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2014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示例


  共有3055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2014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示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2014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示例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04-06 22:27:56 [只看该作者]

 

        2014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示例一

       名字:胡一伟   

1. 请举例说明,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其文本可以归结出很不同的隐含作者。请举例说明:任何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一般来说,隐含作者比作者高尚(如果你知道作者的生平的话)。

   如: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中的框架交际者(隐含作者“托尔斯泰”)不同于托尔斯泰本人;叙述者波茨金谢夫也不同于托尔斯泰本人,虽然二者在妇女观上的看法一致,认为女性的作用就应该在厨房、卧房中。这种妇女观对照《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也会发现,譬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用《圣经》里的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安娜去追求自由、幸福,就有违妇道,就应受到惩罚。

    贝娄在写作后都要阅读几遍自己的作品,对作品中的那个“我”进行清除,好让作品显得更为客观。当作者处于“消极的能力”中,写作中的“我”也未必就是真实的“我”,因此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

而从娱乐新闻或道歉声明中也会发现新闻,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譬如近期轰动的文章事件。文章出轨后发布的道歉声明,尽管有网友指出此声明不是出于同一人手,因为文中人称转换不太像一气呵成的。但其隐含作者未必就是作者,如果文章无悔意,隐含作者确实比作者要高尚些。


2.请举例说明:虚构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价值观不一致时,叙述才会不可靠。你认为纪实性叙述(例如新闻、广告)会不可靠吗?请说明。

    只有虚构叙述才有不可靠叙述。因为作者与叙述者成为两个人格。而纪实性叙述,例如所有新闻报道都要解释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和如何,这也都不能凭空捏造,此时叙述者与作者是合一的,两人之间没有距离,就谈不上叙述者不可靠,只能说整个叙述是违背事实(信源不可信,譬如,1961年正值美国大规模扩张其在越南的兵力。政治方面,美国政府开始实施针对越南农村地区的援助计划,目的是赢得当地民众的信任。军事方面,南越军队显然不能遏制北越在农村地区的兵力,为此美国刚刚派遣了一个直升机舰队。随着美方行动的扩大,人力物力指出明显增加。肯尼迪政府和前线将领绞尽脑汁地美化越南战况,以继续获得公众对战争的支持。而在美国国内,摆在报纸编辑面前的是两个版本的战况报道。华盛顿和西贡的官员称南越战况正在好转,他们的前方记者却发回了有关腐败和战败的新闻。同一个地区的事件出现了两种相悖的报道,信源可信度值得思考),理解出错(专家信源和分析人士的理解出错,释义新闻理解不准确),或道德败坏等等情况。

    因此,新闻可以不可信,不诚实,不可接受,如马航事件,可以是信源(一手信息、二手信息)不可信,却不可能叙述不可靠。


3.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这两个人格可能在语言层面上发生冲突。请举一例,其叙述语言,与视角人物如果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参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子夜》吴老太爷到上海)

如:《大卫·科波菲尔》中叙述者是成年大卫,视角人物婴儿大卫提供经验:

“当我远向幼年的空白生活回顾时,在我面前具有更清楚的形象的第一批物体,是生有好看的头发和亲年样子的我的母亲,以及完全不成样子的辟果提……

我相信我记得,这两个人在相隔不远的地方俯下来或跪在地板上,使她们在我眼中变小,我则摇摇晃晃地从这一个走向那一个……”

这两个人格语言层面本应有所异同,如果是婴儿大卫叙述,婴儿大卫提供经验,可能婴儿没法叙述出完整的句子,或者叙述出的文字可能是这样:

“a…o…………o……ma…mama………mer……

en……a……ma……ma…mama(向妈妈那边走去)……em…ou………aha(高兴拍手)……ne……(向辟果提那边走去)”


4.请举四个平行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句段,对比四种引语(引述人物语言思想)的方式,注意留一句叙述背景语作为对比。

直接引语式:他的目光停滞了一下,他想:“我真不该来!”

间接引语式:他的目光停滞了一下,他想他真不该来!

间接自由式:他的目光停滞了一下。他真不该来!

直接自由式:他的目光停滞了一下。我真不该来!


