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第六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八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观感

作者:王委艳  来源:微信公众号:一般叙述学研究  浏览量:3080    2017-10-26 12:57:18

 

第六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八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观感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王委艳

 

20171020-22日第六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八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笔者聆听大会及本组各位学者发言,阅读会议手册中学者们提交的论文或者摘要,收获颇丰,根据笔者的理解,认为本次会议的论题有如下特点:

第一, 技术统计。

根据会议手册,本次会议共提交中外论文 270余篇,其中大会发言论文19篇,6个小组共有论文(摘要)250余篇。会议将六个小组会议分成4个类别:叙事理论前沿一个组39篇;跨媒介、跨媒介叙事研究一个组44篇;中外叙事作品阐释三个组138篇;中国叙事理论建构与发展35篇。从论文中四个类型中的比例可以看出,叙事作品阐释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队伍。任何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实践,大量的理论实践首先说明理论的强大阐释能力,同时文本分析实践又可以对叙事理论提供验证、反馈、更新。

第二,研究范式

①经典叙述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叙述学的发展一直伴随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实践与更新,大量的文本分析文章以经典叙事学理论作为分析的指导思想,同时,一些经典叙事学核心概念被不断阐释,如聚集、结构、频率、时间、人称等。可见,经典叙事学并没有过时,而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阐释和拓展不断产生。叙事作品的多样性、丰富性促进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更新和新阐发。

②后经典叙述学。后经典叙述学的理论特点是“叙述学+”模式,即用其他理论思想和叙述学相结合使理论呈现新的特点。本次会议可以看出这种研究范式的活跃,认知叙事、空间叙事、修辞叙事、女性叙事、解构叙事、听觉叙事、非自然叙事、图像叙事、影视叙事等都有新的开拓。同时,一些后经典叙述学的核心概念又有新的阐发,如叙事进程、叙事修辞、可靠性等等。

③跨媒介、跨学科叙事理论。这是处于进行时的“叙述转向”的表现。叙述进入其他学科、领域之后,使叙述学研究呈现新的格局。本次会议,这类研究涵盖图像、影视、医疗、教育、翻译、戏剧、数字化叙述等学科领域。叙述转向给叙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来自经典、后经典叙述学理论思想在非文学领域的运用使这些理论思想呈现出新的阐释,出现了各种问题,理论的有效性受到很大挑战。经典、后经典叙述学理论以文学叙述为研究对象,其理论思想在文学叙述研究中呈现出强大的理论活力,从大量的文本分析会议论文即可看出。叙述转向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叙述学研究面对跨媒介和跨学科的“叙述性蔓延”局面向何处发展?其实,后经典叙述学之后有一个理论过渡,并且这一过渡还处于进行之中。正如戴维·赫尔曼在《新叙事学》中指出:“我是在相当宽泛的意义上使用“叙事学”一词的,它大体上可以与“叙事研究”相替换。这种宽泛的用法应该说反映了叙事学本身的演变,本书的目的就是记载这一进程。”[①]从目前发展状况看,这一进程已经到了“临界点”: “经过叙述转向,叙述学就不得不面对既成事实:既然许多先前不认为是叙述的体裁,现在被认为是叙述体裁,而且是重要叙述体裁,那么叙述学就应当自我改造:不仅要有处理各种体裁的门类叙述学,也必须有总其成的广义叙述学。”[②]

④一般叙述学研究范式。正如赵毅衡先生所说,叙述转向为叙述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这是叙述学发展新的机遇。叙述转向使“叙述”作为一种本体被突出出来,也就是说,叙述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经验建构方式,是很多学科、领域的一种基本表达方式或研究方法。经典和后经典叙述学以文学叙述为研究对象,而站在叙述转向的背景下,以叙述的“一般性”为视角发现,文学叙述只是叙述的一种类型。因此,叙述转向不得不使叙述学研究范式发生巨大变革,即转变为以“叙述”为核心,而非以叙述的某一类型为核心。叙述学在经历经典叙述学寻找文学叙述的普遍语法的宏大目标,和后经典叙述学的多元化发展——即赫尔曼所谓“复数叙述学”(Narratologies)之后,必须重新思考“叙述”自身的普遍特性及其对于各领域、各学科的意义:一般叙述学研究范式已经呼之欲出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思考,国外如瑞恩、斯科特等人,国内赵毅衡先生及其符号叙述学的团队,傅修延先生及其叙述学研究团队等等。

