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赵鑫珊《人和符号》

作者:董明来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4133    2011-12-24 21:57:49
作为一部以符号学为主线的著作,赵鑫珊《人和符号》一书,贵在新鲜与丰富。在此书中,赵鑫珊引用了极为丰富的材料,范围从儒学、艺术到科学,无所不包,可谓丰富;并且,在这些范围广阔的材料中,还包括了极为新近的事件,比如世博会,甚至比如只比此书完稿早两个月的2011年日本大地震——此又可谓新鲜。本来,作为人文学科的数学,符号学本该担当起这种职责,那就是为事件赋予意义,或者说,澄清事件之所以有意义的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赵鑫珊此书,确实合符号学题中之义。
《人和符号》宣称,“符号世界高于现实世界”。无论我们如何解释这个声明,它至少提醒我们,符号现象对于人类生存来说何其重要。此书通过处理种类繁多的符号现象,不断地申说各类“符号”之重要——比如,把纳粹运动归为一个政治符号现象,把西方科学的展开与各类符号体系的演进相结合。
然而,作为一部符号学著作,《人和符号》缺并不能真正让人满意。或者说,如果人们期待《人和符号》真正给我们那些符号学可以给我们的东西时,他们多半会感到失望。作为二十世纪以来人文学科形式论运动中的一环,符号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有着这样一种诉求:在复杂的符号现象中,寻求一种,或者一组可重复、可操作、可解释的形式。而为了满足这种诉求,无论是索绪尔、皮尔斯、胡塞尔还是他们的后学,其运司都立足于扎实的分析与推理之上。而这一切,恰恰是赵鑫珊此书所缺乏的东西。
在《人和符号》一书中,充斥着大量自传式,或者说日记式的段落。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作者在德国某地偶尔有所感,或者作者应邀参加某地艺术活动,和某某谈论之类。且不说这种日记式的姿态是否有曝私癖的嫌疑,在文体上是否不够得体,仅就一部学术著而言(或者用作者自己的话,一部哲学著作),以这种姿态提供出来的信息本身,就占据了过多本该由思想和论证填充的空间。而和这类日记信息一起占据了巨大的空间的,乃是一些常识:比如,在《纸币这个抽象符号的伟大》一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如何在德国的咖啡馆里如何“惊叹地”发现了纸币作为符号的本质——而我们知道,这是卡尔·马克思(一位作者经常引述的思想家)留给我们最为重要的理论遗产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时候,作者更是直接用个人的感觉代替了论证。在书中,充斥着大量的评价,比如第七篇卷首语的第三段,对“符号世界能触及的人生世界”,连用了八个涉及感觉的形容词。自然,感觉分析本是现象学的拿手好戏,而与之唇齿相连的符号学,亦不必回避这个领域;但是,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梅洛-庞蒂,其对感觉的描绘就本质上都是一种理性的分析,而不是像赵鑫珊这样,以之为逃避理性的借口。更进一步的,在《人和符号》一书中不断出现的,对“高级”、“低级”等语汇的使用,也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独断论的面貌:作者并没有告诉过读者,当他把M. Stifel的无理数公式描绘为“同我国古诗处于同一层级”时,他究竟是根据何种标准划分了一系列层级,又是根据何种理由把两种文本划分到这一系列层级中的一个里去的?当作者宣称,微积分极为“壮美”之时,我们完全可以像一个新批评家那样问:那么,什么是造就“壮美”等概念的结构原则?——而读者的这类形式论要求,在《人和符号》中,几乎完全得不到应答。
综合而言,赵鑫珊的《人和符号》一书敏锐地看到了符号学对于时代的意义,看到了符号现象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部符号学-哲学的著作,《人和符号》缺乏这类著作应当具有的理论品质,而多了许多对于思想来说不必要,甚至是不得体的姿态与信息。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