5. 举例说明,叙述中以下局面会暴露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

“二我差”

如:电影《记忆碎片》讲述正值新婚的谢尔比夫妇遭到了歹徒的袭击,Lenny患上短期失忆症后的生活被彻底改变故事(在Lenny熟睡的时候,他的妻子在自家的卫生间里被两个入侵者强奸了。Lenny发现后,持枪将一名强奸犯当场击毙,但是自己被另一名强奸犯击昏。从此之后,他患上了短期失忆症,只能记起袭击事件之前发生的事情,随后发生的事情他只能回忆起短短的几分钟。Lenny的妻子在事件后幸存下来,但是看到Lenny的失忆状态很痛苦,多次求救医生。在得知医生说Lenny有可能恢复记忆后,Lenny的妻子决定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来测试Lenny是否真的患有失忆。测试中,Lenny给妻子注射了过量的胰岛素,导致妻子死亡,但是他茫然不知。在他的记忆中,他的妻子早死于那次强奸事件)。

在故事中,Lenny不断的追凶,又不断的失忆,形成了二我差。譬如Lenny的妻子遭遇强奸后,Lenny一直在寻找击昏他的第二名强奸犯,但是警方不相信一个失忆者的描述,认为根本不存在这个人。警察Teddy(真名叫John Gammel)同情Lenny,帮他找到了这个叫John G的人。Lenny杀了John G,但是记不起杀死过他,仍日夜寻找着这个已经死掉的John G。


“跳角”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来潇湘馆:“(贾宝玉)来至一个院门前,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真是潇湘馆。宝玉信步走入,只见窗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窗纱中暗暗透出。”这里,叙述者把贾宝玉的经验抢了过来。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不仅能够观察到盖茨比的表情举动,还能“透视”其复杂内心,这也就形成了一次跳角,即叙述者尼克把盖茨比的感受抢了过来:

“我(尼克)走过去告辞的时候,我看到那种惶惑的表情又出现在盖茨比的脸上,仿佛他有点怀疑他目前幸福的性质。几乎五年了,那一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由于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梦幻有巨大的活力。他的梦幻超越了他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梦幻,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


“抢话”

     满园翠色,黄鹂在枝头上多嘴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04-08 08:17:53 [只看该作者]

2014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

 

贾冰 文艺学 2013221030109

 

 

 1. 请举例说明,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其文本可以归结出很不同的隐含作者。请举例说明:任何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一般来说,隐含作者比作者高尚(如果你知道作者的生平的话)。

在当下新兴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中,耽美小说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与关注焦点。包含同性暧昧关系的作品,无论其路线是都市言情还是玄幻武侠,大都能收获较高的点击率,以至于影视作品中有时亦有意无意加入耽美文化的因素来博取眼球(如英剧《神探夏洛克》等)。此处仅以耽美小说作为主要举例对象。

当读者看到耽美小说,往往追溯小说作者的性取向问题,并由文本情节出发,对作者的个人世界进行想象或考察。然而,同性恋问题在国内主流媒体与民众心中的接受程度远不及网络,因此,大多耽美小说作家仅采取笔名的形式进行网络写作,要考察出本人的姓氏、生平,恐怕要依靠IP地址追踪或人肉搜索等冷酷的方式了。但也有耽美作家依靠微博与博客与读者进行互动,因此选择了公开“出柜”(同性恋者承认性取向)的方式,这样便使热情高涨的读者与之进行近切交流成为可能。通过小说叙述学的学习,笔者发现读者由耽美文学的阅读幻想出的作者形象其实只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本身并非完全契合。此处,笔者以耽美文学作者王鑫为例进行讨论。(王鑫资料由笔者个人搜集。)

王鑫,出柜男同性恋者,1982年生,辽宁丹东人,200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毕业后于北京主要从事传媒工作,现任GQ男士网时尚编辑。大约自2009年开始以微博和博客为主要阵地进行耽美文学与散文创作,新浪微博昵称为“王泡小泡”,新浪博客为“我是泡小泡”(http://blog.sina.com.cn/nannanxiaopaopao),主要作品有:《渡海》、《张先生和张先生》、《澡堂》(连载中)、《2114》(连载中)。王鑫的粉丝与形象力与日俱增,约从2010年起进行歌词创作,填词包括安又琪《对味》、蓝沁《浅浅爱》,并客串省级卫视娱乐节目(如辽宁卫视《完美告白》)嘉宾。

从真实作者的个人生活来看,王鑫在80后北漂青年一代中并非异类:三线城市出生、首都上大学、首都工作、努力赚钱、定期回家,如果有不同,那就是他是位男同性恋,仅此而已。此外,从其微博主页来看,王鑫是个爱读言情、敏感多思、有些自恋、好冷嘲热讽而又文采斐然的年轻人。

