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符号学论坛 http://www.semiotics.net.cn/index.php
名字 魏伟 2010年叙述学课程第一次开卷测验
1 请举出四段叙述例子,分别由以下四种叙述者叙述出来。
以电视体育赛事转播为例,如果将叙述分为影像叙述和声音叙述的话,那么多种不同的叙述者共同参与叙述。
a. 显身式主人公叙述者Explicit Protagonist-Narrator
参加了当场比赛的球星、教练员或裁判员在赛事录播中参与评论或解说,当比赛图像转到自身或赛事的重要“拐点”时给与体验式的叙述,完全使用第一人称。
b. 显身式参与人叙述者 Explicit Participant-Narrator
因伤未能参加比赛的球星或一只参赛队的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在赛事直播中参与评论或解说,由于他或她熟悉赛事的“内幕”,因此能提供大量的背景信息;但作为解说团队成员的他又不得不兼顾公正立场,因此叙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中游离。
c. 偶然显身的隐身叙述者 Implicit Occasionally-Appearing Narrator
美国转播体制下的体育解说员presenter或play-by-play announcer,他们只在极个别情况下透露自己的身份(或由字幕提供信息),很少出镜(即使出镜也是为了展示其在赛事内的“优越”地位)。为了表示公正立场,他们使用外叙述。
英国转播体制下的体育解说员sports commentator与评论员analyst是一体的,他们会在赛前、赛中、赛后多次显身,有时刻意突出自己的身份,绝大多数时间使用第三人称。
d. 完全隐身的叙述者 Implicit Completely-Hidden Narrator
体育转播中的导演director(在中国常是导播)。他们负责转播的图像叙述,他们通过对不同景别、不同视角的选择来达到影响受众的目的,但他们却是完全隐身的叙述者,给人以自然化、忠实记录比赛过程的错觉。音频师的作用大体亦然,他们在转播中卷入各种现场声和音乐,也是完全隐身的叙述者。
2 请举例说明:任何叙述的隐含作者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而且一般来说,隐含作者比作者高尚(如果你知道作者的生平的话)。
仍以电视体育赛事转播为例。其宗旨是提供比“赛场赛事”更为多维度的“媒介赛事”。叙述的作者是一个身份极其复杂的群体,包括数十甚至上百人的导演、摄像、灯光、音效、解说等等。但其隐含作者是一个名叫“转播团队”的人。隐含作者总是冀望为受众提供“公正”、多视角、多层次的服务,为此他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硬件”(3D镜头的使用是最新例证)和软件,甚至制造出赛场内根本不存在的虚幻景像,企图让受众相信正在目睹的一切是不加任何选择的即时叙述。显然,这里隐含作者比真实的作者“高尚”。
3 请举一个例子说明:虚构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价值观不一致时,叙述会不可靠。如果你知道某篇现代派-后现代派小说是可靠叙述,你也可以描述这篇小说为什么可靠。
只要是影像叙述就不太可能是完全可靠的,即使是看似客观公正的电视体育转播和新闻节目也可以是不可靠叙述,以电视体育转播为例。
在熟悉电视制作流程的行家看来,导播和解说团队分别控制的影像和声音叙述都夹杂了大量的主观色彩,引入了“主队”和“客队”或“胜利者”与“失败者”的叙述模式。他们通过或显或隐的方式影响受众对赛事的认知。比如,镜头景别的使用是以西方人的“安全距离”为依据的。低于24英寸的距离之内为“非安全距离”。因此,导播在对某些特定人物的景别使用上会流露出感情色彩,对某些局部的大特写会突出人物的紧张或尴尬情绪。解说团队的主观色彩通过“敌我”阵营潜移默化般的叙述得以实现。
当然,以上是所谓“内行”的认知,普通受众不会有如此的考量。但在遇到某些情况时也能体察出叙述的“不可靠”。例如,在中国的足球或篮球比赛过程中出现打人或现场观众投掷矿泉水瓶或“立场”多义的标语时,镜头总会切到远景或无关事件的其它景别,抑或是切回演播室。叙述者的价值观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出现重大偏差,受众立刻就感受到叙述的不可靠。“解说门事件”等是声音叙述不可靠的典范。
楼上说:“在场球迷和电视观众如果都参与叙述,还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在场球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的视角和焦点,但电视观众是“被选择”的。虽然电视转播的机位多视角全,号称全能视角,但其实是被动的。
因此,我认为二者并不共享相同的底本”。
但是底本无视角,因为尚未被叙述。或许楼上有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