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1958年4月生,北京大学学士、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人文学部副主任和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欧美期刊Language and Literature编委、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编委、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
修辞性叙事学是最为重要的后经典叙事学流派之一。美国《文体》期刊2018年春夏季合刊专门就这一流派展开了辩论,由该流派的权威詹姆斯·费伦撰写目标论文,多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流派的学者对其进行回应,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挑战费伦的观点,费伦则在该合刊的最后加以回应,捍卫修辞立场、说明相关问题。这场辩论涉及修辞性叙事学的基本模式...
修辞性叙事学从芝加哥学派第一代发展而来。这一代学者着力建构文本诗学,与其竞争对手新批评派共同挑战以往重历史而轻文本的传统。布思的《小说修辞学》是芝加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作,它从注重文本本身转向注重作者与读者的修辞交流。第三代学者将修辞研究与叙事学的方法相结合,由此形成修辞性叙事学。费伦是这一代的领军者,拉比诺维茨也做出了...
中外学界对曼斯菲尔德的《莳萝泡菜》有一种共识:这是反讽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男主人公的作品,作者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受到男主人公话语压制的女主人公充满同情。这确实是情节发展的走向。然而,在情节背后,存在并列前行的另一条隐蔽的表意轨道,通过女主人公自己的视角,暗暗表达出她自身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男主人公的话语对其起到反...
"隐性进程"是从头到尾与情节发展并列运行的叙事暗流,两者以各种方式互为补充或者互为颠覆。隐性进程对表达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邀请读者做出与对情节发展大相径庭甚或截然不同的反应。隐性进程有别于以往批评界所关注的情节的各种深层意义,其反讽也有别于其他种类的反讽。在存在隐性进程的作品中,若仅仅看到情节发...
从古到今,中外批评界仅仅关注叙事作品的情节发展,而在不少作品中,实际上存在双重叙事进程:在情节发展背后,还存在贯穿文本始终的"隐性进程"。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的两种叙事运动互为对照、互为排斥、互为补充,在矛盾张力、交互作用中表达出经典作品丰富深刻的主题意义,塑造出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生产出卓越的艺术价值。在挖掘出单个作...
翻译符号学是以符号学理论为指导、以符号转换为研究对象的符号...
近以ChatGPT-4o为代表的聊天智能的快速迭代,智能人机交互...
人工智能的文本生成方式,引发了巨大争论。或许可以从符号学一...
皮尔斯的传播哲学被认为构成了其符号学说的支撑基础,甚至是其...
物符号,即被认为携带意义、并以物为符号载体的感知物。此感知...
《易经》的本源在于易象,易象实际上是先民视觉思维的体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