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比较文学》2024年第2期出版

作者:《中国比较文学》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浏览量:2787    2024-04-23 10:42:48

 

《中国比较文学》2024年第2期出版

 

主持人语

 

经常有人认为符号学只是一种方法论,不涉及文化研究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读了本专栏各文,或许可能看到,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而人类的文化是“与社会相关表意活动的总集合”,因此,符号形式是人类文化的根本立足点。一切意义都要靠符号形式携带,交流也靠符号来解释。为了肯定自身的存在,人就必须寻找存在的再现方式,符号形式是人构筑意义世界的基本元素。

正因为符号学是意义形式之学,而人类凭借意义形式才能安身立命,所以我们才可能从符号学推论出人化的世界(所谓人类文明),以及人类内心活动(所谓思想)的基本形式方式。可以说,没有意义的形式,人的思想不可能产生。没有形式显示,人类无法用符号再现意义:符号的形式是意义产生、传播、接收的最基本的载体。

本专栏讨论的题目,是一些我们平时没有从符号形式方向思考,因而不容易深入的问题。如果思想即人本质的符号化,那么人的本质也是符号性的。不是表意者运用符号,而是符号掌握着运用符号的人。符号学的一些基本形式规律,就是人的意义生活的规律。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不是我们表达思想需要符号,而是我们的思想本来就是符号。

本专栏所收陈文斌的论文,用符号学观点比较中西思想中“形式”之含义。中西形式论都有的三元划分逻辑,都蕴含着超越形式的反形式特征,但是辨析之下,异与同是双轭,文化的差异与雷同一道在起作用;彭佳的论文仔细分析符号意义的“共感”现象,认为共感整合并且构筑世界的存在形式,在“具身性”上体现得特别充分;于广华的论文比较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气韵生动”,它沿着符形、符义、符用三个维度发展,起着减缓文化意义“熵增”的作用,整个文化因此而保持活力;方小莉的论文认为,奇幻文学将社会认可的价值观,通过“完型结构”,让读者与主人公共同成长,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兰兴的论文比较特殊,讨论中英古代炼丹炼金诗中的符号象征,指出这些象征是各自文化精神的呈现形式,中西象征符号的表意方式差异,表明了他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方式。

       至于拙作,试图解答中西意义理论中延续至今的“理据性”问题,即符号与对象之间的联系本质何在。在一系列现象背后,符号形式的社会性使用,才真正给予符号形式连接意义的能力。通过普遍符用理据性,符号形式能帮助解答一些至关重要的文化问题。 

 

 

 

目录

学术前沿:符号学文化形式理论研究

主持人的话

 / 赵毅衡

 

普遍符用理据性与“符用论”

 / 赵毅衡

 

“形式”的形式之谜——以中西形式论的比较为中心

/ 陈文斌

 

共感美学的建构:以媒介为向度

 / 彭佳

 

气韵生动与艺术符号的意义动势

 / 于广华

 

叙述与社会化:奇幻文学的“英雄之旅”书写

 / 方小莉

 

中英炼金诗符号象征以及阐释研究——以《悟真篇》与《十二道门》为例

 / 兰兴

 

中外文学关系

“寂漠”译文中的鲁迅印记——鲁迅对爱伦坡的接受再考察

 / 乔丽华

 

鲁迅的易卜生接受史新论——由日文批评译介“重启”的易卜生纪念

 / 郑依梅

 

翻译研究

祥子的美国之旅——战后大众文化与《骆驼祥子》的跨媒介编译

 / 黄若泽

 

中国革命文学的“台湾路径”——大革命前后台湾留学生的翻译文学考释

 / 徐臻

 

比较诗学

“诗可以怨”的心理基础与形式因素

 / 潘建伟

 

情景何以能“猝然相遇,默然相契”?——论朱光潜对“直觉”“移情”的挪用和改造

 / 蒋浩伟

 

清末民初维新派南渡人士的“南洋”想象及思想转轨——以黄遵宪、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诗文创作为考察中心

 / 黄桂波

 

项美丽短篇中国故事中的侨民身份与世界主义

 / 乔清泉

 

现代国文(语)教科书中的“世界知识”生产与“世界文学”想象

 / 王吉

 

“把中国立于世界中”的诗学应然性与可能性——读闫月珍、蒋述卓等著《百年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文艺理论建构》

 / 刘锋杰

 

慢船去中国——评季进《文学的摆渡》

 / 余夏云

 

和而不同 文明互鉴——评《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

 / 陈秀娟

 

“概念·问题·谱系:世界文学高层论坛”综述

 / 姜欣宇

 

《中国比较文学》非符号学论坛主编,此期为符号学专辑。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