙述学第二次测验回答示例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05-08 20:16:48 [只看该作者]

   

2013年叙述学课程第二次开卷测验

 

1.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这两个人格可能在语言层面上发生冲突。请举一例,其叙述语言,与视角人物如果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参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子夜》吴老太爷到上海)

在法庭的庭辩中,律师总是要在叙述中提供合乎法庭叙述需要的叙述语言,而在辩论过程中,他又必须适时采用自己代理人的视角。例如2006年的著名案例,成都市民张德军为阻止两个抢劫犯而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最终被判无罪。其辩护律师后来分析此案,当时做无罪辩护时强调犯罪者的激烈逃跑方式以及其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状态正处于紧迫与危急之中,面对如此处境的张德军所做出的反映是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和限度的。也就是说,论辩词是充分采用了张德军当时的视角与环境,加上其技巧娴熟的辩护语言,最终使张德军免除了法律责任。

 

2.请举四个平行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句段,对比四种引述人物语言或思想的方式。

   直接自由式:她拿起了电话,随便怎么样吧,这件事我不能不管。

直接引语式:她拿起了电话,心里想:“随便怎么样吧,这件事我不能不管。”

   间接自由式:她拿起了电话,随便怎么样吧,这件是她不能不管。

   间接引语式:她拿起了电话,心里想,随便怎么样吧,这件事她不能不管。

   转述语反映了人物语言与叙述者语言之间的冲突。以上四种引语形式按照书写的先后次序呈现出了叙述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

 

3. 请举一个叙述分层的例子,说明分层起什么作用?什么情况下出现跨层?什么情况下出现回旋跨层?(最后这道分题,实在想不出可以不做)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主要是由十部不相关的小说开头连接起来的。在这些小说中间,贯穿着小说主人公男读者寻找小说的过程和与女读者的恋爱故事。以此为主叙述,关于十部小说的故事可以算是一个次分层叙述。在这个过程中,叙述分层沟通了主叙述与次叙述,为十个次叙述提供了一个实在的叙述接受者,使十个次叙述得以连接起来。这个分层结构就和《十日谈》、《一千零一夜》比较相似。

但是,在叙述结尾的时候,男读者说自己马上就要看完这本《寒冬夜行人》了,也就是说,这本被拼凑的,已经读到结尾的文本就是《寒冬夜行人》。这就说明,实际上故事的主人公男读者作为叙述者所在的那一个层次的主叙述之上,还存在着一个超叙述。这最后一句点明文本生成的话出应该出自于一个在超叙述层次的读者。但是男读者从主叙述中一路走来,却在此处与超叙述中的叙述接受者合一了。男读者是主叙述层次的被叙述者,是十个叙述层次中的叙述接受者。在这里同时又做了超叙述层次上的叙述接受者。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跨层现象。并且,这是一个回旋跨层,因其讲述的是小说文本自我生成的过程。

 

4. 举例说明,叙述中出现以下局面时往往暴露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

“二我差”:忏悔或者是反躬自省时产生的叙述是包含二我差的。这类叙述虽然本质上是回忆性质的,但是时间跨度却不一定很大。只是叙述者在叙述时的情绪和心理与叙述事件发生时的情绪和心理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出的是人格的不同方面。这也就相当于叙述者与叙述人物之间的主体冲突。随着叙述进行,叙述中的人物(叙述事件发生时的“我”)的心理逐渐转化为叙述者“我”的心理,二我差也就得到了弥合。

