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有三点疑惑需要请教老师:
1、谈到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时,《符号学》一书中关于符号背后的意义,举例大多偏向中性或褒义,如神、消费、信仰、权威或者正义、圆满、永以为好等。
问题:是否早已认定这里的“意义”只是一个没有覆盖全域的表达?
或认为那些带有贬义的意义没有表达的必要?《恶之花》至今存在的好好的。
2、举例:“同学们,你们非弄懂这个问题不可。”上课时老师说出这句话。可解释为“那是老师认为你的注意力不在场或者不够在场。”
我无力反驳,因为此时的发送者和解释者都不是我。但是“我要吃饭,我要学习,我要看书。”这句话如何理解?难道别人认为我的注意力不在场?很奇怪,别人竟然比我更了解我。
3、还是由第二个问题牵扯下来的,即这个意义在场与不在场到底由谁来决定?有时候是发送者,有时候是接收者,还是都可以,很疑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07 09:50:51编辑过]
3. 意义在场与不在场到底由谁来决定?是符号的本质决定的。解释意义如果(充分)在场,就不用这段符号表意了。
2.“我要吃饭,我要学习,我要看书。”很奇怪,别人竟然比我更了解我。
别人(你对这说话的人),不知道你如此好吃,又好学。
1.带有贬义的意义没有表达的必要?
符号学最后(谈文化时)会谈到伦理,符号学原理无善恶。你的这个意见(表达一下恶吧!)非常好。
别人不知道我如此好吃,又如此好学。我呢?先原谅别人的片面化,可是不能原谅我被架空这件事。
个人见解:
第一个问题:任何种类的意义都有需要表达的需要,书中的举例只是求取恰当。坏的意义或者消极的意义也有很大的表达必要,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例如交通局总是会将撞的很惨的车展览出来,起到的就是一种劝服警示的作业。
第二个问题:首先,你的上课听讲的例子,你认为意义的发送者和接受者都不是你这是错的。人可以不动,但是不可以停止表意。你的任何行为或者无动于衷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种符号,至于符号表意的元语言就源于老师的经验或感知。比如你一动不动,老师会认为你对他的课不感兴趣,你打哈欠老师认为你藐视他。
第三个问题:意义在不在场不是谁决定的,而是符号的出现就是为了表意,表就意味着意义不在场,不然就不能称作表了。表意者所想表达的意义不在场的时候,就用符号去替代。比如你想表达想妈妈,可是你怕你妈妈不知道,那么你就寄去了信,信作为符号就表达你对你妈妈的思念。人还可以移情,将自然现象解释出意义,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畏惧或者一直精神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