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苏敏《文本文学审美风格》

苏敏的《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把符号—结构理论和文学审美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逻辑的并案研究,有效地规避了单向言说的结构风险,不仅从具体而微的最小文本手法开始,逐层有序地探讨文学的审美风格问题,也通过对文学审美的理论梳理,关注审美理想对于文本符号结构的价值,这无疑是一种诗意的求索方式.

评苏敏《文本文学审美风格》

作者:李金来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284    2014-04-27 10:33:11

 

诗意的符号:评苏敏《文本文学审美风格》
 
 
《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是苏敏三十余年潜心问学的集成之作。置身于信息过剩、理论翻飞的后现代社会和学术语境之中,却能够三十年如一日,坚强执着于一个学术方向,孜孜以求于一个学术命题,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推陈出新,有所发见,殊为不易,难能可贵。本书在索绪尔语言符号学、罗兰·巴尔特第二性附加意义系统基础上,借助皮亚杰结构层级和贝塔朗菲开放系统推演文学符号结构层级,从文学符号的起点单位开始,一脉相承地探讨文学符号的构成过程,从符号—结构角度阐释自然语言与文学、文学手法与文学风格、文学客体与文学主体、文学活动与人类其他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洋洋洒洒,委婉有致。吾读此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强烈感受和匪浅获益,不揣冒昧,诚与诸君分享。
一、   符号世界,诗意求索
二十一世纪十余年以来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学术发展历程,已然表明这将是一个符号世纪,我们身处的后现代社会正是一个符号世界。在这个符号世界里,人们的衣食住行、学思论作,无不被符号所充斥、浸染、引领和控制,对形态各异,不一而足的符号进行符号学的研究与探讨,从宏观视野和理论高度加以认知和把握,已经成为关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学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和立足点。值得称道的是,以赵毅衡教授为代表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符号学研究中心,已经在这个领域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理论贡献和研究实绩。“一花不是春,独木难成林”,我们也欣喜的看到,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学生也对符号学表现出极大的研究兴趣,并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现实关注,以饱满的热情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然而,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的符号学研究存在着一些理念性的偏差和技术性的硬伤,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用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客观的世界和对象时,欠缺互文性的观照。比如在文学符号学的研究过程中,因为较少用文学自身的理论和文本介入,因此更多只是简单、便捷地用符号学理论对文学现象进行审视研究,而这显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符号学研究。
苏敏的《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把符号—结构理论和文学审美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逻辑的并案研究,有效地规避了单向言说的结构风险,不仅从具体而微的最小文本手法开始,逐层有序地探讨文学的审美风格问题,也通过对文学审美的理论梳理,关注审美理想对于文本符号结构的价值,这无疑是一种诗意的求索方式。如此一来,枯燥的符号—结构论说也变得丰盈和诗意起来。本书以文本文学为载体,以审美风格为对象,研究文本文学的审美风格何以生成及审美风格对文本文学有何制约。苏敏认为,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是文学符号第五个结构层级或者说第六性附加意义系统,亦是文本文学符号个体连续构造过程之最高结构层级,文本纯文学风格是其能指,与此相应新的所指是文本审美理想,文本纯文学风格与文本审美理想相互作用转换构造过程整体、文本主题与文本艺术意志两大纵聚合类型,即文本文学审美风格之意义与价值。文本审美理想是文本文学审美风格结构要素,赋予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意向客体之基本性质与功能。文本艺术意志是文本审美理想结构要素,使文本主题保持文学虚构-造型以及文学想象空间性质与功能参与同一历史时空精神文化建构。[①]需要指出的是,苏敏在书中所用到的“审美理想”来自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的术语,是关于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的基本界定:某种观念与表象的统一。但苏敏出于服务本书研究主题的需要,特意对之做出了界定:首先,文本限定之“审美理想”,是文学符号第五个结构层级之所指,不是外在于文本文学手法-文本文学想象具象-文本文学想象空间的审美理想。其次,文本限定之“审美理想”,其与表象统一之某种观念,不仅仅限于文化精神,还包括艺术意志,它是文本主题-伦理价值判断与文本艺术意志-审美价值判断相互作用整体。最后,文本限定之“审美理想” 存在于具体历史时空文本文学手法-文本文学想象具象-文本文学想象空间,以及诗学文献中,它不是泛泛而论的概念,不是永恒不变之绝对存在,也不是人类共享之普遍存在。[②]这样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思路,也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本书语言内容和思维逻辑的诗意性,增强了理论著作的可读性。实际上,在这个符号泛滥,意义凌乱的喧嚣躁动的社会生活里,如果心中蕴含着诗意并能诗意地求索学术的理想,那么这样的学术人生一定是充实丰盈、快乐幸福的。阅读此书的自序和后记,那些关于师尊的记忆、学统的承继和问学的艰辛的深情而质朴的文字,都能让我强烈地感受到这种诗意的求索带给作者的寂静诗意和真心欢喜。
二、   直面失语,发掘传统