“跳角”:在一些影视剧中,其配曲的演唱者却经常会被认为代表了故事中人物在说话,但是在演唱的歌词内容超出人物经验时就发生了叙述“跳角”。例如:《大明宫词》主题曲《太平》:“长安细雨,沐浴着太平。大明宫景,多少宿命。回首遥望苍穹下,众世沉浮,无常无情。终我一生,难寻太平。放不开,那命运钦定的爱情。
躲不开,那注定凄艳的荣幸。逃不开,那疲惫过后最终的远行。细雨中离去,再还给天地一世太平。”从文字上看,如果认为只是以太平公主的口吻来叙述自己的一生似乎也说得通。不过如第一句中的“太平”,好像有双关意,即是指盛世太平,也暗指她自己。但是如果指盛世太平的话,那么后来说自己一生“难得太平”就好像有些矛盾。即便“难得太平”是想说其个人人生和情感之不太平,那么结尾处为什么又说“还给天地一世太平”呢?可见世间终究是不太平的。所以第一句中的“太平”就是指太平公主。看过剧情便知道,剧情中的太平公主出生在一个雨天,最后也在雨天自杀了。前两句实际上是在讲述她出生的时场景,剧情中涉及了不同人物。但是按照逻辑,其中很多情况应该是她本人不能知道的,因为她还没出生,但是观众肯定知道得比她还清楚,再看歌词就不免想到相关情节。因而反而觉得这两句更像是其他人对她生活的咏叹。但是后面的歌词表明叙述人是“我”,并且接下来的几句是讲述太平公主活着时候的情感,基本是在她经验之内的,这个说是采用了人物视角是说得通的。不过结尾句,是说太平公主自杀了,她死后天下又太平了。她死后究竟能不能结束纷争,这个应该也不是她本人可以确切知道的,顶多可以认为是她的愿望。可是看了剧情的人知道后话,并且这个故事本来就是以太平公主的一生为主线,那么在通过歌词来理解其一生时就很难将其框定在太平的经验范围之内,因而总是感觉是他人经验的叙述,这在感觉上是“跳角”的。一般来讲,第一人称叙述时很难出现向全知视角的“跳角”,电视剧配曲中的这种特例是剧情的干扰造成的。

 “抢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弊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段文字本来是叙述者的语言,但“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弊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这几句却明显带上了被叙述者屈原的情绪状态和语言气质。似乎是被叙述者屈原抢了叙述者的话。虽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比较同情屈原,加之自身的人生经历或许会令其在作品中发出同样的感慨。但是毕竟作者是不能等同于叙述者的,并且历史的叙述语言应该倾向于冷静和客观,因而我还是愿意把这段文字作为屈原心理的反映,是被叙述者抢了叙述者的话。这一类文字混杂在叙述语言中,有机地被叙述语言整合,使《史记》在历史的客观叙述上加强了情感性。 

5. 你打算写的课程论文题目(写作时可以改题目,暑假前交课程论文)

     我觉得回旋跨层很有意思。各种文本是如何处理回旋跨层所造成的逻辑矛盾,似乎也可以将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和归类。但是其中有许多复杂的现象,有时候就被绕晕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作业示例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05-12 20:33:02 [只看该作者]

 

2013年叙述学课程第二次开卷测验

云燕

 

1.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这两个人格可能在语言层面上发生冲突。请举一例,其叙述语言,与视角人物如果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参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子夜》吴老太爷到上海)

答:如网络游戏《魔兽争霸》,不同的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人物,在战斗过程中,游戏的叙述者会不断有提示,比如“暗夜精灵陨落了。(表明扮演‘暗夜精灵’的玩家在游戏中被打死了)”,“死亡骑士奋力一击。(表明扮演‘死亡骑士’的玩家给对手造成了重大伤害)”等等,这些叙述非常程式化,并且有特定的语言风格,如喜欢用“英雄陨落”、“恐惧笼罩”、“愤怒咆哮”等这样的说法。每个玩家作为视角人物,为游戏叙述提供经验,而叙述者用统一风格进行叙述。

 

2.请举四个平行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句段,对比四种引述人物语言或思想的方式。

答:直接引语式:他走了过去,说:“我不会忘记今天的一切。”

间接引语式:他走了过去,说他不会忘记今天的一切。

直接自由式:他走了过去,他不会忘记今天的一切。

间接自由式:他走了过去,我不会忘记今天的一切。

 

3. 请举一个叙述分层的例子,说明分层起什么作用?什么情况下出现跨层?什么情况下出现回旋跨层?(最后这道分题,实在想不出可以不做)

答: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补》中出现了叙述分层,除了主叙述层以孙行者的行动为主线外,比如凌霄殿的看门人,绿玉殿的宫人,新唐世界的踏空儿,古人世界中的项羽等等,都作为次叙述层的叙述者,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借幻讽今。《西游补》中也出现了回旋跨层,在第十二回中,孙行者听到一部弹词《西游谈》,而根据其唱词,讲的正是西游记的故事,在被孙行者打断之前,最后一句“万镜楼中迟日夜,不知那一日见天尊”,讲的正是孙行者目前的处境,他就正迷失在万镜楼中。于是次叙述层讲了主叙述层正在发生的事,主叙述层的故事出现在次叙述层中,出现了回旋跨层。

 

