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王孔评陆正兰等译《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人类世界的任何物都可以是“物-符号”的二联体,在使用性和符号意义之间滑动。当代社会中,人类极力推着“物-符号”向着符号意义的方向走去,以至于其使用性甚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在意义极度丰盛的时代,人类追求意义的过程中,却忽略了那些本应值得被施以获义行为的符号。这是现实世界的另一种危机。意大利都灵大学马西莫·莱昂内教授在《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一书中指出了后物质时代“无意味”的普遍存在。

王孔评陆正兰等译《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作者:王孔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267    2021-11-07 14:07:23

 

王孔评陆正兰等译《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王孔

人类世界的任何物都可以是“物-符号”的二联体,在使用性和符号意义之间滑动。当代社会中,人类极力推着“物-符号”向着符号意义的方向走去,以至于其使用性甚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消费者购买某IP的周边产品,并不是基于物的使用性,而是在消费周边产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人类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意义盛宴,同时也深陷意义过于丰盛的手足无措中。这一点,符号学家们一早就嗅到危机的气息,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批判。如赵毅衡先生提出“符号危机的四个特征”。

在意义极度丰盛的时代,人类追求意义的过程中,却忽略了那些本应值得被施以获义行为的符号。这是现实世界的另一种危机。意大利都灵大学马西莫·莱昂内教授在《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一书中指出了后物质时代“无意味”的普遍存在。

马西莫·莱昂内首先对无意义与无意味进行辨析。他指出无意义有三种形式:(1)不可破译,即解释者不明白符号的解释项。(2)难以理解,即解释者不明白符号的对象。(3)神秘,即解释者不明白符号的对象与解释项,但是解释者认定其必有意义。“符号要变得无意味就必须自我否认,即否认自己作为符号的性质,表现为不仅忽略它代表的意义、指向的对象,还要无视它在某方面可能代表的任何事物。”。作者举例说:“对一生都在挨饿的孩子,一个从青年时期就遭受暴力的女人或从出生开始就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工人来说,疼痛并不是一种符号习性,而是一种无意味的、无法抉择的无声存在。”

马西莫·莱昂内从数字时代常见的“无意味”现象说起,谈及了网络蛮喷、数字竞技场中的反对意见、图像、购物、集会、饮食等。对网络蛮喷,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无意味:“网络蛮喷深深违背了人类文明中的交流伦理。喷子们从内容中扼杀了表达,分离了能指与所指,断绝了意图与沟通。对喷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沟通所指向的无形的思想或情感,而是激起显而易见的愤怒。”又如,他认为数字屏幕的完美,使得视觉物品缺乏意味。“我们如果忘记不断出现的瑕疵所拥有的美,就只会生产冰冷的显示面,这是一个注定强加于我们的无情的空洞框架。”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无意味。当我们匆匆走过繁忙的都市街道,有多少人注意到身边充满意义的符号。我们每天大概呼吸一万八千次,但是有多少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呼吸活动中思考过空气的意义,空气变成了无意味。难道只有当空气被污染的时候,才能重新唤起我们对于空气的意义的追寻?

接着,作者论证符号学在破除这种无意味中的重要作用。符号学应当在无意味的世界中创造共识,通过解释、协商和沟通,来解决技术无法解决的语言领域的诸多问题。符号学家应当指出日常生活中的无意味,带领人们重新探索意味。就像马西莫·莱昂内在书中所说的:“符号学能够,而且必须向当今社会做出的具体贡献是如此简单:提供证据——尽管不是科学证据,而是杂乱无章的证据,以此证明无论技术多么巧妙,语言领域中的问题均不能通过技术来解决。”马西莫·莱昂内确实也在践行着他的观点,他在努力地呼唤人们重视身边的无意味。

马西莫·莱昂内在书中阐述了证实解释的三种方法:询问作者、询问读者与询问文本。马西莫·莱昂内认为:询问作者的方法是面向过去的,作者构思的意义先于文本和读者;询问读者的方法是面向现在,是读者此时此地获得的意义;询问文本是面向未来的,人们可以基于文本在前人基础上获得更深层的洞见,因此询问文本是一种更优的方法。

赵毅衡在《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也阐释了这三种方法:“以‘符号文本的意义’为准的,是‘现象学式’的解释学及其支持者;以‘符号文本的意义’为准的,是新批评式的文本中心主义;以‘解释者得出的意义’为准的,是海德格尔-伽德默尔式的解释学,及由此发展出来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论。”但他认为,意义不是存在于对象中的,只有当人的获义意向性施加于对象时,对象才具有意义。

符号发出者创造或使用某个符号就是用来传达意义的,因此无意味不是符号发出者创造的无意味。那么无意味究竟是对象本身的无意味,还是解释者丢失获义意向性造成对象的无意味?在现代社会,饮食已然成为市场营销下的无意味。而在食不果腹的原始时代,人类更愿意去思索饮食的意义。同样是饮食,在原始时代是意义十足,而在现代却成为无意味的代表。由此可见,饮食的无意味并不是饮食本身的无意味,而是现代人类在丰衣足食中麻木,丢失了对饮食的获义意向性。因此,寻求意味的关键不在于文本本身,而在于激发人类最原始的获义意向性。这是笔者读完此书后,所进行的粗浅思考。

马西莫·莱昂内在书中向我们揭示了世界的另一种危机:无意味的危机。人们每天被各种各样的符号包围,在符号的海洋中争分夺秒地寻求意义,然而我们却忽略了那些我们安身立命的符号。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基本符号,找到生命的最基本的立足点,才不至于在意义的海洋中迷失了自我。

 

参考文献:

马西莫·莱昂内.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陆正兰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