 自曹顺庆教授一九九五年提出中国文论“失语症”以来,近二十年已经过去了,但中国文论依然“失语”着,究其原委,对于中国文论经典的深入研究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于是,所谓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就轻易地被“以西释中”所替换,这是比较低级的中国文论的现代化途径。如何应对“失语症”,成为学者们无法回避的心结,与其在痛苦中彷徨,不如在理想中超越,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学术研究实践,才能徐徐改变“失语症”的尴尬。苏敏的《文本文学审美风格》就是这样一本直面失语,发掘传统的理论著作。在研究对象的确定方面,作者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所说的“体性”之“体”指包含作家“心性”和作品“体”之“异面”两个层面的整体;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作者注意到中国传统朴学的价值;在中国“体”论研究的历史梳理过程中,准确地从“气”、“体”和“风格”三个层级对中国哲学经典如《周易》和《道德经》、中国文论经典如《典论·论文》和《文心雕龙》、非传统文论经典如《左传》和《黄帝内经》进行文本细读和意义阐释。作者关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探讨扎实详尽,不乏精彩的论说,比如:通过对《左传》的考察,作者确定使用“气”的文献共计五篇、十九次,并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分别指出与天有关的“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与人有关的“气”又分为与人的自然生命有关的“血气”和与人的精神有关的“勇气”和“声气” ;(110)通过对学界关于《黄帝内经》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认定的考察和重估,作者认为在《黄帝内经》中,“气”不仅是一个医学术语,也是一个生命哲学术语,是对《易传》和《管子》的继承,体现了阴阳五行(董仲舒《春秋繁露》)宇宙观支配下的中国文化精神对人的个体生命现象的理解,是解读曹丕“文气”说和刘勰“体性”论时不可忽略的文化历史语境;(115)通过对《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和“体性”与“体势”的考察,作者认为《文心雕龙》不是一部文学批评专著,而是风格轮专著。(140)这些源自于经典细读的真知灼见,是阅读本书过程中的愉快收获。
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在关于文学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离开和放弃对于文学作品文本的关注、品读、想象、体悟和意义发掘,而一味凌空蹈虚的建构理论大厦,是中国文论的“失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文艺美学的一个传统就是回到作品本身来感受诗意情感和体悟人生真谛。苏敏的《文本文学审美风格》在这个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比如,在论述最小文学手法是文学符号的起点,最小文学手法的所指是不可再分的文学想象具象时,以《诗经·周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例,认为如果没有关于“在河之洲的雎鸠”之景物的描写所创造的文学想象具体形象,象声词“关关”虽然具有双声叠韵的音响效果,虚字“之”虽然可以传达委婉悠长的意味,但是他们却只能在古代汉语中作为虚字和双声叠韵的例证而已。(204)除了本书中这些作品的分析,作者还曾在论述最小文学手法是文学风格的较低结构层级时,以王维《辋川绝句·辛夷坞》为例,从文学手法考察开始关于文学风格的体悟。作者认为,从文学手法看,五言绝句《辛夷坞》文学符号载体为二十个汉字,最小文学手法为四个景物描写手法,整一文学手法为两个整一文学意象“山中发红萼”和“纷纷开且落”,这两个整一文学意象又各自包含两个景物描写手法,同时,它们又构成《辛夷坞》文本文学想象具象,即山涧貌似芙蓉花的辛夷花在枝头吐露红色花蕾,在没有任何人的关注下纷纷盛开又纷纷下落。在作者看来,对于有文学修养的读者来说,《辛夷坞》会唤起他关于文本文学手法的潜在回忆,在文本情节/文本意象纵聚合关系中确定其文本文学手法相对“价值”——非文本情节,并在题材、体裁-体制、结构布局、形象塑造、语言风格等纵聚合关系中进一步确定文本文学手法相对“价值”——山水花鸟题材;五言绝句体裁-体制;情景交融结构布局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境象;白描手法与颜色字构成的清丽语言风格等。[③]进而,在对中国言志诗风格雅丽-奇丽纵聚合关系的考察中,作者认为《辛夷坞》与以屈原《离骚》为源头之“奇丽”风格文本想象空间更为相近,并且《辛夷坞》还可能唤起读者关于《诗经·周南·桃夭》的记忆,于是《辛夷坞》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境象,与比兴托物言志之《桃夭》之间的互涉关系,体现了中国言志诗风格纵聚合关系赋予《辛夷坞》文本文学审美风格另一相对价值——非“比兴”之象。应该说,这种基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文本细读而进行意义发掘和价值阐释的的文学理论研究,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三、   现代视野,中西化合
 “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方全方位多层面的交流和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语境下,学术研究一定要具有现代的视野和情怀,不能再拘泥和受困于中西隔膜对抗、古今阻滞难通的旧思维和老办法。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改变文论“失语症”状况,也应该是在这样的现代视野下进行,以免又滑入“民粹主义”的泥沼。
曹顺庆教授提出的“中西化合”、“异质对话”理论,于此具有针对性的价值。近年来苏敏也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真诚的尝试和努力,并有所突破。比如,关于中西诗学的核心概念,《尚书·尧典》第一次提出“诗言志”的命题,秦汉之际《诗·大序》发挥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清人王士祯指出:“诗以言志。古之作者,莫不各肖其为人”;在欧洲,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诗学》系统地讨论了模仿理论,提出诗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苏敏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认为中西诗学核心概念的不同体现为“言志”与“模仿”,即中国言志诗主要表达诗人内在心志情意;西方模仿文学主要模仿主人公的行动以及性格。[]而且中国言志诗与西方模仿文学四种文学风格类型,不仅有各自四种诗学话语,而且,有四种文本文学手法-文本文学想象具象-文本文学想象空间,以及相应之四种文本艺术意志-文本审美价值判断[],详见下表。
 