对“叙述”自身特性的普遍规律的研究在本次会议上也有体现,赵毅衡先生继续探讨“广义叙述学”有关叙述的一般性特征:纪实和虚构的“区隔”问题,赵毅衡先生“广义叙述学”的理论建构开启一般叙述学研究范式之先,建构了系统的研究框架;费伦重提“非自然叙事”,本次会议共有6篇文章论及“非自然叙事”。作为叙述的一种特性,非自然叙事在更多学科、领域有出色表现,而非只是文学叙述;叙述的“交流性”也是一个热门方向,人类运用叙述本来就是为了交流,但探讨叙述学这一特性的研究正如罗兰巴特所言“这一点也许很简单,但是研究得还很差。”[③]建构“交流叙述学”是一般叙述学研究框架下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次会议探讨叙述交流性的文章共计6篇;物叙述——Thing Narratology(本体叙事学—唐伟胜)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视野,本次会议有2篇文章论及此。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有诸多论文谈及诗歌叙述,例如董乃斌先生把中国诗歌分为两大传统: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这是一个全新提法。本次会议有关诗歌叙事的文章达18篇之多,形成了中国叙事学研究的“诗歌转向”。

⑤中国叙述理论建设。本次会议第六组35篇文章论及中国叙事理论建设。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中国叙事学理论建设一直呼声很高,但成果不多,其原因很多,最关键的,笔者认为,是缺乏中国式的叙事理论话语,我们总是以现成的理论概念去分析中国文本,给人的印象不是建构了中国叙事理论,而是证明的西方的叙事理论,这种研究一直受到不少研究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学者抵触。建构中国叙事学话语很关键。建构中国叙事学话语笔者认为有2个基本方向,其一是以中国叙事文本为基础,提出具有中国叙事特征的系统性理论思想,包括其哲学基础、概念及其内涵、以及思想、概念之间的逻辑相关性和系统性;其二以当今最前沿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接着说”和“接着做”。这2种方式均可建构中国叙事学理论话语。这些工作在中国叙事学研究领域都有人在做,而且成果出色。叙述,作为人类经验的基本建构方式,其理论思想应该具有普遍价值,因此,闭门造车不对,妄自尊大也不对。中国叙事学的理论建设应该开门做研究,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和鲁迅“拿来主义”的勇气。

第三,关键词与叙述类型。

本次会议有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关键词,a.非自然叙事;b.符号叙述;c.叙事进程;d.图像叙事;e.空间叙事;f.交流叙述;g.诗歌叙事;h.叙事伦理;i.听觉叙事;j.修辞叙事等等。这些关键词体现了当今叙事学研究比较热门的关注点,以及这些关键词所蕴含的理论能量:阐释力。同时,也体现了当今中国叙事学研究的热点。

从叙述类型来看,小说叙事研究依然延续叙事学研究主流地位;诗歌叙事研究崛起;影视叙事研究热度不减;图像叙事研究方兴未艾。同时出现了音乐叙事研究。叙事学研究向非艺术领域扩展,尤其是向应用领域扩展,如教育叙事研究,本次会议有3篇论文论及教育叙事;医疗叙事研究,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有5篇论文论述医疗叙述;戏剧叙事时有新作;数字化叙事研究是当今热门话题,以网络、多媒体为技术平台,使叙述呈现出多媒介融合局面,数字化叙述必然是叙述学未来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叙述类型、体裁的多元化说明,叙述转向正在深入发展并深刻影响各种领域的研究。以叙述理论为视野进入各种学科的研究范式,成为不少学科研究新的发展方向。如庭辩叙述、医疗叙述、网络游戏叙述、音乐叙述、教育叙述、微信叙述等等。因此,正如笔者上面论述,叙述学研究不得不面临叙述转向带来的发展机遇和问题,并调整研究范式以应对之。叙述学研究面临第三次研究范式变革。

总之,笔者参加此次会议,与多名参会学者、专家讨论交流,认识了叙述学界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学习了他们的理论和学风,受益良多、启发良多。上述笔者仅以本次叙事学会议论文情况做了个人的一些理解,数据统计不一定准确,因为会议手册提供的仅仅是论文摘要。同时由于视野限制在本次会议提交论文的范围,未免以偏概全。上述观点只是个人的观感,不代表会议主办方或者领导层观点。

 

*文章首刊于微信公众号:一般叙述学研究


[]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p1.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 p5-6.

[]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 译,《叙述学研究》[C],张寅德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8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