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1958年4月生,北京大学学士、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人文学部副主任和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欧美期刊Language and Literature编委、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编委、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
学界倾向于对某一作者(尤其是其意识形态立场)形成某种固定的看法,这种定见构成一种阐释陷阱,影响对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差异的认识,而这种差异往往是潜藏文本或深层意义的重要载体。由于对凯特·肖邦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性缺乏认识,西方学界将她的《黛西蕾的婴孩》解读为反奴隶制和父权制的作品。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潜...
叙述学(也称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叙述学与文体学均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属于生命力较强的交叉或边缘学科。两者不仅在基本立场上有不少共同点,而且在研究对象上也有重要重合面。...
“不可靠叙述”是一个貌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复杂的叙事学概念。它在西方学界引起了“修辞方法”和“认知(建构)方法”之争,也导致了综合性的“修辞-认知方法”的诞生。本文探讨“修辞方法”和“认知(建构)方法”的实质性特征,说明后者对“认知叙事学”之主流的偏离,揭示“修辞-认知方法”之理想与实际的脱节。本文还探讨了迄今为学界所忽略...
韦恩·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数十年来,引起了西方以及中国叙事研究界的较多关注,也引发了很多混乱。笔者曾在美国和中国期刊上发文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针对新近的研究动向,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思考,旨在廓清这一概念的实质内涵,并说明这一概念在批评实践中的某些作用。 更多还原 ...
"隐含作者"是韦恩·布思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四十多年来,这一概念在国际叙事研究界被广为阐发应用,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貌似简单的概念,实际上既涉及作者的编码又涉及读者的解码,涵盖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然而西方学界却对之加以"单向"的理解,这引起了不少争论和混乱。西方学界的误解又可能在一定...
中华文明的符号学研究 主持人彭佳 “中华文明源远流...
约翰·费斯克曾将传播学研究归纳为两大阵营,分别是将传播视为...
本书是关于艺术论域的符号学研究专著。本书尝试解决了这样一个...
从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角度来考量,传统的艺术理论多集中于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