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鲁睿评胡易容《图像符号学》

图像作为最古老的文化载体之一,必然被视为符号,符号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学原理与推演》p1),无限衍意必然会使解释趋于多样化,但对于“意图定点”把握却走向不可预测的转向,由符号到解释项之间相互联系的潜在成分系统,已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先前被人们默认的系统预设正在多元化、复杂化,对于“无解、无意义的追求是否还有意义”让更多的人陷入了图像迷茫,对于正在复杂化和多元化的图像世界,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脉络(图式)可以被探索呢?

鲁睿评胡易容《图像符号学》

作者:鲁睿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519    2016-10-17 10:34:37

 

见微知著,图像世界的再认识:评《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

 

图像作为最古老的文化载体之一,必然被视为符号,符号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学原理与推演》p1),无限衍意必然会使解释趋于多样化,但对于“意图定点”把握却走向不可预测的转向,由符号到解释项之间相互联系的潜在成分系统,已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先前被人们默认的系统预设正在多元化、复杂化,对于“无解、无意义的追求是否还有意义”让更多的人陷入了图像迷茫,对于正在复杂化和多元化的图像世界,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脉络(图式)可以被探索呢?

 

作为受众,单从书名中“图像”二字,首先就能反应到时下传播领域的一些热点现象,例如APP直播、VR体验、设计与艺术的大众化等,这种落实在普罗大众身上的“切身感”和“相关性”表明,以“视觉”为基础的文化发展研究是时代性的紧迫要求。图像能作为视觉文化的核心切入点的理据性在哪里?我们又应当如何从这种传媒时代所累积出的“图像帝国”去理解和把握现代世界?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作者在此书中的引导思考;作者从图像的基本内涵特质“像似”为理据性,梳理自己的理论观点,虽主旨宏达,但立足“图像符号学”的理论基础,对图像作为符号,以“符型”、“符意”到“符用”为脉络,使图像符号学作为指导、认识当今传媒世界景观,把握传媒世界的理论性文本。作为初学符号学的读者,需要更系统完备的理论知识才能全然的理解作者的理论辨析,这里我只能对于书中印象深刻的几点,简要写出自己的所读所得,这点从符号学上来看,本书作为符号,我也只能得出这些“片面化”的见解。

 

一、 图像作为认识世界的图式

作为符号学初入门的学生,明确感受到,书中所用的术语与生活中“印象概念”所差甚大,必须摒弃在生活中对某一词语的刻板印象,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图像世界。

 

1像似性

像似性:作用于人类心理感知的对象性状的所作的文化习得解释。具体表现为接近性、类比性、引发相互联想,并具有造成认知混同的潜在可能性。(p31

 

2图像与图式

图像:“像似性”是图像的内在核心特征,同时“像似性”还体现在语言、文字、艺术、感知等各个方面,“像似性”是普遍像似性,因此作者的“图像”世界更为宏观。对此作者依据认知图式或者媒介方式本身建立图像家族谱系分为:可见物、不可见物、联觉图像、超感官幻象、视图、语象、形象、图式景观。作者表明任何一个图像类别都是对象再现的像似性特征形成的,“像似”是图像的基本特征。图像,是以人类视觉经验为原型,以像似性为基本特征的意义知觉形式(包括视觉的比喻,引申形式)。(P28)这种图像观念涵盖了整个人类文化领域范围,为图像能把握世界提供了“范畴”上的论证。图像不是一种自明物,是人类经验范畴的概念构建方式。

图式:认知结构的反射模型,具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有的知性(感性与客观事物之间)经验把握方式。因此对于图像经验的总结也就是对于图式的把握。(p28

 

3图像与景观

景观是由图像文本构成的社会文化的宏大景象,它是一个社会文化在视觉领域的呈现,是图像符号学研究的宏观维度。(p199

 

4符号与传媒景观世界

符号学是研究意义的学说。皮尔斯的三分法将符号过程分为“符号-对象-解释项”,解释因人而异,因此符号表意,必然是无限衍意。

传媒景观世界:在当代传媒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冲击下,不同的符号载体、形式以错综复杂的形式在释义和表意的冲动下,表达原属于其他符号载体表达的意义,而他们之间的不可替代导致了新意义的产生。(p95)例如,时下网络层出的不穷的网络语(蓝瘦香菇表示难受想哭)。这使整个传媒社会意义发生原子核聚变式的爆炸增长。

在这样的传媒景观世界中,作者采用的符号学的分析方法,剥丝抽茧般从图像的内部找到隐性的规律性——图式,这一图式也将指导我们重新理解这个无线扩展边界的图像世界。

 

二、 图像叙述

传媒环境下,视觉文化爆发式发展, 在语言之外,应当重视以至建立以“图像”来认识世界的“图式”或“体裁”,至少是区别于语言的,这种认识至少是建立在“把握”层次上的。米切尔指出“必须认识到,观看可能是与阅读形式同样深刻的问题,视觉经验或“视觉读写”可能不能完全用文本的模式来解释”(p109),符号像似机制与当代视觉图像为主导的文化文本,无法完全按照语言文本来构建。抽取文学理论中的养分建立并补充图像叙述,有利于对传媒世界更深刻的认识。

 

三、“像似”作为认识传媒世界操作层面的指导

1艺术有无边界的辨析虽然在传媒塑造的复杂文化环境下,符号意指“内爆”,对于一些事件并不能指出“结果性”,但这种探讨是有意义的,受众虽然具有自我领域的决定权,但重要的是如何行使决定权,这其间各要素的剖析是建立自我决定的理据性。只有达到外界世界艺术没有边界性,但自我世界的艺术具有边界性,这种实际的探索才能使图式的把握具有操作性。

2无论是新闻广告还是社交网络舆论,往往使大众在真假的泥潭里难以抽身,似乎拟合了真实与虚假之间明确的界限。作者采用格雷马斯方阵展示真与假之间的八种关系,明确“拟像时代”的模仿对象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的“现实世界”而是人们的“心像”。(p182)在理解各个符号表意背后的可能性才不至于在“真假”的迷宫里没有方向。

3建立“像似”基础上中华文化的再认识与反思,作者详细阐释了以《易》象为代表的中华古代先哲的文化系统,在当代社会所呈现的不足与优势。这也表现了作者学术涵养,以符号表意中不可切割的细小元素“像似”出发,对宏观视角的文化领域做出文化分析哲学的探索。

 

四、小结

源于符号的“无限衍意”传媒内爆时代的来临,当代社会充斥着泛滥的符号与符号危机。无论是商品广告、主体形象的建立、符号背后的真相以及语言结构的再认识都需要以符号的方式将把问题分解成形式元素,找出他们的关联与互动规律。把握这一“图式”,才不至于在当今的传媒景观世界不至于自我的迷茫和迷失。每一章节的小结模式,则是作者学术性格的又一展现,在做出元素间的释义之后,再以小结形式将元素系统化,以至于读者不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指出我认为本书可能存在的印刷排版错误,第四章第一节的四级目录漏掉的小标题1,直接跳到标题2。(p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