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李佳悦评冯月季《传播符号学教程》

拥有百年历史的传播学发展到今日,“有术无学”的尴尬境地一直为学界所诟病。确实,传播学作为一门相对较为“年轻”的学科,其理论渊源和操作实践多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有交叉。甚至被奉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也多是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建树闻名于世,他们给“传播学”的贡献反而可以说是其做好自己领域研究时的“副产品”,这对一门学科而言,简直是莫大的讽刺。因此,为传播学找到“符号学”这一意义之学作为突破理论瓶颈的途径,似乎就成为了顺理成章、时代呼唤。

李佳悦评冯月季《传播符号学教程》

作者:李佳悦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485    2017-06-20 18:26:33

 

李佳悦评冯月季《传播符号学教程》

一、用符号视角看传播

拥有百年历史的传播学发展到今日,“有术无学”的尴尬境地一直为学界所诟病。确实,传播学作为一门相对较为“年轻”的学科,其理论渊源和操作实践多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有交叉。甚至被奉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也多是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建树闻名于世,他们给“传播学”的贡献反而可以说是其做好自己领域研究时的“副产品”,这对一门学科而言,简直是莫大的讽刺。因此,为传播学找到“符号学”这一意义之学作为突破理论瓶颈的途径,似乎就成为了顺理成章、时代呼唤。

约翰·费斯克在其《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一书中指出,对传播学的研究大体有两个学派、两种范式:一种范式是,将传播看成是讯息的传递,它关注的是讯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的编码解码,以及如何使用传播渠道和媒介。费斯克将之称为“过程学派”;另一种范式则将传播看成意义的生产与交换,它关心文本如何与人发生互动和产生意义。费斯克将之称为“符号学派”。可见,符号与传播本来就具有天然的联系,将符号学运用于传播学实践,不仅在学理上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更在二者关系上相互补充,让符号学在传播学处找到实际的“落点”、让传播学在符号学处找到理论的渊源。在这一点上,学者冯月季的《传播符号学教程》给了学习者一个可行的思路,亦为传播符号学的理论建构做了有力的尝试。

 

二、用一本书的框架去建构传播符号学

目前,学界广泛认同的,是将符号学作为传播学之下的一种方法论。而冯月季重点指出,传播符号学属于符号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与“过程范式”传播技术化相对,传播符号学更加看重“传播人文化”。基于此,传播符号学的理论建构就至少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传播符号学的建立,有哪些基础概念作为论述的支撑?

2、在“1”之上,这些基础概念如何运作形成传播符号学的表意系统?

3、在“1”“2”之上,传播符号学如何完成自身理论建构?

可以发现,《传播符号学教程》一书,便是按照这三个问题,逐一展开论述,运用一本书的篇幅,完成了对传播符号学的建构。通篇来看,作者的结构体系是庞大的,但是写作的目的却是普及性的,即通过降低门槛,介绍传播符号学给学习者,为这一领域提供一种不但新,而且广、精的思路。这也是《教程》之所以为“教程”吧。

首先,第一讲到第五讲,大体上是在对符号学中的重要概念做阐释。传播符号学的起点是符号学,将符号学的地基打好,方能在其上建立新的内容。因此作者用将近占全书一半的篇幅,逐一论述传播符号学的学科认知、理论基础,以及传播主体、传播文本、伴随文本等符号学的核心概念,并在行文过程中有意通过具体传播行为的举例,潜移默化拉近传播学和符号学的距离。

进而,第六讲到第八讲在基础概念之上深入一步,讨论文本的表意特性。在这个模块中,作者重点关注三个内容:符号背后的元语言逻辑;符号表意的基本操作方式:双轴操作;基于双轴关系的修辞学范畴符号使用。如此排布有其合理性,从小到大依次论述符码规则、文本表意规则、修辞规则,也就解决了是什么、怎么用、怎么用好的问题,从而形成传播符号学的表意系统。

最后,第九讲到第十二讲则完成了在前面微观的基础上进行的“宏观视野”跨越,将论述内容扩充到意识形态和理论溯源层面。在此模块当中,作者试图进行传播媒介的“三种建构”:现代神话建构、符号身份建构、多模态传播世界建构。笔者认为,这三种建构其实反映的是作者希望的三个“回归”倾向:

现代神话建构:让传播回归文本;

符号身份建构:让人回归符号;

多模态传播世界建构:让传播符号学回归传播。

 

三、用“符号学之石”攻“传播学之玉”

如前文所言,《传播符号学教程》一书,其亮点不但在于对“传播符号学”的理论建构,更在于其作为“教程”的普及性质。想弄懂一门庞杂的知识已经颇为不易,更难的是将这些知识以足够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的方式“编码”和呈现。可以看到,作者在传播符号学体系的呈现思路上颇下功夫:

首先,行文由浅入深。出发点在于基础的符号学知识,而随着论述的不断深入,逐渐建立起符号学与传播学之间的联系,最终将落点放在基于符号学内核的传播学发展进路。

其次,关注对象从文本到社会。不论是全书层面上,还是每个章节的内容排布上,作者都有意先讲文本,再讲社会现象。如此排布,可以让社会现象成为文本的佐证,同时也使文本层面的论述因生动的案例而不至于枯燥。

再次,视角从微观到宏观。在“文本”层面的论述中,作者所用案例多是一则新闻、一部电影,用微观的案例对应具体的文本;而在“社会”层面的讨论中,作者的视角仿佛相机缩短了焦段,逐渐展现出的是更加宏观层面上的文化现象和传播现象。如性别身份、亚文化群体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完成了从具体的传播现象形而上地抽象出符号理论,从而完成传播符号学的理论建构。

一言以蔽之,《传播符号学教程》的思路在于用“符号学之石”攻“传播学之玉”。因此可以认为,传播符号学的起点是符号学的——因为符号学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进路、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其目的是打破传播学“效果”“过程”等实证主义研究一家独大的局面,建立自己的学科理论和知识体系,其内核依然是符号学;而传播符号学的落点是传播学的——因为它终究要解决的是传播学领域的实际问题,相对于符号学本身的抽象性质,传播学为符号学提供了一种外显式的具象化呈现,这无疑对传播学、符号学发展都具有深远的促进意义。

 

四、总结

冯月季的《传播符号学教程》,是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的具体化和实际化的进一步阐释。《符号学原理与推演》更多的侧重于宏观的概括和抽象的总结,而《传播符号学教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引入“传媒”这一维度,主要讨论符号学在新闻、电影、广告、电视节目等具体传播领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在《传播符号学教程》的架构中,筋骨是符号学的,皮肉是传播学的。即,符号学的各种深层原理外显于具体的传播现象,生活中的各种传播行为也都能在符号学中找到内在逻辑和方法论的解释。

如果说符号学是一门形而上的宏观意义学,那么《传播符号学教程》这本书就给了我们一种接近它的途径。

 

 

引用文献

冯月季(2017. 《传播符号学教程》.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约翰·费斯克(2008.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 许静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毅衡(2011.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