但小说中的隐含作者却呈现出了不同面貌。《渡海》是王鑫早期的一部长篇耽美小说,香艳场景比重较大,有些地方比较露骨,其隐含作者对男同性恋世界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从全书来看,其认知仅仅局限于性与欲的浅层方面,书中对人物心理的描述较少,虽然人物形象丰富,情节也较为波折,但多集中在角色以肉欲进行相互斗争与相互满足,男同性恋的世界被进行了单一化的架构,因此,就《渡海》而言,隐含作者是个性经验丰富、看惯同性恋世界尔虞我诈的浪荡子,甚至可以被归入下半身写作者行列。《张先生和张先生》是王鑫到目前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张》是由作者首先在微博与博客上进行连载式发布,期间其新浪微博固定粉丝激增至17万,王鑫亦曾炫耀《张》大结局的点击量近百万,以《张》为蓝本的同名广播剧已经被网友制作完成,同名电影也正由Zank公司(新浪微博昵称:Zank)投资、由导演明焱(新浪微博昵称:导演明焱)进行拍摄。《张》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包含王鑫自传成分,但仍是一部虚构的长篇小说。其隐含作者对男同性恋的世界的认知相较于《渡海》大为丰富,主角与配角都呈现出了复杂而现实感十足的人生苦恼与情感困境。其隐含作者俨然是一位阅人无数、经验十足的男同性恋者心灵导师,描绘出情与爱在人与人(不管性取向如何)之间的重要作用。有不少网友在王鑫的微博下面交流互动、汇报感受,留言说在阅读《张》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态起到了明显变化,恰说明读者对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产生了混淆。《澡堂》与《2114》是正在王鑫的微信公共主页(微信号:woshizhinanpao)进行连载的小说,创作的完成日期还是未知,但就目前来看,《澡堂》与《渡海》在行文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澡堂》的隐含作者包含更多理性的态度,他让角色处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用探索的眼光看待男同性恋者的欲望世界与生存状况,其隐含作者的大致特点为理智中包含悲悯。《2114》是科幻题材,隐藏作者的最终意图并不清晰,但主角呈现出懵懂、被动地迎接世界的姿态,隐含作者处于同步的建构之中,他最后或许会让主角达到通明的感悟,又或者是以其死亡做出对同性恋者未来状况的担忧,到目前为止,还是未知数。但清楚的是,同一个作者,在不同作品中确实可归结出不同的隐含作者。

据实来讲,王鑫粉丝的积累与人气的增多,大都与《张先生与张先生》这部长篇小说有关。这不仅因为小说中两位张先生的爱情故事曲折而又有生活气息,让读者有亲切感,容易移情,而且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读者很容易在王鑫本人、隐含读者、男主角张哲之间有意或无意地产生混淆。然而,隐含作者其实比作者其实更为完美,主要表现为更加理智、成熟、阅历丰富。而从王鑫新浪微博(昵称:王泡小泡)的日常生活看来,作者本人虽然与《张》的隐含作者仅在教育与情感经历上有部分相似之处,却并未如此沉稳持重。王鑫不仅与粉丝有大尺度的露骨互动(也可称为调情),而且不吝炫耀,在公众活动也外向开朗,从未纠结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可以说,《张先生与张先生》的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将自己性格中单纯、理性的因素进行放大后构建出来的,同样,连载中的《澡堂》和《2114》,其隐含作者也是对作者性格进行选择与夸张的后果,王鑫本人,恐怕并非读者想象的那样完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8 8:21:50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04-08 08:18:13 [只看该作者]

2.请举例说明:虚构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价值观不一致时,叙述才会不可靠。你认为纪实性叙述(例如新闻、广告)会不可靠吗?请说明。

1

    不可靠叙述在言情小说中比较常见,隐含作者的价值观是主角彼此相爱,然而在个别的叙述中却会与设定相背离。王鑫正在连载的《澡堂》是第一人称叙述,隐含读者的设定是丁小红深爱男主角翔子,但在第一季第二十二节,翔子问丁小红如何解决房租时,丁却说:“大不了去卖呗,陪老头睡个觉什么的,多睡几次,钱不就有啦。”叙述中的放浪语气与上下文丁小红形象不一致,属于不可靠叙述。

    此外,笔者对《白鹿原》中的一处叙述持怀疑态度。第七章,白嘉轩鸡毛传帖反抗县长征税时的描写:“他又想起老人们常说的鸡毛传帖杀贼人的事。一道插着白色翎毛的传帖在白鹿原的乡村里秘密传递,按着约定的时间,各个村庄的男人一齐涌向几个贼人聚居的村庄,把行将就木的耄耋和席子裹包着的婴儿全部杀死。房子烧了,牛马剥了皮……”书中白嘉轩作为族长,隐含作者的目的是将其塑造成仁义礼信的封建大家长典型,此章也是想以反抗苛捐杂税来凸显白嘉轩的正面形象。然而此处,叙述者在展现其回忆时,却通过描述白嘉轩对老人孩子的狠毒态度,不经意间透露出他嗜血、残暴的一面。而这透露也是一闪而过,《白鹿原》之后的篇章里,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一直共同维持白嘉轩的正面大家长形象,再没有过这种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冲突,因此,笔者怀疑此处属于第三人称叙述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请老师指正。

