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Towards Bidirectional and Equal Communicative Narrative: A Review of Wang Weiyan's Communicative Narratology

人是天生的讲故事者,而故事也需有人接收,叙述和交流从来密不可分。自叙述学诞生以来,叙述学研究中针对叙述交流性的讨论不在少数,但往往不够充分和系统。经典叙述学强调文本内部研究,以文学叙述为研究中心,对文学叙述交流性的研究只是“暗流”;后经典叙述学突破原有研究范围,其中的修辞叙述学研究更是逐渐转向叙述的交流特性,但该类研究依旧局限于文本内层,同时也无法克服研究中交流单向性的缺陷。发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叙述转向使得重新界定叙述成为必然,赵毅衡以叙述底线定义为基础构建的“广义叙述学”,为叙述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此外,网络数字化时代叙述的交流性进一步凸显,叙述扩容背景下,交流性已然成为叙述的核心特征。在此背景下,王委艳提出交流叙述学的理论构想,并在一般叙述学范式下对叙述进行特性研究,无疑是对叙述学前沿问题和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 事实上,交流和叙述的结合研究并非新发现,上世纪80年代费舍尔的“叙事范式”就“把叙事看成一切人际沟通的基础的理念框架”(格里芬,2016,p.232),将叙事作为一种普遍的元话语。但该类研究更多应用于传播学领域,偏重于“叙述性”交流,而不是具有交流性的叙述学本体。无论在叙述学内部还是跨学科研究中,都不存在对交流叙述运行机制研究的系统成果。《交流叙述学》则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它在符号学和叙述学学科发展融合的背景下,以一般叙述学为基础,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符号学、哲学、语用学等),以各种叙事类型中参与者之间的内在交流机制为研究对象,构建起一个双向动态的交流叙述模型,建立起抽象动态的文本观。 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1-4章层层梳理研究脉络,阐明理论基础,构建研究框架;5-9章深入探讨交流叙述机制内影响意义的要素,如文本建构、元语言、一般过程、价值伦理、空间问题等;最后一章考察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叙述情况。在书中,作者提出许多重要的核心概念,如经验视野的梭式循环、文本内外双循环交流图式、抽象文本、交流主体的身份翻转等,本文就上述核心观点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