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2014年符号学第二次测验展示—赵宝明


  共有1772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2014年符号学第二次测验展示—赵宝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2014年符号学第二次测验展示—赵宝明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11-28 20:55:51 [只看该作者]

名字:赵宝明       学号:2014221030248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14年符号学第二次测验

1. 举例说明一个符号文本,必定由双轴操作组成,即聚合轴上的选择,与组合轴上的连接。但是聚合轴的宽窄可以变动很大:有的是窄幅的,有的是宽幅的,结果造成文本风格的巨大区别(聚合轴变化投射称组合风格变化)。

达摩祖师开创的达摩禅的内容主要是“二入四行”,即理入和行入,理入大致就是藉教悟宗,阅读佛经,行入就是在理如基础上的实践,行入包含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等四种,只有通过这二途方可悟道成佛,二者结合即组合轴操作,这两者又是从聚合轴上选择出来的。

六组惠能之后,随着渐修禅向顿悟禅的转变,悟道成佛之途在聚合轴操作上一下子变得很宽,不苦修,不禅定,不读经,不识字,只要随时实地能够顿悟,即可得道成佛,正如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在《中国禅学思想史》的序言中写的:六组灭后,帮雨喝雷,幽言崄句,炽行禅界,弄奇呈怪,一变醇厚家风。

2. 举例说明,在符号表意过程六因素之中,某种因素成为主导,能使文本获得某种品质。例如,当形式本身成为主导时,就可以获得艺术所必须的“诗性”(不一定是在诗歌中)。

   禅宗大师在心法传授过程中往往以奇怪的举动、怪诞的话语等示弟子,引导弟子开悟,明显具有以接收者为主导的倾向,具有很强的意动性。比如《五灯会元》卷一六载义怀禅师问弟子:“无手人能行拳,无舌人解言语。忽然无手人打无舌人,无舌人道个什么?”卷三又有沩山灵祐禅师著名的禅语“莫道无语,其声如雷”。看起来前后矛盾、不合常理的语言,其实是禅师在启发弟子禅不能言说又必须言说,言说不一定通过语言。

3. 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的符号修辞格,如隐喻,提喻,转喻(不要举语言的例子)。

五灯会元卷四记载杭州天龙和尚法嗣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尼名实际来,戴笠子,执锡绕师三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曰:“日势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师父又无对。尼去后,师叹曰:“我虽处丈夫形,而无丈夫气。不如弃庵往诸方,参寻知识去。”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将有肉身菩萨来为和尚说法。”逾旬,果天龙和尚到庵。师即迎礼,具陈前事。龙竖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自此凡有学者参问,师唯举一指无别提唱。有一童子,每见人问事,亦竖指。人谓师曰:“和尚,童子亦会佛法,凡有问,皆如和尚竖指”。师一日潜袖刀子问童曰:“闻汝会佛法,是否?”童曰是。师曰如何是佛?童坚起指头。师以刀断其指。童叫唤走出。师召童子,童回首。师曰:如何是佛?童举手不见指头,豁然大悟。师将入寂,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禅,一生用不尽”。言讫示灭。

俱胝和尚的“一指禅”其实包含了好几种符号修辞在里边:

(1)隐喻:万法归一,一指喻一切现象,一切法;

(2)转喻:俱胝禅师因天龙和尚一指而悟,并用一指来启发弟子,伸一指即指向佛,指向禅,指向悟;

(3)提喻:一本万殊,万殊一本,一指便可容纳万物,便是一切法,用一指提喻万物、万法;

“一指禅”妙在这多种修辞格、多种意蕴含混朦胧,不可单指其一,童子失指的悲剧在于只看出其中的“转喻”而忽略了其他,以为伸出的这一指就是佛,就是禅,而当俱胝禅师斩掉他的手指,忽然间不见了喻体,失去了指向功能,隐喻和提喻的喻旨忽然凸显出来,因而大悟。

4. 举例说明人类使用的表意方式(泛指的“体裁”)总会逐渐疲劳,大致上经过隐喻-转喻-提喻-反讽四个阶段,最后出现新的表意形式。你可以不同意这条“四体演进”规律,但是请举例反驳。

纵观禅宗发展历史,其修行、参禅方式也遵循隐喻-转喻-提喻-反讽“四体演进”的规律。

拈花微笑:禅宗的起源追溯到释迦在灵鹫山拈花示众,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以花来隐喻正法眼藏、无上心法。

读经苦修:达摩祖师东来,据传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达摩建立的祖师禅,倡导“二入四行”,即读经加苦修,读经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苦修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因而主要在社会上层流传。

