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叙述学第一次测验答案示例-杨轲轲


  共有1665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叙述学第一次测验答案示例-杨轲轲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admi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58 积分:11159 威望:0 精华:7 注册:2003-12-30 16:34:32
叙述学第一次测验答案示例-杨轲轲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04-14 07:59:56 [只看该作者]

名字:杨轲轲

学号:2014221030094           

2015年叙述学课程“小说叙述学阶段”开卷测验

 

1. 请举例说明,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其文本可以归结出很不同的隐含作者。请举例说明:任何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一般来说,隐含作者比作者高尚(如果你知道作者的生平的话)。

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J.M.库切,其小说作品大致可以归结出以下三种不同的隐含作者:在《幽暗之地》中,隐含作者是一位有主见的能言善辩的人,通过对主人公暴行和粗俗言语的描述,显示对于暴力和殖民倾向的批判,他关注事件,有话要说,并且不得不说;在《耻》中,隐含作者是一位欲言又止的人,他关注事件,有话要说,但由于与环境的无法相容而欲言又止;在《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隐含作者是一位沉默不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评判的权利,而又通过沉默显示沉默者K背后强大的内心世界。

②周作人《喝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是一个不追名逐利,一杯清茶一案书桌便能活得有滋有味的与世无争的老人。然而,“之外的周作人的确是做了汉奸的,这与那个文中的隐逸君子确实有天壤之别

 

2.请举例说明:虚构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价值观不一致时,叙述才会不可靠。你认为纪实性叙述(例如新闻、广告)会不可靠吗?请说明。

①贾平凹《秦腔》中,隐含作者是一位对农村改革困境和乡土优秀文化陨落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虚构叙述的叙述者是以第一人称出现的“张引生”,张引生在叙述中又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张引生自述、张引生转述和张引生幻觉想象。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相比,叙述者的人格高度远远低于隐含作者,再加上三种叙述方式的穿插,造成了不可靠叙述。

②不可靠叙述是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价值冲突造成的,而纪实型叙述的体裁规定了其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人格的重合,所以,从定义角度讲,纪实型叙述不会不可靠。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新闻连当局者都不会相信,因为这些新闻是虚假的,而这里所谓的虚假是“可信”层面上的问题,而非“可靠”。可信是相对于我们基于事实经验判断而来的,而可靠,是指事件的叙述者所表达的意思等于文本隐含作者表达的意思。在叙述学的领域内,纪实型叙述不可能不可靠,但是“可靠”与“可信”在具体层面的区别,或者说实际意义上的区别,我依然不是很清楚。

 

3.在叙述中,叙述者提供叙述语言,视角人物提供经验。这两个人格可能在语言层面上发生冲突。请举一例,其叙述语言,与视角人物如果自己说话会用的语言,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不同。(参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子夜》吴老太爷到上海)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金波,主人公孙少平的知己顶替了父亲的工作成为了一名汽车司机是一个在军旅生涯中恋上了牧马姑娘却得不到真正爱情的带有悲情色彩的角色。

“我心爱的姑娘,你此刻在哪里?你是否还珍视那些永远不会淡忘的甜美日月?你,还唱那支歌吗?如果还在唱,那么,你现在又在唱给谁听呢?是仍然唱给我听吗?我也在不息地唱这支歌——永远唱给你听!你是否在倾听我的歌声?愿你听见这支歌,听见我心灵的呻吟和飞溅着血泪的呼唤……”

显然,对于陕北农村出身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金波来说,这段诗化的叙述语言,不符合其视角人物的语言风格。

 

4.请举四个平行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句段,对比四种引语(引述人物语言思想)的方式,注意留一句叙述背景语作为对比。

看到眼前的景象,他点了点头。他对自己说:“我肯定成功了。”

看到眼前的景象,他点了点头。他对自己说他肯定成功了。

看到眼前的景象,他点了点头。我肯定成功了。

看到眼前的景象,他点了点头。他肯定成功了。

 

5. 举例说明,叙述中以下局面会暴露各叙述主体之间的冲突

“跳角”:韩国电影《???》,中文片名《哦!秀贞》。影片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叙述了男女主人公从相遇到相恋再到上床的过程后半部分角心人物变换从女主人公的角度将这一过程重新向观众展示了一遍,每一部分又分为七段,分别撷取了这段爱情故事中七个很有纪念性的片段来表现同一爱情过程在男女两性心理中的不同感觉。 

一个相同的爱情故事,七段相同的回忆场景,男女主人公却演绎出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故事情节,观众无法确定谁的经历能代表真相也无法确定该相信谁,“跳角”将这部电影塑造成了爱情版的《罗生门》,亦幻亦真

 

“二我差”: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有一段:“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叙述者的“我”,嘲讽人物的“我”“真是聪明过分”。

 

“抢话”:王昌龄《闺怨》诗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悔”字并不是叙述者的感觉,而是人物的态度抢入了叙述者的叙述之中。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