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传媒学研究动态》网刊创立于2011年6月,每月一期,以与国内外专家学者沟通符号学、传媒学方面的动态、最新进展为目标,每月月底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寄送给大家。 目前为止,拥有固定读者数千名,在海内外拥有广泛的影响。
(主持人:康亚飞)当生成式AI开始创作诗歌,元宇宙空间重塑文化展演形态,数字技术早已超越了工具属性,成为人类文明传播与意义生产的新型“语法”。在此语境下,“数字人文传播与符号学” 的交叉对话,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解码数字时代文化表意机制的关键路径。
(主持人:孙金燕)数字艺术(digital art)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时间,作为依托数字技术的艺术形式,它因技术介入程度的不同而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艺术是指在创作、存储或传播等某个环节运用了“一点”数字技术,狭义的数字艺术则为伴随数字技术诞生、“生来就是数字”(digital-born)的艺术实践。因此,当前的数字艺术面目繁复,既有数字技术修复过的胶片电影、传统艺术品的数字传播、数字电影、数字戏剧、网络短视频等形式,也有依据区块链技术生成并存储在星际文件系统(IPFS),通过智能合约上链生成的“非同质化代币”(N...
(主持人:王委艳)叙事学研究之初并非命定的以文学叙事为研究对象,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开篇就指出:“世界上叙事作品之多,不计其数;种类浩繁,题材各异。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巴特接着列举了很多叙事类型,而文学叙事只是其中之一。经典叙事学之所以以文学叙事为研究中心,其原因主要是最初的几个叙事学研究大家都以文学叙事为对象,总结一系列的核心概念都出自文学叙事现象。因此,文学叙事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叙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甚至以文学叙事为视角和标准,将很多非文学领域的叙事“看做”...
(主持人:冯月季)中国近代史的开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来自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变革。然而,世界文明与文化的传播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若从历史长时段的范畴来看,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从来都没有中断过。甚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影响力深远且持久。因此某种程度上而言,历史上“西风东渐”的另一面,也存在着中国文化的“东风西渐”。而“文化”的传播,不仅是物质的传递和观念的表达,更需要具体的符号形式作为载体。
本文对 2023 年中国符号学发展状况与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年度,符号学经典理论不仅得到了回顾和重述,更结合不同学科和中国实际实现了创新发展。同时,符号学应用研究依然热度不减,关注到中华文化、文学艺术、视听媒介等多个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技术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研究新热点,符号学对此进行了讨论和反思,展现出本学科与时俱进的意识和能力。此外,符号学在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充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呈现出立足实际、多元开放的发展态势。
(主持人:谭光辉)情感现象学是以现象学研究思路对人类的情感现象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在人类漫长的学术史上,情感因其极为抽象而长期被视为心灵的一种目标而不是一种现象,因而被视为不可分析的对象。比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其批判目标,并非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本身展开分析性讨论,而是把“判断力”视为“知性”和“理性”的中介环节,讨论作为中介环节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在他看来,“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就是有关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原则。“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他关心的是,符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