参禅顿悟:六祖惠能所创立的南宗,讲究“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不强调读经讲经,主张顿悟,不坐禅,简便易行,在社会各个层次可以全面推广。

打佛骂祖:六祖惠能之后,以马祖道一和德山禅师为代表的棒雨雷喝之风盛行,焚烧经像、打佛骂祖也颇为平常,《无关门》二十一则载一个和尚问云门如何是佛,云门答“干屎橛”,《五灯会元》卷十五《云门文偃》载云门说他当时若看见世尊刚生下来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就一棒把世尊打死,给狗子吃。

5. 举例说明“象征化”的过程:不受符号媒介或文化限制的“概念比喻”,在社会的集体反复使用中,会积累理据性,最后可能发展成意义深远的象征。

   五祖弘忍传法衣,神秀作偈中有两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惠能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段著名的禅宗公案都以菩提和明镜比喻身心。菩提树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释迦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因此后来常用菩提来比喻大彻大悟,发展到后来,菩提和莲花一样都成为佛教里的重要象征。把心喻为明镜,这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已有的比喻,《庄子·天道》篇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无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以心喻镜在佛教里也早已有之,《中阿含经》卷五十四《大品阿梨吒经》:“云何比丘圣智慧镜?我慢已尽,已知拔绝,根本打破,不复当生,如是比丘圣智慧镜。”发展到后来,镜子也成为心性明净的象征,如《红楼梦》中疯和尚拿着镜子给贾瑞照。

6. 举例说明人类文化中经常出现“大规模反讽”(任何一种均可)。

    禅宗自拈花微笑始,就确定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传法规则,但是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缺乏文字记录,容易导致精义难以领悟或者歪曲,因而在宋代由不立文字大规模地向不离文字转变,编了大量的禅师语录和灯录,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景反讽。

7. 举例说明一个文化大多数人(中项)与他们认同的意义项(正项),合起来构成“非标出”主流?为什么一个文化必须排斥又必须容忍标出项(异项)?

   禅宗发展初期的东土五祖,都以达摩祖师传下来的读经、苦修的渐修禅为主要修行方式,因为达摩为西天第二十八祖又为东土第一祖,因而社会大众都以这种阐法为正宗,因而当时大批僧人投奔少林寺,读经、苦修,渐修禅成为正统。为了确定并维持渐修禅的正统地位,他们容忍“打机锋”、话头等顿悟禅的存在,但是贬斥他们为异端,“野狐禅”。

8. 你观察到文化中标出项翻转,或有翻转趋势的例子吗? 

    禅宗在东土五祖弘忍之后一分为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继续倡导渐修禅,并以此为正宗,而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倡导顿悟,在与北宗的争论中取得了胜利,由于其更加适应中国文化并且简便易行,南宗的顿悟禅迅速弘扬光大,而北宗日益衰落,后来南宗的顿悟禅成为正统,而北宗的苦修禅微乎其微。

9. 举例说明同层次的元语言组分不同,在同一主体的同一次解释中,可能无法互相取消,此时会形成解释(或评价)漩涡。

    《坛经·疑问品第三 》载六祖惠能的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闲。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悬?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

在这则颂里明显有儒家所倡导的“孝”、“义”、“诚心”等话语,也有佛教所提倡的忍让、修行、天堂等概念,并且在有意地融合二者,实则取消不了二者的冲突,儒家讲究孝、义、修身等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而不是佛教的修心以到达天堂。

10. 重点题(能说就说,说了也允许改变)你的学期作业(甚至计划中的毕业论文)将应用什么符号学原理,来解决你的专业中的什么课题?   

我的学期作业是用符号学分析第一夫人外交(以彭丽媛为例),目前已经完稿,修改好了之后,尽快发给老师。

我的毕业论文现定为禅宗公案中的符号学思想探析,目前我想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禅宗公案中的符号表意方式、发掘禅宗公案中的符号学思想,可能还不太具体,今后在读书过程中争取具体化。

一、“机缘问答”与符号表意,分析禅宗公案中问答开悟的方式所体现的符号学原理;

二、禅宗公案中的修辞风格;

三、断无不可解之禅:禅宗公案与元语言

四、禅宗公案与“语言转向”,语言转向之后,西方许多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学家对禅宗公案有很深入的研究,本章试图比较禅宗公案中的思想与西方语言转向之后学术思想的异同;

五、禅宗公案中的叙述技巧(读书过程中思考、做笔记,论文中可以不涉及)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