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第四讲:试图理解“艺术无噪音”


  共有37076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第四讲:试图理解“艺术无噪音”

客人(211.83.*.*)
  1楼


第四讲:试图理解“艺术无噪音”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0 01:10:03 [只看该作者]

    因为对“艺术无噪音”的提出背景无更多了解,属于个人臆想,求教各位。

 

    第四讲中将“艺术无噪音”说,作为有机论的批判看待。个人认为,艺术只无噪音是由于以下逻辑:

    艺术符号是“长定点符号”(见第七讲:符号的解释)。这是艺术是不同于命令、广告、新闻等一般尽力缩短意图定点的符号行为。

   因此,艺术符号看起来在“最清晰表意”这个意义上的噪音,不仅不是“艺术符号”的噪音,反而可能是“艺术本文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如:胶片是化学反应,其精确性远远低于数码照片。清晰度、锐利度、色彩还原都无法与数码时代相比,但胶片摄影的技术层面的“噪音”——化学反应制造的颗粒感,模糊感却被认为是胶片摄影最具特色的艺术感的体现。
   再如:书法碑刻历经久远产生了石花。经过现代技术修复的帖子则精细完美。但被认为失去了古雅之趣!
  再再如: 在梦露去世前六周,摄影BertStern曾经为她拍摄过一组照片,后来被称为“最后的肖像”,在一种自我否定的情绪下,梦露用橙色记号笔在许多黑白反转片上打上了大叉,还用一支发夹在大量的彩色反转片上反复刮上深深的痕迹。玛丽莲·梦露将自己的照片用记号笔打叉,成为人们更为好奇的经典作品。

  由上,我们可以认为,从符号接收者的角度来看,“艺术无噪音”,因为,任何艺术的噪音都无法阻止纯粹意义的传递,甚至包括严重的残缺(想想断臂的维纳斯)。因为噪音本身可以具有“艺术的意义”,因而是有“美学根据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040714585871529b.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0 01:13:23编辑过]

 回到顶部
总数 18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