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2012年9月22日文艺学读书会会议记录综述

作者:张成华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057    2012-10-11 08:51:41

 

时间:09:00——12:00
地点:文科楼358会议室
讨论书目: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第九讲
 
 
本次读书会主要围绕苏珊·朗格的《艺术问题·第九讲》一书展开讨论。《艺术问题》是苏珊·朗格一系列讲演稿的结集。读书会先由冯宪光老师和谭成同学做出引述,随后各位老师和同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朗格艺术符号学的引论
读书会由冯宪光老师的引论开始。冯老师以《艺术符号与艺术中的符号》为题从两个方面对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做了精彩绝伦的引论。冯老师讲述的第一个方面是艺术符号学存在的可能性。冯老师认为,苏珊·朗格用卡西尔的符号学理论改造传统的艺术理论,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符号学。朗格把艺术品的整体视为具有表象形式的独立符号,即表现情感意味的符号。其理论具有开拓性,同时又留下了一种开放的空间。冯老师讲述的第二个重点问题是艺术中的符号何谓、何为的问题。冯老师认为,所谓艺术中符号便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符号,它在艺术品中存在,他们构成一种人类情感生成模式,使其构成一种完整的艺术符号,从而复制一种在生活中、在日常意识中无法把捉的情感体验的生成机制,一旦观众、读者在欣赏过程生处其中,触发个体的情感生成机制,即可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纵而不察的情感。
而谭成同学做的题为《艺术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引论则从朗格区分的“艺术原则”和“艺术创造法则”出发对朗格构想的艺术革命提出了质疑。谭成认为,朗格的“艺术法则的革新”似乎不能有力的解释艺术革命。她对艺术符号或一般符号(推论性)符号的区分,可以有效的运用于既有的艺术品,但在把握一种“崭新”的艺术上,却是有局限的。艺术的革命伴随着艺术创作法则的改变,但创作法则的改变不一定会带来艺术革命。同时,艺术法则的革新很有可能会带来艺术观念及原则的变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二、关于艺术符号学的自由讨论
冯宪光老师和谭成同学的引述之后,各位老师和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
唐小林老师先从回应谭成同学的问题开始。唐老师认为,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不被物品自身所决定,而是受到语境化的制约,是物品所处的语境决定了什么是艺术。唐老师随后提出了另一个在本次读书会上备受关注的问题——“朗格难题”。唐老师认为,一方面朗格认为艺术符号的意味就在符号当中,不指称外在之物;另一方面又坚持艺术符号与人的生命形式相对应。而人的内在生命力相对于艺术符号而言,也是一个外在之物。这是朗格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傅其林老师认为苏珊·朗格的理论与卡西尔的符号学理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朗格一方面继承了卡西尔符号学理论自身的问题框架和提问方式,甚至延续了概念范畴和基本的思想结论,另一方面也延续着不可根除的艺术符号学理论的严重的悖论。朗格对sign和symbol的区分,对情感的符号形式化机制的论述,艺术符号与媒介的分析几乎是模仿卡西尔的思路。不过,朗格的艺术符号学的价值在于更具体地涉及到艺术问题,把符号学思想融入到舞蹈、绘画、诗歌等具体的艺术形式之中。傅老师尤其肯定了朗格的符号学理论中诗的特殊性在于语言造型用法——诗的语言不是为了推论,不是为了陈述,而是为了造像,形成幻象对我们今天解读读图时代的文学图像性的理解是极有启发性的。
马睿老师认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苏珊·朗格的理论,比如,从符号学的角度,她涉及到符号分类和广义符号的问题;从哲学角度,她指出语言对人类的表达而言是不足够的,而这正是艺术之所以存在,或之所以发生的原因;从艺术理论的角度,朗格讨论的对象基本还是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也基本上是在现代美学的理论框架内来讨论艺术问题,因而对现代以后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现象,朗格的理论就难以解释。同时,马老师颇具启发性的指出了朗格提出但没深入论述的问题,比如艺术符号与艺术媒介的关系问题。如果说艺术是人类对情感符号的创造,按照朗格的观点,艺术就是要把我们的经验形式化和客体化。而艺术要将经验形式化和客体化就必然涉及到不同艺术载体的物质属性、媒介属性,这些属性对于符号样态的形成不会没有影响。
操慧老师完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理解艺术理论则使各位老师和同学颇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操慧老师指出,有时候,一则新闻出来之后,我们往往会站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立场上对这则新闻进行脱离语境的解读。这里涉及到的就是这则新闻对于个人的联想和想象的激发问题。
自由讨论的一个高潮来自赵毅衡老师对一些具体观点的点评。赵老师的点评风趣、幽默而又富有启发性。赵老师用某人打某人耳光的例子反驳从情感的角度界定艺术的观点、用“电脑装置艺术”的例子质疑了从语境化的角度界定艺术的看法、用“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的例子批驳了指称论、引用普洛普关于民间故事的研究反驳了朗格形式特殊性的看法。
随后,饶广祥老师重新回应唐晓林老师提出的“朗格难题”。饶老师认为,朗格难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朗格在定义艺术的时候,没有清晰的站在符号的内部的清晰的结构上来讨论——如果我们从解释项来界定一个艺术的话。有意味的形式有很多,它们是不是都是艺术?高树搏老师则迂回的引用了莫莱蒂关于学院的趣味和市场的趣味的划分,指出,民众对艺术可能有自己的不同于我们的界定。我们按照传统的演绎方式可能就无法了解学院之外的艺术究竟是如何界定的。
随后的读书会中围绕着三个问题,各位老师和同学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首先,冯宪光老师和饶广光祥老师就当代艺术理论的转型问题展开讨论。冯宪光老师认为,一般来说,只能能进行无功利的审美鉴赏的东西才能被称为艺术品。但是,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比较复杂,最大的冲击还是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品审美化这样一个事实。
随后,张颖同学以克里斯蒂娃的诗歌语言革命为切入点指出,克里斯蒂娃对于符号派和象征派的界定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回应艺术符号和现实中的符号之间的关系的。这个问题引起了赵毅衡老师和傅其林老师的积极回应。最后,傅其林老师指出了一个社会现实,即,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圈子认定它是艺术作品它就是艺术作品,但是,现代艺术市场的作用恰恰是促进艺术品的认定,那么,非常低劣的作品借助一个炒作的行为、借助一个欺骗观众的过程,进入到艺术的殿堂中。于是,我们就不得不质疑这个圈子的问题,他们认定为是艺术作品的就真的是艺术作品吗?傅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发人深省,引起了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极大兴趣,并得到各位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回应,爆发起读书会的又一次高潮。
最后,冯宪光老师对朗格的艺术符号学做出总结,冯老师认为,朗格的艺术符号学既是符号学的一个子学科,其本身又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而我们要想在艺术符号学这条路上做出成就,也需要走交叉学科这条路。读书会在冯宪光老师的总结和勉励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各位老师和同学在读书会之后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并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到来。
                                                                                                                                               整理人:张成华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