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2014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示例


  共有3121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2014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示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04-10 10:45:57 [显示全部帖子]

 

                  2014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

                    朱林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学号:2013221030219


1. 请举例说明,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其文本可以归结出很不同的隐含作者。请举例说明:任何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一般来说,隐含作者比作者高尚(如果你知道作者的生平的话)。

    钱钟书说:“巨奸为忧国语,热衷人作冰雪文”。虽然钱钟书还有后文,但这两句却是对文学里主体分化的形象描述。古时的降臣、变节之臣的文学作品,如元代赵孟頫、清代钱谦益,为何引起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的兴趣?原因多在主体分化。同一作者的不同阶段的作品有不同的隐含作者,如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隐含作者是奔放自由的,极希望从封建大家庭中走出去的青年形象,文笔也粗糙;到1938年之后创作出《第四病室》、《寒夜》等作品的隐含作者却是沉郁悲痛的小知识分子;到“文革”之后创作出来的《随想录》虽不是虚构型叙事,但却也有隐含作者,其隐含作者成熟而深刻,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反思。

隐含作者多比作者本人高尚,如自传、回忆录、生祠碑文。但也有隐含作者在道德上比真实作者更下流不堪的,如网络文学中的黄色暴力等,真实作者的责任很难追究责任,所以隐含作者可以肆无忌惮。但网络文学中的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是截然分开的,隐含作者里起码有真实作者的部分人格,不然我们就是在为网络文学中的黄色暴力开脱罪责了。

小说之外可以表演为例。演员和角色分属不同主体,本色演员的“真实作者”与文本角色间距较小,而高超演技的演员可以担任不同角色,不同角色意味着不同“隐含作者”。在社会表演中,演员/角色的区别与自我/身份类似。平时洒脱不羁、放浪形骸,到正式场合,如开会发言,总要耍点儿官腔。或者平时一脸正气偶尔也会故作幽默。


2.请举例说明:虚构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价值观不一致时,叙述才会不可靠。你认为纪实性叙述(例如新闻、广告)会不可靠吗?请说明。

   不可靠叙述也是主体分化的结果,在虚构叙述中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常不一致,所以叙述常不可靠。具体而微可以反话为例,笔者试作一段,

他一直都才华横溢、学识渊博,高中的时候就对叔本华、尼采有很深的研究。在女生面前常能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尤其是总能提出一些“悲观哲学式”的人生格言,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上了大学他学问更是又上一层,福柯、布迪厄的书他读过很多,尤其于西方女性主义研究尤深,所以常被女性朋友引为知音。

   很明显这里的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价值观南辕北辙,所以才形成不可靠的讽刺效果。这种反讽也是字面义与语境义,外延与内涵的区别。不可靠的人物视角也可以形成不可靠。

在新闻、广告等纪实叙述中也可以有反讽等修辞造成局部不可靠,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近,所以整体来说不会不可靠。将叙述最外层,即真实作者与读者纳入进来考虑,就可能有了不可信,但不可信不是不可靠。我一直以来有个疑惑,就是做叙述学分析的时候把真实作者和读者排除在外还是不能把叙述学做彻底,因为如第一题所举巴金例,文学史家关于社会大环境的研究、巴金生平的研究实在是如铁证一般,作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所以最理想的结果可能是把真实作者引进来却又不受真实作者的牵制。


3.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这两个人格可能在语言层面上发生冲突。请举一例,其叙述语言,与视角人物如果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参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子夜》吴老太爷到上海)

   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以方方的中篇小说《状态》为例:

   陈东东笑说:“这等肥事,讲师团他们自己不编?”

陈东东是一个小公务员,上面这句话是陈东东在菜市场与处长的对话,但“这等肥事”不太适合口语,所以这是叙述者为人物陈东东的经验提供了一个不恰当的、没有质感的语言。再以这篇小说为例:

郝丽娜使劲推开他,说:“你少跟我痞脸,你别想拿这套来作掩饰。今天你不讲清跟谁一道去的民俗村,我跟你下不了地。”

“我跟你下不了地”似有南方口音,但人物郝丽娜是北方人,所以这不是郝丽娜夹杂了方言,而是叙述者夹杂的方言。


4.请举四个平行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句段,对比四种引语(引述人物语言思想)的方式,注意留一句叙述背景语作为对比。

材料出处:刘震云《一地鸡毛》

直接引语式   老师见他激动,也激动起来,拉住小林说:“小林!街上遇到你,肯定我认不出来!”

间接引语式   老师见他激动,也激动起来,拉住小林说,街上遇见他,肯定认不出他来。

间接自由式    老师见他激动,也激动起来,以后再在街上遇到这往日的学生,估计是认不出来了。

直接自由式    老师见他激动,也激动起来,以后在街上遇见小林你,我可是认不出来了。


5. 举例说明,叙述中以下局面会暴露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

“二我差”  自叙述中非常典型,如鲁迅《祝福》。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这是明显的叙述者“祥林嫂”追悔过去的人物“祥林嫂”粗心大意。


“跳角”  材料来源:方方《状态》

   郝丽娜晓得她那些在文学刊物看稿的同学都好作名士派头。多接触了几个作家,便仿了人家,一个个生怕自己不孤傲。郝丽娜心下自笑,暗说怕我还没见够作家到我们这儿来的奴才样?真有几个腰板直的?媚态比之乡里的干部分毫不差哩。好在郝丽娜自恃自己地位居高,心理上亦居高一筹,等得大可不必与这些文学爱好者争执。人一爱好文学,都多了点儿以疯装邪的病态,越同他们谈道理他们倒是越同你拗着争。最好的办法就是懒得理他们那一套。可谓道不同不相与言,就像不必跟一个一口认定二加二等于五的人讨论算术一样。

   这段话开始还是郝丽娜的内心活动,可是越到后来,叙述者的意识越来越渗入进去,成了叙述者对名士派头文人的揶揄嘲讽。


“抢话”  材料来源:蒋韵《随园》:

   突然暴热起来的天气使吴洁梅在这一天心浮气躁。解放军攻城的炮声昨天已经推近到一个叫云阳的地方。家里一片混乱。罗嫂匆忙间摔断了一个叫云阳的地方。家里一片混乱。罗嫂匆忙间摔断了她心爱的一只玉镯,石榴花也猝不及防地开了。在这样的时刻吴洁梅不想再玩弄这样无聊的文字游戏

   小说开头这段背景的介绍其实并不客观,不客观的原因主要不是叙述者的干预,而在于整个段落充满着人物吴洁梅的声音与感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