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武学颖评陆正兰等译《音乐·媒介·符号》

《音乐·媒介·符号》是一本符号学——传媒学论文集,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埃尔基·佩基莱和美国学者戴维·诺伊迈耶等人主编而成。这是我国第一本音乐符号学论文译作。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国际符号学研究所是当今音乐符号学的研究中心,本书的篇目均选自赫尔辛基大学每两年召开一次的音乐符号学国际讨论会。

武学颖评陆正兰等译《音乐·媒介·符号》

作者:武学颖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378    2018-09-18 12:20:21

 武学颖评陆正兰等译《音乐·媒介·符号》

 

  者:[芬兰]埃尔基·佩基莱

           [ 美 ]戴维·诺伊迈耶

  者:陆正兰等

  编:张    赵毅衡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40860172

 

   《音乐·媒介·符号》是一本符号学——传媒学论文集,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埃尔基·佩基莱和美国学者戴维·诺伊迈耶等人主编而成。这是我国第一本音乐符号学论文译作。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国际符号学研究所是当今音乐符号学的研究中心,本书的篇目均选自赫尔辛基大学每两年召开一次的音乐符号学国际讨论会。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共有来自不同国家学者的论文16篇。第一辑电影故事片中的音乐主要从符号学角度探讨音乐与电影的诸多问题。

在《动与静:摄影,影戏,音乐》中,作者从巴尔特的知面”/“刺点(即秩序/断裂)理论出发,援引电影《傲慢与偏见》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例证来从前景与后景、静态影像和幻想场景这三个方面分析音乐与摄影的运动影像的关系,认为影像与音乐是可以互相解释,获得更为深刻的意义。在《美国恐怖电影音乐中的邪恶中世纪主题》一文中讨论了一个悖论性的主题,即一个时代的神圣音乐(圣咏)是如何颠覆它原先的精神意向,从而转变成邪恶中世纪音乐的。《<海上钢琴师>:叙述,音乐和电影》则是在讨论一种介于描写与讲说之间,介于模仿与叙述之间的中间形式的故事叙述方式。作者以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叙述为研究对象,用巴赫金的作者外在立场理论去解释这种用全知全能的回忆视角来讲述人物和见证者故事的叙述,认为电影叙述出现了文字与影像之外的第三种感觉。在另一篇论文《阿基·考里斯梅基电影<火柴厂女工>中的音乐》中,作者以电影《火柴厂女工》中的音乐为分析对象,阐述了电影配乐作为一种叙述语言,为电影创造出全新的内涵,增加了多个层次的理解。最后一篇论文《这真有点可笑:对<红磨坊>五颜六色的后现代批评》探究了电影《红磨坊》背后的隐文本是如何在现代性转变的背景中对于艺术和女性进行思考的。

第二辑音乐和电视同样探讨了音乐与电视媒介的互适性问题。

在《美国警匪电视剧主题曲的风格描述》中,作者以美国警匪电视剧为例,旨在分析电视主题曲是如何通过电视文本模式展现出来的,它的表意又是如何与莫里斯的表意模式相互联系的。电视主题曲具有守门识别符的功能,因此电视主题曲能够借助内涵和文本外延进行描述。在《用属和弦和延留音来拯救地球——论意大利电视中的动漫主题音乐》一文中,作者概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意大利动漫主题音乐符号学风格特征和主题。提出了动漫音乐具有运动和活力,寻找同情和集中于视觉和听觉的品质与结构的特征。文章《建立一种音乐赏析即拥有的符号学:伯恩斯坦青年音乐会教育性音乐电视》则意在考察常规的音乐赏析和符号学的音乐赏析策略。作者以伯恩斯坦的青年音乐会为例,虽然这档节目几乎改变了美国人的音乐口味,但作者提出,整个音乐符号系统被电视媒介压缩了认知,被电子权威强加阐释而不复拥有个性的体验和潜在的激情。另外在《拟真性和元设计:互联网时代的声音艺术》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技术再生时代到信息和通讯网络时代音乐的最新发展。作者从设计问题、拟真性、声音艺术的空间、声音艺术的理解、技术复制、数字复制和设计实践几个方面来讨论互联网时代声音艺术的审美问题,并主张未来艺术工作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强调了元设计在现实世界和拟真世界来回移动的重要意义。

第三辑音乐与技术主要对流行音乐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我们所处时代的音乐发展已经无法与技术分离开来,音乐产业从更深层次来看,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关乎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复杂模式。

文章《当新媒体是个大事儿互联网与流行音乐语言的再思考》意在从符号叙述视角出发,集中讨论新媒体对流行音乐大众传播冲击力。作者首先讨论了技术革新对艺术家与唱片公司,受众和作为音乐输送渠道的媒体这三个方面的变革性作用,其次评价了数字化语言依靠去中介环节化的叙述现象来改变流行音乐传播方式和渠道。而《媒介出明星,构建出形象:流行音乐中作者的价值与功能》一文则讨论音乐作者、媒介以及明星形象的问题。作者分析了名人形象与演唱者的名字通过被塑造成与音乐相联系的公众人物形象,从而参与到音乐作者的构建中去的问题。《家庭录音室美学:追踪流行音乐制作的文化进程》集中讨论流行音乐的制作问题,主要涉及到家庭录音技术。作者提出为了充分认识时刻改变着音乐产业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必须明辨社会文化进程和变化发生的语境的观点。

第四辑迁移与音乐中介主要分析了全球化时代中各种音乐的迁移问题。

《人们音乐正在中国:用符号学解读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音乐文化》一文中,作者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利用索绪尔。皮尔斯以及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先后分析了人民音乐这一概念的符号呈现与传播、解释了这一符号如何成为行为的理论来源和它对音乐家、作曲家等人的影响,最后用符号分析揭示人民音乐背后的程序。在《不愿死亡的歌曲:游牧探戈》中作者探讨的是媒体发展中的歌曲演化问题。作为最古老的媒体歌曲,探戈之所以没有消亡的原因是在于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动势游牧机制。作者集中阐述了保罗·曾托尔的动势理论和洛特曼与佩林斯基的游牧机制理论,以此来表明作为媒体音乐的探戈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它是一种拒绝消亡的歌。在《全球化中的巴赫:在理想主义和商业之间推广古典音乐》一文中,作者以巴赫的全球化接受作为个案,批评性地考察马友友的《来自巴赫的灵感》的审美意义,并通过音乐专辑《岚巴瑞:巴赫去非洲》来透视全球化制作和公共关系的各个方面,提出精英艺术与商业结合致力于推广普及本身就值得审视的观点。在《告诉索穆尔斯基:作为开放作品的ELP乐队的<图画展览会>》一文中,作者以ELP乐队对《图画展览会》的改编为例,通过分析前卫摇滚对古典风格的借用等一系列艺术音乐技巧的细度,指出它们与艾柯的符号开放式理论和封闭漂流理论的相关性。

《音乐·媒介·符号》这本译作视野开阔,内容新颖,理论详实,论证充分,在国内音乐符号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这个信息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文化研究离不开对媒介的考量,更离不开对技术的探讨。本书集中讨论了当今音乐文化中的前沿问题,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和模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音乐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媒介技术相关的问题,无疑为国内的音乐符号研究提供了新视野,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武学颖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