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浏览量:1079    2018-12-09 22:12:53

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

 

近日,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主办,澳大利亚《论题十一》杂志社、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协办的“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来自匈牙利、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波兰、印度、捷克共和国、墨西哥、委内瑞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0多位学者参加本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由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社科处常务副处长傅其林主持。

本次会议展示了四川大学在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被国外学者称为“批判理论成都学派”。会议第一次以“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名称来概括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中外与会者专家的认同,是这次会议以及“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与整理”课题研究的一个收获。

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党办主任郭勇教授到会致辞。他说,四川大学文科科研成就显著,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周维东在致辞中表示,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方面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构成的研究团队,出版了有关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俄苏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等领域的著作,发表众多论文,培养了一篇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与美学家。世界三大批判理论杂志之一澳大利亚《论题十一》主编皮特•贝尔哈兹在讲话中,首先向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作出贡献的前辈哲学家们表达致谢。他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研究成果进行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表示《论题十一》将持续关注当代批判理论,希望看到批判理论“成都学派”更多研究成果。

卢卡奇引领的布达佩斯学派旗手、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汉娜•阿伦特哲学教授阿格妮丝•赫勒做了以“卢卡奇与托尔斯泰”为题的大会主题报告。她以卢卡奇分析托尔斯泰为起点,回顾了卢卡奇批判理论与美学的思想发展历程,从批判理论角度重新认识青年卢卡奇的《小说理论》《海德堡美学》、中年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和晚年的《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等贡献,突出了卢卡奇批判理论的宏大叙事、现实主义理论的来源和基本内涵,虽然与赫勒自身的后现代转向理论旨趣拉开距离,但是她认为在当代世界,还应该更好地批判研究卢卡奇的批判理论。

本次大会持续两天,50余位学者围绕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等论题做了大会发言。主要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态、批判理论、符号学理论、文艺样式理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等,对批判理论的来源、存在形态、美学意义、现代性进行了多方面讨论,马克思、卢卡奇、布达佩斯学派、赫勒、沙夫、阿多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家成为关注的热点。伦敦大学比较文学系系主任、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林•提哈诺夫、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杰出教授皮特•贝尔哈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杰出教授皮特•施泰纳等近20名外国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朱立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丁国旗、复旦大学王凤才、浙江大学周启超等学者到会发言。

本次国际会议集中展现了四川大学老中青三代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整体实力,冯宪光、赵毅衡、吴兴明、阎嘉、傅其林、邱晓林、陆正兰、高树博、匡宇、王逸群、吕东、董明来等10余位老师就各自研究领域内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大会发言。

闭幕式上,皮特•贝尔哈兹代表《论题十一》杂志社、傅其林代表课题组互赠礼物。阿格妮丝•赫勒对大会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她提出,马克思、卢卡奇等思想家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哲学就是与前辈和现实实践的对话。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会议,现代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值得学者们继续关注。傅其林指出,本次大会坚持中国立场,批判审视当代国外批判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