2

    所谓不可靠叙述,是叙述行为内部的问题,即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价值观不相符,造成叙述行为之内的尴尬局面;所谓不可信的叙述,是指叙述行为完成之后,外在与叙述的读者对此叙述的真实程度进行怀疑,认为不值得相信、有撒谎的嫌疑。因此,“可靠叙述/不可靠叙述”与“可信/不可信”是两个范畴或阵营中的问题,恰如一方是蔬菜类,一方是水果类,而且双方都不是西红柿。

    我们来看几则例子:

    人民网赤峰2014328日电 (记者 杨佳)28日下午,久旱的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迎来今年第一场春雨。牵挂着春耕时节墒情的李克强总理在小雨中踩着泥水来到田间察看,他抄起铁锹翻起泥土,蹲下抓起土块仔细察看。见到只有表层土被雨水浸透,深层还是干的,李克强说,这也只有“十个水”吧,再能下一天一夜就好了。

    这是一则新闻,纪实性叙述。一般此类描述国家领导如何如何忙碌的新闻,在当下知识者看来可能并不真实可信,有夸张甚至虚假的成分。但如果着眼于这则新闻的写作者,他/她在写作中的隐含立场是相信领导确实如此辛劳的,在叙述中也保持了诚恳真挚的态度。哪怕此则新闻的写作者在最后一个句点写完后也觉得新闻有些不可信,但在写作过程中,却着实是可靠叙述。

    蒙牛乳业:“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 伊利金典有机奶(王菲代言):“最思念的地方是家。”

    蒙牛乳业的这句广告语一度流传甚广,因为其中的价值观回归到“强壮的中国人”这一民族共同心愿,而且广告语由一个雄壮的男声宣读,更具感染力,可见在叙述内部,其隐含价值观与叙述者同一,是可靠叙述。但天不遂人愿,该则广告播出不久,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导致牛奶行业全线被清查,蒙牛亦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添加剂,舆论一片哗然,立刻有网友将此则广告语改成“每天一斤奶,毒死中国人”,流传甚广。蒙牛乳业信誉受到重创,虽然立即停止原广告语的播出,但也难逃“欺瞒消费者”的指责。

    伊利请王菲代言的“金典有机奶”广告于2013年秋冬之际播出,可想伊利与王菲的合作关系与拍摄过程开始于更早的89月。此广告中与之前王菲代言的一则“最好的牛奶给最爱的人”同属伊利的温情系列,王菲以人妻形象温馨出境,背景布置亦是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本应产生很好的市场反应。但另伊利公司意外的是,2013913日晚7点,王菲(新浪微博昵称:veggieg)发布“这一世夫妻缘尽至此,我还好,你也保重”的微博,宣布与李亚鹏结束8年婚姻,歌坛天后重回单身。此微博在新浪平台被转发77万次,留言50万条,点赞23万次,并登上大小报纸娱乐版头条,遭到各种模仿与改编。伊利有机奶的广告恰在事后不久播出,虽然不排除伊利公司有乘王菲名人效应之东风的打算,但让刚刚离婚的王菲与温柔人妻的王菲几乎同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似乎有点自讨苦吃,网友纷纷指责伊利公司“弄虚作假”、“伤口撒盐”。虽然,但就广告本身看来,镜头中的王菲的确贤惠知性,是可靠叙述,但回到镜头之外,就太不可信了。

综上可知,即使有人在很真诚地说谎,我们也必须说,他在进行可靠叙述,尽管他的叙述并不可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04-08 08:19:02 [只看该作者]

3.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这两个人格可能在语言层面上发生冲突。请举一例,其叙述语言,与视角人物如果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参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子夜》吴老太爷到上海)

    例一:《白鹿原》第一章 白嘉轩死了第五个老婆后:

    “他躺在床上既不唉声叹气也不难过,只是乏力和乏心。他觉得手足轻若纸片,没有一丝力气,一股清风就可能把他扬起来抛到随便一个旮旯里无声无响,世事已经十分虚渺,与他没有任何牵涉。”

    例二:《白鹿原》第二章 白嘉轩去请阴阳先生的路上:

    “他拄着一根棍子,脚下嚓嚓嚓响着走向银白的田野。雪地里闪耀着绿色蓝色和红色的光带,眼前常常出现五彩缤纷的迷宫一样的琼楼仙阁。翻上一道土梁,他已经冒汗,解开裤带解手,热尿在厚厚的雪地上刺开一个豁豁牙牙的洞。”

