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伍晓明译伊曼纽尔·列维纳斯《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出版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  浏览量:4377    2019-07-14 22:39:11

 伍晓明译伊曼纽尔·列维纳斯《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出版

 

内容简介:

《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是法国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关于超越之意义的研究。超越意味着超出那在传统存在论或形而上学中被规定为至大无外的是或存在。在此总体之中,诸是其所是者争是其是,因此互相冲突,战争是永恒真相,和平仅为权宜之计,真正的超越则已破产。但在这一总体中,主体之主体性或人之人性构成了唯一的例外。主体在超出或尚未及于是或存在之处。在成为有关对象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之前,在成为支配一切的自我之前,主体作为感受性已然暴露于他人,已然回应着他人,因而也已然对他人做出了无条件的应承。作为独一无二、不可换下之我,主体的这一责任或应承从根本上是无限的。对于公正的要求始于第三者的到来。需要对每一他人做出应承的我于是就需要比较不可比较者。比较召唤公正。公正的社会建立在一视同仁之上,一视同仁则必须基于我对他人的无限应承。本书的哲学语言使以“是”翻译“être”及以“是其所是”翻译“essence”成为某种必要。如果读者更熟悉或更喜欢“存在”,可尝试在阅读本书时以之代入。

 

作者简介: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出生于立陶宛考纳斯的著名犹太裔法国哲学家。他从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出发开始自己的哲学工作,也从自己的犹太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之后将“伦理”一词重新引入20世纪欧洲哲学,深刻地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景观,广泛地影响着当代世界的文化思考。他对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的关注不是对道德教条的关注,而是对我们对他人的无条件应承/责任的强调。在他的思想中,主体之主体性或人之人性就在于超出是其所是/或存在,在于为他人补过赎罪,并承担一切,支撑一切。其主要著作的汉译本包括《从存在到存在者》《总体与无限》《上帝,死亡,时间》。

 

译者简介:

伍晓明,复旦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及任教于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比较哲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等。译有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及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等。

 

目录:

译序

本书译例

初注

第一章是其所是与无私/无是

一是之“另一者”

二是与关心

三说与所说

四具主体性者

五对他人之应承

六是其所是与表示

七感受性

八是与超过是之处

九主体性并非是其所是的一种样式

十论述路线安排

 

第二章从意向性到感受活动

一提问与对他人之忠

二提问与是:时间与回忆

三时间与话语

1. 感受性体验

2. 语言

3. 所说与说

4. 是或是其所是者这一语义两可

5. 还原

四说与主体性

1. 无所说之说

2. 作为暴露于另一者之说

3. 无论己之愿意与否

4. 忍耐,身体性,感受性

5. 此一者

6. 主体性与人性

 

第三章感受性与切近

一感受性与认识

二感受性与表示

三感受性与心灵

四享受

五易受伤害性与接触

六切近

1. 切近与空间

2. 切近与主体性

3. 切近与萦怀

4. 现象与脸

5. 切近与无限

6. 表示与存在

 

第四章替代

一原则与无端

二源点复返

三己

四替代

五交流

六“有限的自由”

 

第五章主体性与无限

一表示与对象性关系

1. 被是所吸收的主体

2. 服务于系统的主体

3. 作为说话者而被吸收到所说之中的主体

4. 未被吸收到是之中的能应承的主体

5. 此一者而为另一者并非一种诺约

二无限之荣耀

1. [][]

2. [][]感与见证

3. 诚与无限所具有之荣耀

4. 见证与语言

5. 见证与先知式预言

三从说到所说,或,欲望之智慧

四意义与有

五怀疑主义与理性

另外地说

 

第六章在……之外

关键词汇对照及解释

 

译后记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