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现执教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主要中文著作有:《远游的诗神》1983,《新批评》1984,《文学符号学》1990,《苦恼的叙述者》1991,《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1997,《必要的孤独:形式文化学论集》1998,《建立一种现代禅剧》1998,《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2001,《对岸的诱惑》2003...
可能世界理论最早由莱布尼茨提出,在近二十年扩展到其他领域,文艺学界对此反应最为热烈,希望借此重新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通过详细定义实在世界、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的存在方式,描述了虚构叙述世界与这三个世界的联系虚构世界的基础语义域是可能世界,一边寄生于实在世界,另一边可以卷入不可能世界“三界通达”是叙述的基本特征,由此出...
人工智能艺术,已经成为数字时代最令人兴奋的课题之一。人工智能在艺术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是一种新的媒介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艺术创作,各种体裁都出现了 “人工智能艺术家”,生产出质量优异的、具有一定原创性的作品。但是仔细翻检人工智能艺术的许多成就,我们发现他们首先缺乏的是艺术最必须的主体性,因此既不可能有艺...
李安宅是中国符号学的前驱人物,河北迁西人,年轻时执教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开创者,藏学的奠基者之一。1930 年英国学者瑞恰慈来清华大学与燕京大学讲学并研究孟子学说,他与费孝通作为助手参与,由此接触到欧洲的符号研究,写出了《意义学》这本书。这是20 世纪80 年代之前中国唯一的符号学著作,有重要的历史价...
“真知”是叙述交流的底线追求,对于虚构叙述也是如此。接受者需要从交流中找到“真”,才能继续这个交流活动。“真知还原”,就是接收者在理解活动中,用各种方式把虚构的虚假还原到“真知”状态,因为只有“真知”,才能填充驱动叙述的“认知差”。文本的不可靠,反而能促进还原,增加阅读观看的趣味。本文讨论了“真知还原”的四种大类,但是...
意向性是意义活动的出发点,它是意识观照对象的产物。意向性包括文本发出者的意向性、文本解释者的意向性以及处于这二者之间的似乎无主体的“文本意向性”。文学艺术的发出意向,既包括艺术家的意向,更包括展示者意向,因为展示指明文化范畴,对于文本的解释更有决定性影响。而在文本传播的过程中,“文本意向性”更是关键环节,它与文本本身的...
明清易代之际文人充满了一种整体的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影响到了...
本结论讨论的是感觉质、呈符与艺术产业的符号美学之间的关系,...
(主持人:胡易容)符号学家约伦·索内松教授已离世近一个月了...
中华文明的符号学研究 主持人彭佳 “中华文明源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