《白鹿原》仅第五章提到过白嘉轩的受教育状况,在七八里外的神禾村“读了五年书”,十六岁娶了第一房妻子,之后每日和父母、长工鹿三一起劳作,唯郎中冷先生与姐夫朱先生是尊。就全书而言,白嘉轩更多是家族宗法的代表,封建色彩较重,绝不会流露出喝了洋墨水般的现代知识分子腔调。从上述两处摘录来看,存在着叙述者语言与人物语言杂糅的现象。例一中:“旮旯”是典型的人物语言,“唉声叹气”可以勉强归为人物语言,而“轻若纸片”“无声无响”“虚渺”“牵涉”是典型的叙述者语言。例二中:“光带”“五彩缤纷”“琼楼仙阁”是典型的叙述者语言,“豁豁牙牙”是典型的人物语言。可见,陈忠实作为一位成熟写作者,是有意让视觉人物自行说话的,但出于全书的整体面貌考虑,叙述者不得不在个别位置挤掉视觉人物,如此才能营造出原上的神奇色彩,达成写作意图。

4.请举四个平行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句段,对比四种引语(引述人物语言或思想)的方式,注意留一句叙述背景语作为对比。

    材料来源——张爱玲《金锁记》

    原文为直接引语式QD

    七巧待要出去,又把背心贴在门上,低声道:“我就不懂,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

    间接引语式QID

    七巧待要出去,又把背心贴在门上,自言自语,她不懂,她有什么地方不如人?她有什么地方不好……

    直接自由式FD

    七巧待要出去,又把背心贴在门上。我不懂,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

    间接自由式FID

    七巧待要出去,又把背心贴在门上。她不懂,她有什么地方不如人?她有什么地方不好……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04-08 08:19:25 [只看该作者]

5. 举例说明,叙述中以下局面会暴露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

“二我差”

    王鑫《张先生和张先生》第一季 第七章

    “可是,如何收场?与张先生大闹?大打出手?泼妇一样骂几句负心汉,或砸几件贵重器物?时间不会停止在谩骂的尾音,永不向前,我们也不会在器物落地的瞬间,灰飞烟灭。下一秒,总要面对。”这段文字中两个主体处于对话的状态。“器物”之前是人物张哲面对男友出轨时的想法,“时间”之后是饱经风霜的叙述者的话语。人物张哲面对男友出轨时虽然保持了冷静,但并没有时间也没有情由去进行如此散文化的考虑,此处的“二我差”以对话的形式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王鑫等言情小说写作者吸引粉丝的手段之一。

    王鑫《澡堂》第二季 第九节

“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丁小红这个人,已经离我很远很远。”说明在这一节,叙述者是以回忆的方式在进行创作,“二我”的疏离也给读者带来一种“回望”的视角,为此节增添了物是人非的悲凉感。

 

“跳角”

陈忠实《白鹿原》属于第三人称叙述,但在第一章写秉德老汉之死时,却进入了秉德老汉的视角,“他梦见自己坐着牛车提着镰刀去割麦子,头顶呼地一个闪亮,满天流火纷纷下坠,有一团正好落到他的胸膛上烧得皮肉吱吱吱响,就从牛车上翻落到满是黄土草屑的车辙里”。

如果仍是第三人称叙述,便只能看到“秉德老汉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用粗硬的指头上的粗硬的指甲抓扒自己的脖颈和胸脯,嘴里发出嗷嗷嗷呜呜呜狗受委屈时一样的叫声”。若只如外人所见,读者只能推测秉德老汉是被痰卡住或中风,无从想象他死前梦到的奇怪景象。而眺角之后,使得天降奇景的现象可以被读者窥见,也为文后白家众人的非凡经历埋下了伏笔。

 

“抢话”

    《白鹿原》 第六章 两军对战时朱先生仍坚持诵读

    “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在这一相当长的叙述里,人物(朱先生)的声音连续出现,排挤了叙述者的客观叙述,属于相当长的抢话段落。

    《白鹿原》 第六章 白嘉轩带领全村实践“乡约”

    “白嘉轩从街巷里走过去,瞥见白满仓之妻坐在街门外的捶布石上给娃子喂奶,扯襟袒脯,两只猪尿泡一样肥大的奶子裸露出来,当晚就在众人聚集的祠堂里当作违反礼仪的事例讲广。”结合上下文来看,喂奶之事发生在以“礼仪之邦”为目的的乡约学习过程中,所以“猪尿泡一样”是白嘉轩的厌恶感受,本书叙述者描述乳房时的惯用语是“白鸽一样”。因此这是角色与叙述者冲突,属于词语中的抢话现象。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04-08 08:19:59 [只看该作者]

  2014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

 

方小莉  外国语学院

 

1. 请举例说明,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其文本可以归结出很不同的隐含作者。请举例说明:任何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一般来说,隐含作者比作者高尚(如果你知道作者的生平的话)。

A) 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其文本可以归结出很不同的隐含作者。

(本来很想举《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和《布鲁斯特姐的男人们》)

不知道这个例子行不行: 莫里森在不同小说中对“community”的态度的变化

社群问题一直是莫里森致力书写的对象,但是她的作品中社群对个人的作用在其小说作品中却在不断变化,处于不断建构与重构的过程中:《最蓝的眼睛》《秀拉》中社群对个人完全是负面的影响;《所罗门之歌》《宠儿》中社群对个人的影响逐渐变为积极的;到《天堂》中社群与个人完全不可分割 (当然,我想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莫里森都认为社群很重要)

B) 任何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一般来说,隐含作者比作者高尚(这个问题是否应排除某些纪实性叙述?)

