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符号学》以戏剧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为起点,全面剖析了戏剧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的复杂构成。书中首先介绍了戏剧符号学的学科背景与发展历程,强调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作者详细阐述了戏剧符号的生成机制,从戏剧文本到导演剧本到演出文本,从角色符号、时空符号、媒介符号这些多层次、多维度的符号组合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戏剧符号化体系。
曾雨洋评胡一伟《戏剧符号学教程》
曾雨洋
《戏剧符号学》以戏剧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为起点,全面剖析了戏剧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的复杂构成。书中首先介绍了戏剧符号学的学科背景与发展历程,强调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作者详细阐述了戏剧符号的生成机制,从戏剧文本到导演剧本到演出文本,从角色符号、时空符号、媒介符号这些多层次、多维度的符号组合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戏剧符号化体系。
此外,作者胡一伟老师视野开阔,在空间方面注意到东西方戏剧的异同,通过对东西方戏剧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戏剧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适应性。中国戏曲的行当符号化形象与西方话剧的角色符号体系的对比,不仅展现了两种戏剧文化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也反映了戏剧符号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生长轨迹。在时间方面,作者没有忽略戏剧的最新样态,探讨戏剧符号在当代社会中的演变,分析了现代科技对戏剧符号生成与传播的影响,以及多媒体戏剧、沉浸式戏剧等新生戏剧形式。
一、社会表演理论与观众的在场
(一)想象性表演
在戏剧演出中,观众不仅是旁观者,还通过想象性表演参与到戏剧的呈现过程中。想象性表演是指观众在观看戏剧时,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将舞台上的符号赋予情感意义。这种想象性表演使观众能够超越舞台的物理空间,进入一个由戏剧符号构建的虚拟世界。例如在观看一场悲剧时,观众通过想象性表演将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台词转化为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深刻感受,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并非来自观众对现实生活的直接体验,而是通过戏剧符号的触发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与想象空间。
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认为,个体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以戏剧性的方式(走上舞台的个人)在与他人或他们自身的互动中建构自身(给予某种他所寻求的人物形象)获得身份认同。在戏剧演出中,观众的想象性表演实际上是一种对日常生活中表演行为的模拟。观众在观看戏剧时,会不自觉地将舞台上的角色和情节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从而产生共鸣。例如,当观众看到舞台上的角色经历某种情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进而通过戏剧中的表演来重新审视和整理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此外,观众在观看戏剧时,也可能受到启发从而将戏剧元素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模拟演出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对戏剧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借鉴。观众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展示自我,获得他人的认同。观众可能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尝试运用戏剧表演中的肢体语言、表情控制或对话技巧,从而提升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力。这种共鸣与模拟不仅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还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新的表演方式和情感表达渠道。
(二)阐释漩涡
社会表演理论中的阐释漩涡概念进一步揭示了观众在戏剧符号解读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阐释漩涡是指观众在解读戏剧符号时,由于自身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生活经验和情感状态等因素的差异,对同一戏剧符号产生多种不同的解读。这种多样性的解读并非简单的误解或误读,而是观众在与戏剧符号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戏剧符号进行重新赋予意义的过程。
“观众意识集中于某一层或同时集中于演员层和交流层这两层会形成阐释漩涡。”观众在观看戏剧时,为角色的命运感叹的同时对演员的演技欣赏,这就形成阐释漩涡。从互动仪式的角度来看,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社会表演。观众在观看戏剧时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主动的参与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反应和情感共鸣,与演员共同完成了一场社会表演。这种互动关系进一步强化了阐释漩涡的复杂性,观众在欣赏戏剧表演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对角色命运的理解。这种混合的心理状态不仅反映了观众在情感共鸣与艺术欣赏之间的复杂心理活动,也揭示了戏剧演出中演员与观众互动的复杂性。
二、性别表演与当下委托行为
(一)女扮男装
性别表演是戏剧符号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不仅反映了戏剧中性别角色的塑造,也揭示了社会文化对性别观念的影响。在戏剧历史上,女扮男装是一种常见的性别表演形式。女扮男装不仅是一种角色扮演的技巧,更是一种对性别角色的颠覆与重构。通过女扮男装,戏剧创作者可以打破传统的性别界限,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女扮男装在戏剧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女角色出于剧情需要扮男相。在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中,女主角薇奥拉女扮男装,通过性别身份的转换,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与情感挣扎。《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在戏剧时空背景中女性往往行动受限,通过女扮男装促进剧情发展,这种反串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无奈与抗争。二是女演员演绎男性角色。例如日本宝塚歌剧团还有中国越剧的“女子班”,均是全女班底。
(二)互动式体验
随着社会表演理论的不断发展,互动式体验成为现代戏剧的重要发展方向。互动式体验强调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情感共鸣,通过打破传统的观演边界,使观众成为戏剧表演的一部分。这种互动式体验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为性别表演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思考空间。
例如,在沉浸式戏剧《朱丽叶请入席!》中,观众被设定为朱丽叶,而四位罗密欧角色中包含一位跨性别舞者。这种性别反转的设计不仅拉近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还通过互动仪式探讨了性别议题,使观众在体验中重新审视性别角色的定义。在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通过“身体共同在场”“局外人屏障”“相互关注焦点”和“情感状态共享”等互动要素,使观众在近距离的互动中感受到演员的情绪变化。观众甚至可以“触发”演员的反应。这种互动体验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还使观众在戏剧中获得了更深刻的性别角色认知。
(三)“委托”行为
如今在中国的年轻群体中,“委托”十分火爆。“委托”即消费者(观众)雇佣女性演绎指定的游戏、动漫、影视角色(通常为男性),并与角色共度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被委托者需要一直演绎角色,以角色立场与委托者对话互动,委托者则通过委托行为达到与跨次元角色互动的效果。
从戏剧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委托”行为是一种性别表演的延伸。在这种委托关系中,女性演员被雇佣来演绎指定的游戏、动漫或影视中的男性角色,并与委托者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形式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观演边界,将戏剧表演从舞台延伸到现实生活场景中,使观众(委托者)能够以一种更为沉浸的方式参与戏剧体验。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形式,也进一步拓展了戏剧意涵的边界,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台表演,而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情感互动。
“委托”行为中的女扮男装为女性演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演空间。在传统戏剧中,女扮男装的主要功能是便于女性角色出行活动,或通过性别反转来推动剧情发展。“委托”行为中的女扮男装的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女性演员通过扮演男性角色,为女性观众提供了一种更为舒适和安全的互动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满足了女性观众对跨次元角色的幻想,还通过性别表演的互动,为女性观众提供了一种情感共鸣的空间。女性演员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表演者,而是通过角色扮演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的合作者。
“委托”行为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现象,一方面以新形式扩充戏剧意涵,使戏剧从舞台走向生活,从单向表演走向互动体验,从面对观众群体到演员观众一对一交流;另一方面,它也为女性演员的表演实践提供了新的空间,使女扮男装不再仅仅是剧情的需要,而是成为一种为女性观众提供情感共鸣和互动体验的重要手段。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性别角色的重新思考,也展现了戏剧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
总而言之,《戏剧符号学教程》以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学理基础,系统地梳理了戏剧符号学的学科背景与发展脉络。书中详细探讨了戏剧符号的生成机制,通过对东西方戏剧的比较分析,展现了戏剧符号在不同文化中的生长轨迹,体现了跨文化传播的适应性,构建了戏剧从产生剧本到演出的过程中、从时空构建到戏剧角色到观众接受的方面中的完整符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