西方模仿文学审美风格四大类型

诗学话语
文本手法-文本图画-文本想象空间
文本艺术意志-文本审美价值判断
不自由摹仿
摹仿或美或丑单一有限人生艺术图画
追求单一情感体验的悲剧效果、喜剧效果
自由摹仿
摹仿美丑并存复杂人生艺术图画
追求悲喜矛盾情感体验的真实人生效果
具象表现
以完整客观具象表现内在自然的艺术图画
追求新奇效果
非具象表现
以非完整客观具象表现内在自然的艺术图画
追求不和谐效果

 
中国言志诗审美风格四大类型

诗学话语
文本手法-文本图画-文本想象空间
文本艺术意志-文本审美价值判断
雅丽
非怪力乱神的经验世界
情信辞巧
奇丽
充满诡异之辞,譎怪之谈的非经验世界
酌奇不失其真;玩华不坠其实
比兴
心与物并置的艺术图画
托物言志
境象
心与物交融的艺术图画
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在《文本文学审美风格》中,苏敏延续和扩展了自己之前的理论研究,并使之更加系统化,更具说服力。比如,在中西文艺学风格理论研究的历史梳理和现状考察方面,作者分别研究了西方风格理论历史、中国“体”论历史和二十世纪的中西风格理论现状,并提出自我的创新发见;在最小文学手法第二次结构转换的意义之虚构性的探讨中,作者认为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虚构,而陆机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刘勰的“神思”都与西方的虚构较为相近;在论述最小文学手法三大类型(叙事母题、描写母题和抒情议论母题)在不同的文体和体裁中都存在时,作者就以拜伦的《唐璜》和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与杜甫的《月夜》一起进行了分析考察。(232)由此可见,不论是在理论辨析,还是文本研究方面,苏敏都能以现代的学术视野,进行科学的、系统的“中西化合”研究。
感发而拙评,悠然有余思。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苏敏的《文本文学审美风格》不仅饱含坚韧执着的学术品格和继承创新的自我突破,而且在宏观构架,逻辑展开,论证脉络,行文秩序等方面也能做到纲清目秀,条理清晰,气势通达,文风晓畅,作为一本中西汇通合璧,多层复杂组合的理论著作,着实十分难得。
作者简介:
李金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和生态批评。
 


[]关于文本文学审美风格的结构要素,详见苏敏《符号-结构与文学性——从文学风格两大层级阐释文学性》《文艺理论前沿》第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苏敏《文本文学审美风格》4.4.5.B文本文学审美风格的结构要素。
[]关于文本审美理想,详见苏敏《符号-结构与文学性——从文学风格两大层级阐释文学性》《文艺理论前沿》第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苏敏《文本文学审美风格》4.4.3.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所指。
[][]关于中西诗学核心概念,见苏敏论文:《“言志学”刍议——从中西文学阐释“言志”与“志”》,曹顺庆、 徐行言主编,《跨文明对话——视界融合与文化互动》,巴蜀书社出版, 2008年12月。《从中西文学视域论中国诗学体系的诠释原则——“言志”》,《东方丛刊》,2009年第2期;苏敏《符号-结构与文学性——从文学风格两大层级阐释文学性》《文艺理论前沿》第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关于中国言志诗与西方文学四种风格类型,详见苏敏《符号学与文学性:从文学风格两大层级阐释文学性》,王宁主编《文艺理论前沿》第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