我举个作家群的例子吧:黑人文学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而显得政治性很强。特别是黑人男作家在其作品中大肆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反抗一切压迫。但是在70年代,当黑人女作家崛起,在其作品中不仅书写了种族、阶级压迫,还同时书写了性别压迫后。她们遭到了很多黑人女男作家的排斥和非难。认为女作家出卖了黑人民族。据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Maya Angelo 家中办晚宴庆祝,几乎无一知名的黑人男作家到场祝贺。

 

2.请举例说明:虚构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价值观不一致时,叙述才会不可靠。你认为纪实性叙述(例如新闻、广告)会不可靠吗?请说明。

          不可靠叙述是指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不一致,而在纪实性叙述中,隐含作者与叙述者重合,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无距离,价值观一致。叙述是否可靠是一个文本内的问题,我们所考察的是叙述者与隐含作者间的关系。而是否可信却是跳出了文本,是读者对作者的质疑。就正如新闻本身是可靠叙述,因为叙述者表达的意思就是隐含作者的意思,又因为新闻中隐含作者与作者重合,因此叙述者表达的意思则是作者的意思。而新闻是否可信,则是新闻的读者对作者(对其道德,品质,诚实度等)的质疑,当然其中不乏怀疑其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因此这是新闻读者对新闻作者的质疑。新闻、广告是否讲述了“事实”并非是“不可靠叙述”这个概念涵盖、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主要涉及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之间的价值距离。新闻不讲述事实,虽不可信,但却可靠。因为作者(隐含作者)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将“非事实”当作事实来看。(当然我们可以说他在欺骗),但是由于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都是一条心,诚心诚意欺骗大家,因此他们之间并无间隙,视为可靠。他们是怀有一颗共同的心,一致对外(读者)的。一般的广告也如此,我们可以不相信他们对商品的承诺,却不能置疑叙述者、隐含作者(作者)团结一致共同欺骗我们的真心。

 

3.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这两个人格可能在语言层面上发生冲突。请举一例,其叙述语言,与视角人物如果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参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子夜》吴老太爷到上海)

在《布鲁斯特姐的女人们》中,Ben是一个看门的,下层劳动人民,没受过什么教育。由于是黑人,因此在小说中Ben说话(直接引语)都是语法不太正确,带有黑人英语特点的英语。在下面一段中,从Ben的视角,却不是Ben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这段话的背景是Ben在被其妻用侮辱性的语言责骂后,幻想出如何杀妻的情形:明显是Ben的视角,却是叙述者的语言风格

He looked at Elvira’s dark braided head and wondered why he didn’t take his hands out of his pockets and stop the bleeding by pressing them around it. Just lock his elbows on her shoulders and place one hand on each side of her temples and then in toward each other until the blood stopped. His big callused hand on the bones of her skull pressing in and in, like you would with a piece of dark cloth to cover the wounds on your body and clot the blood. Or he could simply go into the house and take his shotgun and press his palms around the trigger and handle, emptying the bullets into her sagging breasts just long enough-just pressing hard enough-to stop his palm from bleeding.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04-08 08:20:50 [只看该作者]

4.请举四个平行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句段,对比四种引语(引述人物语言思想)的方式,注意留一句叙述背景语作为对比。

Dessa stared at the white woman. She(the white woman) was crazy, making up this whole thing. (该句为小说中的原文,为自由间接引语)

间接引语:Dessa stared at the white woman and thought she was crazy, making up this whole thing.

直接引语:Dessa stared at the white woman and shouted out, “you are crazy, making up this whole thing”

          Dessa stared at the white woman and said to herself(thought): she is crazy, making up this whole thing.

自由直接引语: Dessa stared at the white woman. She is crazy, making up this whole thing.

 

5. 举例说明,叙述中以下局面会暴露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

“二我差”

1. 我觉得似乎奴隶叙事都有这个“二我差”问题。一个无知、不自由、不识字、没文化的“我”一步步向自由、受过教育的“我”靠近。

问一个问题:底本和述本问题是否可以运用到两个文类(可能用文类不恰当)?例如奴隶叙事与新奴隶叙事。前者大都被当作自传来研究,后者则是小说。但是两者却不能说没有关系。

(还有,《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和《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这两个作品是否可以说共用一个底本?)

2. 举个比较有趣的例子:

小说《不要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Bed)故事情节虽不怎样,但由于叙述方式特别,因此显得格外有意思。该例子也许更好可以来解释赵老师所说的“改辄”,但是我觉得在这里也许有一个复杂的“二我差”问题及分层问题?