4. 举例说明,叙述中出现以下局面时往往暴露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

答:“二我差” 小说中常有这样的话,“此后他才知道……”,“如今回想起来……”这些都表现出小说中的“二我差”。

在电影《环形使者(LOOPER)》中,情景设定是一个能够进行时间穿越的世界,老年的主人公为了不被杀死,穿越到自己年轻的时代企图改变过去,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年轻的主人公并不认同老年的自己的看法,于是二人互相争斗,叙述主体既应该是一个人,又是两个人,形成了奇特的“二我差”。

“跳角”:这是罪案类电影常用的手法,如《CSI》,在罪犯作案时,往往从罪犯的视角出发,观众通过罪犯的眼睛来看,只能看到有人犯了罪,但是不知道这个罪犯长什么样子,到底是谁。这样可以制造悬疑。随着破案进程,才会采用全知式视角,让观众了解来龙去脉。

“抢话”:路遥的《人生》写高加林失去工作时,“河道里,密集的杨柳丛中,叫蚂蚱间隔地发出了那种叫人心烦的单调的大合唱。”“心烦意乱”是高加林的感觉,是插入叙述语流的“抢话”。

电影中也有“抢话”。比如在罪案剧中,通常会以全知视角扫视犯罪现场,而在某个物品上停留时间稍长一点。事后往往会证明这个物品是一个关键证据,由某个破案人员注意到并道出。我认为在全知视角中那个稍微带点提示性的停留就是一种“抢话”,实际上这个镜头应该是那个破案人员的视角,但是在全知视角的扫视中并没有被分离出来。

 

5. 你打算写的课程论文题目(写作时可以改题目,暑假前交课程论文)

答:我想用格雷马斯方阵分析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2013年叙述学课程第二次开卷测验示例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05-14 15:04:23 [只看该作者]

 

2013年叙述学课程第二次开卷测验示例3

 

名字:王长才

 

1.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这两个人格可能在语言层面上发生冲突。请举一例,其叙述语言,与视角人物如果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参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子夜》吴老太爷到上海)

 

章诒和《刘氏女》,主人公是没文化的乡下女性,而叙述者张雨荷是有文化的大学生,当写到人物的内心活动时,叙述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主人公的心理,比如写刘氏女杀夫后两年的心理活动,“原以为时间会消融一切,其实不然。在夕阳将落未落的黄昏,街头热闹,人流如织,街边住家的窗户开着,传出人们的说笑声,厨房冒出炒菜炖肉的香气。一瞬间,她感到自己是多么孤独,凄惶,看来这一生一世,不论路在何方,家不再是一个安顿身心的地方。”(章诒和:《刘氏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3页)

[另: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叙述者的语言带有很强的文艺腔,这种叙述与人物心理经验产生错位,在此,叙述者的情感没有很好地控制,甚至以取代了人物的真实心理。]

2.请举四个平行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句段,对比四种引述人物语言或思想的方式。

 

直接引语:

瞿红以为自己这么做了张朝晖会因此而感到高兴,就像是一件意外的礼物,她将堕胎的喜讯献给他。她想:“我整个的安排不就是为了这样的效果吗?我自己的疼痛、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对丁老板的欺瞒、无情又算得了什么?只要张朝晖高兴,我觉得自己是可以在所不惜的。他为什么会不高兴?不仅应该高兴,而且应该狂喜才对。”

 

自由直接引语:

………她将堕胎的喜讯献给他。我整个的安排不就是为了这样的效果吗?我自己的疼痛、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对丁老板的欺瞒、无情又算得了什么?只要张朝晖高兴,我觉得自己是可以在所不惜的。他为什么会不高兴?不仅应该高兴,而且应该狂喜才对。

 

自由间接引语:

………她将堕胎的喜讯献给他。她整个的安排不就是为了这样的效果吗?她自己的疼痛、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对丁老板的欺瞒、无情又算得了什么?只要张朝晖高兴,她觉得自己是可以在所不惜的。他为什么会不高兴?不仅应该高兴,而且应该狂喜才对。

 

间接引语:

………她将堕胎的喜讯献给他。她心里说,她整个的安排不就是为了这样的效果吗?她自己的疼痛、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对丁老板的欺瞒、无情又算得了什么?只要张朝晖高兴,她觉得自己是可以在所不惜的。他为什么会不高兴?不仅应该高兴,而且应该狂喜才对。(原段落见:韩东,《中国情人》,第175176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3. 请举一个叙述分层的例子,说明分层起什么作用?什么情况下出现跨层?什么情况下出现回旋跨层?(最后这道分题,实在想不出可以不做)

