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现执教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主要中文著作有:《远游的诗神》1983,《新批评》1984,《文学符号学》1990,《苦恼的叙述者》1991,《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1997,《必要的孤独:形式文化学论集》1998,《建立一种现代禅剧》1998,《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2001,《对岸的诱惑》2003...
跨国界写作卷入诸种复杂的文化问题。刘丹的这本著作,解读的正是这批作家中成就最高,作品也最深刻的作家之一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这本厚实而细致的分析,在国内尚无出其右,书中谈到的今后将会更重要,学术界会不断地会回顾这本著作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 ...
意向是意义活动的出发点,它是意识面向对象发出的获义观照。意向不仅是文本发出者的意向性,文本解释者的意向性,还有处于这二者之间的文本具有特殊的“文本意向性”。文本所体现的意向,既是艺术家的意向留下的注重痕迹,更包括展示确立的文本的文化范畴,这对于意义解释有决定性影响。在符号文本的接受和解释中,文本中体现的诸种意向性,是关...
"双读"即同一个文本同时引出两个解释意义,可以分成很多类:反讽与悖论、两可的双读以及本文着重谈的"解释漩涡"。这些解释方式很不相同,分辨相当细腻,很多论者混为一谈,不得不辨。反讽引出的双解,是一反一正,一字面义一隐藏义;文本中就列出两个冲突相反的意思,期盼在解释意义中合二为一,取其一者为正解;一般的"双读"是两次解释分...
"冗余"与"噪音"是符号学借自语言学和信息技术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是符号文本中或传播过程中"不需要"的多余成分,即对意义解释者来说不相关的成分。这个问题在语言学和传播学中似乎不难理解。一旦应用到符号学的艺术研究中,却变得异常复杂,众说纷纭,至今无定论。有艺术无冗余论,也有艺术全冗余论,针锋相对,却似乎都说得通。这中间有...
再现文本再现问题,是意义理论的最基本问题,也是文学艺术研究的最根本问题。看来这问题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很大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曾经有过文学艺术究竟应当是"表现"还是"再现"的漫长讨论,如此讨论,再现问题就成为一种简单的写作方式。当时刘纲纪的音法县:"我们可不可以说西方...
《易经》的本源在于易象,易象实际上是先民视觉思维的体现。从...
人类艺术最显眼的是建筑,它让公共空间注满意义,成为一个时代...
符号现象学的形成源自皮尔斯的符号思想理论体系。皮尔斯对现象...
20世纪西方艺术符号学研究,主要涵盖了符号学艺术史、艺术符号...
总体性的“艺术”仅仅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统称,一个代表所有具...
以符号学的观点观照,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在运用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