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论坛符号学交流符号学讨论 → 第四讲:试图理解“艺术无噪音”


  共有4146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第四讲:试图理解“艺术无噪音”

客人(211.83.*.*)
  1楼


第四讲:试图理解“艺术无噪音”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0 01:10:03 [只看该作者]

    因为对“艺术无噪音”的提出背景无更多了解,属于个人臆想,求教各位。

 

    第四讲中将“艺术无噪音”说,作为有机论的批判看待。个人认为,艺术只无噪音是由于以下逻辑:

    艺术符号是“长定点符号”(见第七讲:符号的解释)。这是艺术是不同于命令、广告、新闻等一般尽力缩短意图定点的符号行为。

   因此,艺术符号看起来在“最清晰表意”这个意义上的噪音,不仅不是“艺术符号”的噪音,反而可能是“艺术本文不可缺少的部分”。

 

  例如:胶片是化学反应,其精确性远远低于数码照片。清晰度、锐利度、色彩还原都无法与数码时代相比,但胶片摄影的技术层面的“噪音”——化学反应制造的颗粒感,模糊感却被认为是胶片摄影最具特色的艺术感的体现。
   再如:书法碑刻历经久远产生了石花。经过现代技术修复的帖子则精细完美。但被认为失去了古雅之趣!
  再再如: 在梦露去世前六周,摄影BertStern曾经为她拍摄过一组照片,后来被称为“最后的肖像”,在一种自我否定的情绪下,梦露用橙色记号笔在许多黑白反转片上打上了大叉,还用一支发夹在大量的彩色反转片上反复刮上深深的痕迹。玛丽莲·梦露将自己的照片用记号笔打叉,成为人们更为好奇的经典作品。

  由上,我们可以认为,从符号接收者的角度来看,“艺术无噪音”,因为,任何艺术的噪音都无法阻止纯粹意义的传递,甚至包括严重的残缺(想想断臂的维纳斯)。因为噪音本身可以具有“艺术的意义”,因而是有“美学根据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040714585871529b.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0 01:13:23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0 09:39:30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意思是:只要解释者够多,过程够长,最后必然所有元素都可解。

那样每个符号文本都是如此。不限于艺术。例如广告。

意图定点是发出者的主观设想,不能阻止无限衍义。

 回到顶部
客人(125.71.*.*)
  3楼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0 09:53:45 [只看该作者]

楼主认为:噪音是相对的。

 

在意图定点的范围里面,都是非噪音。

 

主持节目,普通话不好,发音不准,不易听清,其实噪音较多。但如果成为风格,便是非噪音。

 

噪音的两种解释:技术原因早上的不表意部分;解释者认为对其解释不起作用的部分。

 

两种解释其实都一样:技术造成的不表意部分其实往往就是对解释者不起作用的部分。

 

所以噪音是在同一个系统内,相对于起解释作用的不起解释作用部分。

 

艺术无噪音,艺术全部都在起解释作用吗?

 

 


 回到顶部
客人(211.83.*.*)
  4楼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0 10:08:19 [只看该作者]

同意,但是我的重点在于,“艺术”与“命令”的意义是不同的。噪音对“信息传达”所产生的干扰并不妨碍“艺术表达”的达成,故赞同“艺术无噪音”。

 

只有在有机论中才有一个必然的所谓“结构”,而噪音是对结构的“干扰”;

而我们换个视点看,噪音不必是艺术符号系统的破坏者,或者结构的干扰者,而是艺术文本本身。

我不反对“艺术有噪音”的物理意义的客观事实,而是从“噪音无碍艺术”的角度试图理解“艺术无噪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10 10:09:08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0 11:08:25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说:“噪音不必是艺术符号系统的破坏者”。

那么艺术系统能被什么破坏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0 19:20:49 [只看该作者]

物性,就是物理化学属性。例如刘邦把自己的父亲看成汤料。

“用报纸碎玻璃”?

你能用报纸的物理化学属性做的任何事,都是用其物性。

做不做得成不能怪符号学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0 19:48:09 [只看该作者]

回到“艺术无噪音”。这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我不能说我的看法肯定对(噪音存在于任何符号过程中,艺术不例外)。

楼主能否再仔细推论一下?

 回到顶部
客人(211.83.*.*)
  8楼


“噪音”在什么情况下破坏艺术——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0 23:31:08 [只看该作者]

 

  好吧,我承认艺术有噪音,但是“噪音”不必然破坏艺术——那么“艺术系统在什么情况下遭到破坏?”

1、 在与艺术主题所相适形式冲突时,“噪音”破坏艺术;在与与艺术主题所匹配形式想适应时,“噪音”也可能成就艺术。

   穿帮镜头\败笔(感谢"不长胡子的猫"提供)是破坏艺术的噪音;但我们也看到,古典碑帖因“石花”这一“噪音”而成就“古典”之韵,因被修复而失去“古典”之味。
2、 再举一例:“败笔”在什么情况下不是“败笔”。颜真卿千古名帖——“祭侄文稿”的涂抹——
     这些涂抹无疑是对阅读者阅读一封“祭文”造成了“噪音”的效果——此时我们将对象本文看作一篇“祭文”。
     但是,我们如果将《祭侄文稿》视为艺术作品,我们必须看到这些涂抹是一个失去亲人的艺术家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是作为“人”的艺术家彼时彼刻极端情绪的写照。这些涂抹,不应被视为艺术的“噪音”,而应被视为“具有美学根据的”不可或缺的艺术要素。其不可或缺不在于某一笔涂抹而是任一笔情绪。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_121826_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颜真卿痛失侄儿,悲愤交加所书。为中国历史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称天下第二行书。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zhyh
  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21 积分:335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08-31 23:21: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0 23:56:28 [只看该作者]

 露迹不是噪音。所以毕加索盛赞中国书法。

楼上“承认艺术有噪音”,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噪音。

或许短诗,单幅画,不是好例子,因为欣赏者容易将文本整体化。

但是说一部长篇小说(例如《红楼梦》)“不可易一字”,怎么会有几部不同的文稿?而且不相上下?

 回到顶部
客人(211.83.*.*)
  10楼


《红楼梦》是否“不可易一字”——取决于读者需求  发帖心情 Post By:2010-10-11 09:21:50 [只看该作者]

 1、《祭侄稿》中对错别字或者使用不当的词的涂抹不是“露迹”,至少不是作者为了在“艺术表达上的故意制造的噪音”,而仅仅是作者在写这篇祭文时,打一个草稿。草稿自然要修改的,因此这些涂抹(改错别字)于书法创作无疑是严重的穿帮,是真正的“噪音”而不是“艺术表达意图上的露迹”。

 

2、《红楼梦》“不可易一字”不是针对不具备或者不需要这种解读需求的读者而言的。没有针对性的读者参照,我们甚至无法判断事物是不是符号(我们不能分辨兔子们)。

       但对于那些版本学读者而言“不可易一字”是可能的。每个版本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符号都是“这个”或者“那个”版本的红楼梦是绝对不可移易的文本整体。版本学视野下的《红楼梦》可是艺术文本?

 

 

  另: 经各位老师的引导,我渐渐发现自己在对许多问题思考过程中,隐藏着一个“解释者参照”的东西。学力所限,我还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天使”还是“魔鬼”。放不下它,我无法轻易修正自己的看法。


 回到顶部
总数 18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