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传媒学研究动态》网刊创立于2011年6月,每月一期,以与国内外专家学者沟通符号学、传媒学方面的动态、最新进展为目标,每月月底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寄送给大家。 目前为止,拥有固定读者数千名,在海内外拥有广泛的影响。
(主持人:唐小林)从符号构成的状况而言,信息社会是因其多出一种“人类符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字化“虚拟世界”,才与以往的社会形态区别开来。信息社会符号学乃是研究信息社会的符号行为及符号文本的学问。
(主持人:何一杰)噪音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在各种各样的噪音观念中,如果要寻找一种本质上的相似之处,那么可能仅有对噪音的命名是相同的。米歇尔·希翁说:“噪音这个词汇更是实际指代着人们所有的想法,引申出一系列的意思,图像化的、诗化的或象征化的等,无穷无尽。” 噪音的讨论遍布各个学科,从建筑工地到音乐舞台,从量子计算的讲座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著作,我们都能看到赫然写着的“噪音”二字。
(主持人:张碧)马克思主义对符号学的探讨,及这两种思想方法体系的潜在对话,可谓由来已久。马克思本人关于符号现象最为直接和鲜明的论述,体现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提出在商品的等价交换过程中,货币得以弥合不同商品的物质性差异,彰显出符号价值。其中,货币遮蔽劳动价值及劳动者的类本质等异化效应,尤其体现出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来自符号学维度的思考,这一思路也直接影响到此后的波德里亚(J.Baudrillard)、洛塞-郎蒂(F. Rossi-Landi)等人。此外,马克思关于人类语言社会属性的论述,开...
(主持人:赵禹平)“真人真事改编”是指宣称“based on true story”/ “based on actual events”/“inspired by true story”、“根据/基于”真人真事或“取材于”真人真事的各种叙事作品;尤其是银幕上显示“改编自真人真事”此类标签或创作主体宣称其内容真实的电影。它包括根据新闻人物事件改编、根据历史人物事件改编的电影等,即作品有其特定的原型人物事件予以对应,也即真人真事改编作品的创作主体明显地透露出叙述内容具有真实性。它可以是对个人生活的再叙述,“受众正在观看一个真实发生的事情的私密叙述,通过电影技术重新讲...
(主持人:熊辉)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论,20世纪初皮尔斯提出的“符号三分法”,开启了符号学与翻译联袂“演出”的翻译符号学历史;1959年雅各布森提出的“翻译三分法”,进一步明确了符号学与翻译的血肉关系。转到翻译研究的立场上,如果说以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为代表的翻译文化学派,促进了翻译研究从语言向文化研究的转向,那雅各布森的“翻译三分法”则导致了翻译研究从言语符号向非言语符号研究的转向。不得不承认,翻译文化学派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范式,将研究视野从文本内部扩展到文本外部,但研究对象依然是语言文本;而以雅各布森...
(主持人:李静)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 1932-2016)是意大利著名符号学家,是国际符号学界的权威,也是世界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被誉为当代达芬奇,21世纪的但丁。艾柯在许多学术领域都极有造诣,作为国际著名符号学家,其符号学理论和由此带来的世界观、哲学观是他其他各种理论的基础,文学理论以及创作更是与符号学理论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