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符号学理论、生态符号学及民族符号学。在A&Hci、CCSI及其他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译有《生命符号学:塔尔图的进路》(第一译者),及《打开边界的符号学》(第二译者)等。...
“美感”的出现源于心物共感,而共感产生的基础是作为广义媒介的身体。媒介是勾连、整合、中介和形构世界的存在,其具身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感的发生方式。在共感美学的整体框架中,按照身媒、身媒与语言媒介的转译、身媒和其他媒介的融合三个向度,共感可以分为心物共感、物类同感和联觉通感,其主要的发生机制为心物遇合、物类聚义和跨渠道...
中华文明的符号学研究 主持人 彭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历经数千年洗礼,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沉积中获得历史连续性,它与中华民族相互依存,中华文...
...
《易经》的本源在于易象,易象实际上是先民视觉思维的体现。从...
人类艺术最显眼的是建筑,它让公共空间注满意义,成为一个时代...
符号现象学的形成源自皮尔斯的符号思想理论体系。皮尔斯对现象...
20世纪西方艺术符号学研究,主要涵盖了符号学艺术史、艺术符号...
总体性的“艺术”仅仅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统称,一个代表所有具...
以符号学的观点观照,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在运用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