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符号学论坛 http://www.semiotics.net.cn/index.php
(赵毅衡:这篇“趣味符号学”小文,写给爱思考的朋友。“符号学即撒谎学”吗?)
红墨水,蓝墨水
从齐泽克爱说的一个笑话[1]说起:说是一个前东德的工人,谋到在西伯利亚的一份工作,他知道从那里写信会被检查,所以跟好朋友约了:如果信用蓝墨水写,是真话;如果用红墨水写,就是假话。一个月后,朋友收到西伯利亚来信,用蓝墨水写的:“这里一切都好:商品齐全,食物充足,公寓很大,有暖气供应,还有很多漂亮女孩想和我恋爱。不过, 这里弄不到红墨水”。
按照约定的解释符码,蓝墨水的信是真实的。但是没有红墨水,就没有真假的挑选。没有红墨水使真相可疑。这个笑话齐泽克用过几次,中国批评家(如罗岗,孙甘露)也喜欢用:真相本身不可得。但是体裁标志“政治笑话”施加了社会元语言,迫使这个故事成了个说假话的典范,只不过写信者最后利用密语(红墨水)点明:除了“假话真说”,没有别的挑选。
我为此故事神魂颠倒几天,因为我觉得翻过来可能更纠缠:如果此信全是用红墨水写的,内容依旧,只是最后说“这里弄不到蓝墨水”。此时理解就被扭转过来:信如约,用红墨水说明是假的,连“没有蓝墨水”也是红墨水写的。那么西伯利亚真没有蓝墨水吗?也就是说:这封信本身可以不说谎但是选择了说谎,用红墨水写“没有蓝墨水”等于自己说“我可以说真话,但这信不是真话”?
扩大言之,虚构的普遍规律,是红墨水写的,还是蓝墨水写的?例如电影片头或小说扉页,说“后文都是虚构,不负法律责任”,但是这个片头在文本之外,所以有法律免责效果。如果在文本之内,那么它也是虚构,也是红墨水写成,就要负法律责任。不对吗?[1] Slavoj Zizek, “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 Five Essays on September 11 and Other Related Dates”, London & New York: Verso, 2002, 34.
自3D《泰坦尼克号》上映以来,有关凯特·温丝莱特在影片中露点镜头被删的说法就层出不穷,个中原因更传出多种版本。其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 是:“近日广电总局对此给出了解释:‘考虑到3D电影的特殊性,我们担心播放此片段时观众会伸手去摸,打到前排观众的头,造成纠纷’。 ”尽管最初大部分人都将这一解释视为网友的调侃,但它很快在不少认证媒体的微博中被传为 “官方说法”,仅4月9日一天转发就达3339次。
不仅是微博疯传,这一消息也很快进入了外国媒体的视线,连《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本人也信以为真,甚至在当地时间4月12日做客脱口秀节目 《科尔伯特报告》时还援引了这一说法。
段子怎成真?网友详揭秘
“我知道这是近年来最成功的假新闻了。 ”昨天,网友“豆瓣逗你妹”发布长篇博客 “一个世界级玩笑的诞生——《泰坦尼克》伸手摸假新闻的前世今生”,表示所谓“担心观众伸手摸”的解释,其实是他编造的段子,而段子的火热程度让他自己都 不敢相信,“但是假的就是假的,事实就是事实,它来自于一个即将离开大学的屌丝的寂寞玩笑和恶意吐槽。 ”
“豆瓣逗你妹”在博客中解释说,编造假新闻段子达到讽刺和娱乐的效果,创意源自于美国,其内涵就是假新闻需要加上标签注明区别。 4月8日,他编造了这条段子并发表在人人网的相册和微博上,同时特别在段子后注明了“假新闻”三字,没想到当天晚上,附有这条微博的照片浏览量迅速攀升, 并在微博疯传,甚至还有拥有认证的媒体转发。而在转发时,大部分人和媒体都略去了 “假新闻”三字标题,“能让这个段子最终火起来的,恰恰是在不断转发过程中#假新闻#标签的缺失而给大家带来的以假当真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