 

叙述分层,即叙述中的叙述,上一层叙述为下一层叙述提供叙述者,并对下一层叙述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比如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超叙述层为作家为自己的写作找素材去采访Pi,主叙述层为Pi讲述自己的经历。超叙述层中作家和Pi就故事的两个版本进行讨论,并做出了选择,暗示观众也该如此理解。(小说原作未看,举电影为例)

 

跨层,通常不同叙述层次中的人物各自属于自己的封闭世界。如果某一叙述层的人物进入本不该出现的另一叙述层,就产生了跨层,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称为“叙述转喻”(métalepse narrative)。比如,一次电视播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演出《钓金龟》的录像, 剧中儿子张义不孝,赵饰演母亲, 在著名的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唱段过程中,张义仍冷酷无礼,唱完此段后,张义忽然说,老母亲说的对,我要好好侍奉您。台下观众错愕,赵饰演的老母亲也奇怪,问为何态度有变。张义扭头冲台下说:我再不答应,台下那么多赵葆秀老师的粉丝还能饶了我啊?!人物从虚构叙述层跨到了演出叙述层。

 

回旋跨层:即一个叙述中讲述的故事与叙述本身是同一个故事。这样故事可以无限地循环下去,形成回旋。

李宗盛早年《生命中的精灵》专辑的封面(磁带版),有类似的效果:它是一个装着李宗盛《生命中的精灵》专辑的邮包。如果将专辑作为主叙述,封面属于专辑的次叙述,但这个封面上的邮包却成了高于主叙述的超叙述,打开这个邮包,就又回到了专辑的主叙述本身。如此循环构成回旋跨层。如赵老师所说:“下一层叙述不仅被生成,而且回到自身生成的原点,再次生成自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lizongsheng.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4. 举例说明,叙述中出现以下局面时往往暴露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

 

“二我差”:在第一人称叙述中,自我存在着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两个层面,二者之间往往存在距离,尤其在回忆性的叙述作品中更为明显。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以成年的马小军的口吻来讲述少年马小军在文革时的灿烂日子。成年马小军在影片大部分是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影片结尾,成年马小军出场,二我差才得以弥合。

 

“跳角”:叙述过程之中,叙述跳到某个人物的内心,以呈现人物的特殊心理,或者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在电影中,经常会借助某人眼光来看,即展示在某个人物的视角看到的景象,如反打镜头。

这是叙述者语言呈现人物经验,是经典意义上的跳角。有时,会以主观镜头,展示某个角色的内心感受,比如,姜文的《鬼子来了》影片的大部分场景是黑白的,基本上以客观冷静的镜头拍摄。但影片结尾,马大三被国民党军官下令处死刑,并由他救的日本兵执行。此时,“跳角”,进入了马大三主观世界,画面是从马大三滚落的头的角度拍摄,并且摹仿了眼睛睁闭。画面变成彩色,与人物命运的悲惨构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荒谬感。

 

 “抢话”:叙述主体与人物主体间存在着话语权之争,在通常的叙述者语流中,出现从人物的经验、立场才可能会有的话语,为“抢话”。如:

在拘留收审期间李红兵方有闲暇思考那些血肉模糊的孩子是否是由他弄出来的,此时已是有口难辩了。一切都记在他的账上,都是在李红兵的名义下进行的,可在他的周围至少有十个年轻力壮的男人,他们的生育能力至少也不会比瘦弱的李红兵差到哪里去。十个年轻力壮的男人,与他一同共事,之间也不乏兄弟般的情义,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原始公社,在一年的集体生活中与那些川流不息的女人生下了九个孩子,平均一人一个还不到呢。(韩东《交叉跑动》,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5482201009y23.html

“血肉模糊”、 “川流不息”显然是从人物的经验中来,是人物话语入侵到了叙述话语之中。

5. 你打算写的课程论文题目(写作时可以改题目,暑假前交课程论文)

 

《对叙述主体与人物主体话语权争夺的再思考》

拟从叙述话语与人物话语的关系入手,好好思考一下二者话语权的争夺问题,重点关注“抢话”、“跳角”、“自由间接话语”的辨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05-14 15:06:52编辑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