小说是第一人称,女主人公自己讲述自己经历的故事。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因失去记忆,生活在身边的“假丈夫”为自己构建的生活中。整个故事就是讲述,她怎样一步步恢复记忆。失忆的自己一步步追上叙述自我(应该就是正常的、恢复记忆的自己)。在恢复记忆的过程中,由于她没有长时记忆,只要晚上睡一觉,就会忘记头一天发生的一切事情。因此她每天都会写日记,将日记藏在固定的位置,第二天再由心理医生偷偷打电话给她,让她阅读自己的日记,了解关于自己过去的一切,然后再将当天发生的事情写入日记,增加自己的记忆储备。因此每天记日记的自己,第二天读日记的自己,以及再写日记的自己似乎都不是同一个自己。似乎是一个失忆的今天的我,通过读日记在不停地追赶昨天那个写日记的我,当两者合一后,就继续写下今天新的信息。第二天这个过程再循环。直到最后恢复记忆,追赶的过程恢复到以前的我追赶上现在的我。在这样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最终她慢慢恢复记忆,解开了自己的身份之谜。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04-08 08:21:02 [只看该作者]

“跳角”

小说《布鲁斯特姐的女人们》是由6个个体故事和1个女性群体故事构成的小说。在每一个个体故事中,基本是以黑人女性为角心人物。然而到第6个个体故事事,突然有大概5页的篇幅发生了跳角,从Ben的视角简单勾勒了他的故事,并出现了第三题中我举例的那一段引文。在别的故事中,黑人女性都是绝对的受害者。而在这五页中,我们看到了Ben的妻子在言辞上对他的侮辱,以及他的痛苦。(被迫害的黑人女性中也有迫害者?)读者也会觉得Ben是个受害者,也是个可怜人,开始同情他。因此,在这个故事结尾处,当Lorraine误杀了Ben,这让读者不甚惋惜。虽然这么一小部分跳角并不影响隐含作者的整体价值观,但是这个部分与整体价值观还是有些冲突。这似乎也为《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埋下了一个伏笔。

 

“抢话”

1. She picked up a twig and began to mark in the dirt and to hum-not the same tune as the previous day, but one equally monotonous. Dessa Rose

Nehemiah听不懂Dessa在唱什么,因此觉得“equally monotonous”

2. 小说Dessa Rose 中的第一章的标题 叫做“The Darky“,第二章的标题叫做  The Wench”。这在小说中明显是黑人男性Nehemiah 与白人女性Ruth Dessa的蔑称。因此我觉得小说的标题就抢话了。

3.C.C. is invited to take a seat on a couch with leather so smooth and soft it’s like sitting in the lap of woman. The Men of Brewster Place

C.C. 是一个没怎么受过教育,成天在街上打架滋事、又略有些下流的黑人青年。家中贫穷,估计也没有坐过这样的沙发,所以应该是他的感受。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04-10 10:45:57 [只看该作者]

 

                  2014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

                    朱林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学号:2013221030219


1. 请举例说明,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其文本可以归结出很不同的隐含作者。请举例说明:任何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一般来说,隐含作者比作者高尚(如果你知道作者的生平的话)。

    钱钟书说:“巨奸为忧国语,热衷人作冰雪文”。虽然钱钟书还有后文,但这两句却是对文学里主体分化的形象描述。古时的降臣、变节之臣的文学作品,如元代赵孟頫、清代钱谦益,为何引起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的兴趣?原因多在主体分化。同一作者的不同阶段的作品有不同的隐含作者,如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隐含作者是奔放自由的,极希望从封建大家庭中走出去的青年形象,文笔也粗糙;到1938年之后创作出《第四病室》、《寒夜》等作品的隐含作者却是沉郁悲痛的小知识分子;到“文革”之后创作出来的《随想录》虽不是虚构型叙事,但却也有隐含作者,其隐含作者成熟而深刻,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反思。

隐含作者多比作者本人高尚,如自传、回忆录、生祠碑文。但也有隐含作者在道德上比真实作者更下流不堪的,如网络文学中的黄色暴力等,真实作者的责任很难追究责任,所以隐含作者可以肆无忌惮。但网络文学中的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也不是截然分开的,隐含作者里起码有真实作者的部分人格,不然我们就是在为网络文学中的黄色暴力开脱罪责了。

小说之外可以表演为例。演员和角色分属不同主体,本色演员的“真实作者”与文本角色间距较小,而高超演技的演员可以担任不同角色,不同角色意味着不同“隐含作者”。在社会表演中,演员/角色的区别与自我/身份类似。平时洒脱不羁、放浪形骸,到正式场合,如开会发言,总要耍点儿官腔。或者平时一脸正气偶尔也会故作幽默。


