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黄帝内经》符号学研究专辑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764    2018-05-06 20:00:59

黄帝内经》符号学研究专辑

主持人:陈东

 

符号学是古代西方医学的一个分支。古希腊时期,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撰写了一部名为《预后诊断论》,主要描述疾病诊断的技巧。医生通过观察面部神态可以判断病源位置和病情轻重程度,希波克拉底将患者的面容状态理解为符号现象。因此,他不仅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也被称为“符号学之父”。公元二世纪,医生盖伦将诊断定义为符号表意过程(process of semiosis)。Semiotics 一词最初指研究可观察的生理征候,这种征候表示某种疾病的特殊症状,医生借助这些症状进行诊治。罗马帝国初期,拉丁词汇“Semiotica”用来指研究病症的医学科学,现在仍是意大利的医学术语。直到18世纪semiotica, semiotique, semiotik被医学术语描述症状学。美国著名符号学家西比奥克(Thomas A Sebeok)指出,“符号学起源于疾病或身体状况诱发的生理学症状的科学研究”。广义上,符号学就是症状学。

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同样可以找到类似的符号学思想,它是中国成书最早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由后人假托黄帝之名,记录了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医学对话,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而成的集体著作,大概成书与西汉中晚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这部书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相应“整体论思想阐述人体内外环境的一致性,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以及各种诊治方法。《黄帝内经》的符号学研究实际上是符号学研究回归医学本源,也是中国符号学对国际医学符号学构想带来的新思考。

黄帝内经》的符号学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多从符号学分析医学理论,为理解中医理论提供新的借鉴。陈东从符号学的双重分节理论研究《黄帝内经》人体意义域的形成机制,指出中西医符号分节的不同带来了医学意义的差异。符号学视域下的《黄帝内经》君臣佐使理论研究开创了新的中医理论研究路径,马思思等指出君臣佐使的隐喻实质是人类概念类属思维基于空间隐喻从社会制度领域向方剂领域的映射,而陈东则通过方剂的符号双轴分析认为“师徒制”的教育方式是解决中医宽幅问题的重要途径。张再林从身体哲学的视角比较了中西人类符号学思想,指出了中医身体符号的亲身性、互文性和家族性特征及其意义,强调从意识符号系统向身体符号系统的转变。

莱考夫与约翰逊:“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系统,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生存和基本的方式。”《黄帝内经》的隐喻研究成为中医理论研究的热点。贾春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的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类型,隐喻逻辑以及隐喻阐释,指出中医学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温世伟从钱钟书的“二柄多边”隐喻理论解释《黄帝内经》中的同柄多边、同边异柄表达,为中医学理论中存在的二分双向范畴及其之间多层次的关系实在和对其多种意义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全面的、整体和动态的认知分析工具。以象隐喻为支点,从皮尔斯符号三分论研究了五行学说“木”的属性即肝藏象范畴家族像似性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中医理论形成机制。李孝英等从情感隐喻的角度探讨了《黄帝内经》中情感隐喻的类型、功能和认知机制,总结了中医理论语言特征与规律。欧阳利锋等运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了《黄帝内经》的三类隐喻:自然性隐喻、社会性隐喻和哲学性隐喻,为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隐喻认知提供了新的参考。

总之,《黄帝内经》中有着丰富的符号学内容,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陈东  《中医符号的双重分节及意义——以〈黄帝内经〉为例》

陈东  《中国身体哲学中“气的哲学阐释:〈黄帝内经〉试解》

陈东  《论中医方剂的双轴关系》

贾春华 《中医学: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贾春华 《一个以水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

张再林  《中医“身体符号”系统的特征及其意义》

温世伟等  《中医象隐喻的“二柄多边”表达》

温世伟等  《象隐喻视域下的中医肝藏象的认知符号学解释》

李孝英等  《〈黄帝内经〉中情感隐喻类型及其认知机制研究》

欧阳利锋等 《概念整合理论对〈黄帝内经〉中隐喻的认知解释》

马思思等  《基于“一个方剂是一个邦国”的方剂君臣佐使隐喻分析》

石勇、刘宇红 《基于五行理论的多元化隐喻系统研究以〈黄帝内经〉为例》

刘宇红、石勇 《隐喻网络编织中医理论体系--基于〈黄帝内经〉多元隐喻系统的综合考察》

胡化凯 《五行说中国古代的符号体系》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