2.请举例说明:虚构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价值观不一致时,叙述才会不可靠。你认为纪实性叙述(例如新闻、广告)会不可靠吗?请说明。

   不可靠叙述也是主体分化的结果,在虚构叙述中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常不一致,所以叙述常不可靠。具体而微可以反话为例,笔者试作一段,

他一直都才华横溢、学识渊博,高中的时候就对叔本华、尼采有很深的研究。在女生面前常能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尤其是总能提出一些“悲观哲学式”的人生格言,这一点不得不让人佩服。上了大学他学问更是又上一层,福柯、布迪厄的书他读过很多,尤其于西方女性主义研究尤深,所以常被女性朋友引为知音。

   很明显这里的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价值观南辕北辙,所以才形成不可靠的讽刺效果。这种反讽也是字面义与语境义,外延与内涵的区别。不可靠的人物视角也可以形成不可靠。

在新闻、广告等纪实叙述中也可以有反讽等修辞造成局部不可靠,但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近,所以整体来说不会不可靠。将叙述最外层,即真实作者与读者纳入进来考虑,就可能有了不可信,但不可信不是不可靠。我一直以来有个疑惑,就是做叙述学分析的时候把真实作者和读者排除在外还是不能把叙述学做彻底,因为如第一题所举巴金例,文学史家关于社会大环境的研究、巴金生平的研究实在是如铁证一般,作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所以最理想的结果可能是把真实作者引进来却又不受真实作者的牵制。


3.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这两个人格可能在语言层面上发生冲突。请举一例,其叙述语言,与视角人物如果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参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子夜》吴老太爷到上海)

   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以方方的中篇小说《状态》为例:

   陈东东笑说:“这等肥事,讲师团他们自己不编?”

陈东东是一个小公务员,上面这句话是陈东东在菜市场与处长的对话,但“这等肥事”不太适合口语,所以这是叙述者为人物陈东东的经验提供了一个不恰当的、没有质感的语言。再以这篇小说为例:

郝丽娜使劲推开他,说:“你少跟我痞脸,你别想拿这套来作掩饰。今天你不讲清跟谁一道去的民俗村,我跟你下不了地。”

“我跟你下不了地”似有南方口音,但人物郝丽娜是北方人,所以这不是郝丽娜夹杂了方言,而是叙述者夹杂的方言。


4.请举四个平行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句段,对比四种引语(引述人物语言思想)的方式,注意留一句叙述背景语作为对比。

材料出处:刘震云《一地鸡毛》

直接引语式   老师见他激动,也激动起来,拉住小林说:“小林!街上遇到你,肯定我认不出来!”

间接引语式   老师见他激动,也激动起来,拉住小林说,街上遇见他,肯定认不出他来。

间接自由式    老师见他激动,也激动起来,以后再在街上遇到这往日的学生,估计是认不出来了。

直接自由式    老师见他激动,也激动起来,以后在街上遇见小林你,我可是认不出来了。


5. 举例说明,叙述中以下局面会暴露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

“二我差”  自叙述中非常典型,如鲁迅《祝福》。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这是明显的叙述者“祥林嫂”追悔过去的人物“祥林嫂”粗心大意。


“跳角”  材料来源:方方《状态》

   郝丽娜晓得她那些在文学刊物看稿的同学都好作名士派头。多接触了几个作家,便仿了人家,一个个生怕自己不孤傲。郝丽娜心下自笑,暗说怕我还没见够作家到我们这儿来的奴才样?真有几个腰板直的?媚态比之乡里的干部分毫不差哩。好在郝丽娜自恃自己地位居高,心理上亦居高一筹,等得大可不必与这些文学爱好者争执。人一爱好文学,都多了点儿以疯装邪的病态,越同他们谈道理他们倒是越同你拗着争。最好的办法就是懒得理他们那一套。可谓道不同不相与言,就像不必跟一个一口认定二加二等于五的人讨论算术一样。

   这段话开始还是郝丽娜的内心活动,可是越到后来,叙述者的意识越来越渗入进去,成了叙述者对名士派头文人的揶揄嘲讽。


“抢话”  材料来源:蒋韵《随园》:

   突然暴热起来的天气使吴洁梅在这一天心浮气躁。解放军攻城的炮声昨天已经推近到一个叫云阳的地方。家里一片混乱。罗嫂匆忙间摔断了一个叫云阳的地方。家里一片混乱。罗嫂匆忙间摔断了她心爱的一只玉镯,石榴花也猝不及防地开了。在这样的时刻吴洁梅不想再玩弄这样无聊的文字游戏

   小说开头这段背景的介绍其实并不客观,不客观的原因主要不是叙述者的干预,而在于整个段落充满着人物吴洁梅的声音与感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