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孟华《文字论》

孟华的《文字论》一书,其对“字本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就在于他把语言、文字和图像(言、文、象)三者看做是既分离又统一、既保持各自的异质性又互相关联的符号场。在这个符号场内,一种符号的价值来自于和其他符号的关系。具体说,汉字是在它与汉语、与汉文化中的象符号的关系中被定义的,汉语则是在它与汉字和象符号中被定义的,汉文化中的象符号的性质也取决于它与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评孟华《文字论》

作者:郑刚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4408    2012-02-26 11:51:59

 

汉字符号学视野的字的考察

——评孟华《文字论》

 

    “字本位”理论是继上世纪末的文化语言学思潮之后,再次在中国大陆出现并饱受争议的本土化语言学理论。所谓字本位,按照主要开创者徐通锵的说法,就是把“字”看成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汉语的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习得机制、学习规律和运用规律。作为汉语的汉字性概念的最先提出者,徐通锵的字本位理论研究主要揭示了汉字不但是汉语基础单位的物质存在形式,同时还是汉语语法的深层结构规则。孟华把徐通锵先生的这两个发现概括为:汉字既是汉语存在的基本条件,同时又为汉语提供了语法化规则。孟华的《文字论》一书,其对“字本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就在于他把语言、文字和图像(言、文、象)三者看做是既分离又统一、既保持各自的异质性又互相关联的符号场。在这个符号场内,一种符号的价值来自于和其他符号的关系。具体说,汉字是在它与汉语、与汉文化中的象符号的关系中被定义的,汉语则是在它与汉字和象符号中被定义的,汉文化中的象符号的性质也取决于它与汉字和汉语的关系。这种异质的符号场理论,孟华称做“合治文字观”,并提出它的新的方法论:把语言学、文字学以及符号学联合起来,在语言、文字和图像的关系中来研究其中的每一个要素。

 

    开宗明义,孟华把“文字”定义为表达语言的一种可视性方式,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文字专指形成言文关系的书写性视觉符号,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文字,如汉字,拉丁字母等。广义的文字除了书写性文字以外,还包括各种象符号,如图像、仪式、舞蹈、建筑、服饰等等。“象符号”,从广义文字的角度也可以叫它符号学文字,相对于狭义的文字则叫语言性文字。当然,《文字论》一书中使用的“文字”,主要还是狭义性的概念,即语言性文字。作者问到,既然文字是一种可视性方式,那么文字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关于视觉符号的理论。据此,进一步依据符号学的互文性理论问题,孟华提出了“文字间性”的概念,即文字是在言文关系和文象关系中被定义的。在有关“字本位”的“字”的定义问题上,我们可以联系到潘文国的研究。潘文国将汉字的“形”也纳入字本位理论的框架中,并鲜明地提出了“汉字”是汉人的第二语言,即“字”是一个形音义结合的“汉字”,它不仅是“语法结构基本单位”,而且是“语言结构基本单位”。

    汉语不可能脱离汉字、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汉语特殊的语法(即洪堡特所说的汉语的三个特殊性)来研究。潘先生认为字本位就是通过汉语-音节-汉字的特点认识到汉字的特点和它对汉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汉字出发的汉语研究。

    孟华的合治文字观具体理论论述的展开,就是“文字间性”概念的提出。孟华认为,文字间性是文字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文字间性”,即文字是在言文关系和文象关系中被定义的;或者说,以文字为坐标来考察言、文、象三者的关系就是文字间性。作者认为文字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文字与语言、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本书称此为“合文字观”。作者认为目前主流的文字学没有自觉的文字间性意识,而将文字学限制在一个极其狭窄的领域内,从语言的附属品、图像的对立物等角度来孤立而静止地研究文字。文字间性意识,其理论观点源于符号学的互文性问题。作者认为,“字本位”的文字学理论,绝不是简单地由语言文本的研究转向文字为本的研究,而是要恢复文字或语言研究中对文字间性的自觉意识,并在此框架内考虑文字的本位性问题。合文字观将文字的研究重点由对语言的单纯记录转向对文字间性的研究,从而恢复了文字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合文字观是字本位的。从此出发,孟华实则是在以汉字为基本单位来考察汉文化,当然,运用的是符号学的方法。

 

    就此,孟华是把文字间性问题作为字本位的主要问题,以此回归到汉文化的汉字中心问题上来探讨中国文化及其传承方式的特质。

 

    文字间性的方式:替代和补充。替代,指构成言文关系或文象关系的两个对比项之间是一种等级制的同一关系:以替代项的在场取代被替代项,被替代项被在场的替代项所同化、遮蔽、推延,二者统一于替代项。补充,指构成言文关系或文象关系的两个对比项之间是互补关系,两个对比项之间是一种互相对视、互相参照、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关系。本书指出,汉字在言文关系上是补充关系(汉字补充汉语),在文象关系上是替代关系(汉字替代图像);拉丁字母文字在言文关系上是替代关系(字母替代语音),在文象关系上的补充关系(抽象字母和具象图像之间互为条件、相互补充)。据此,作者认为,作为汉字和拉丁字母文字的这种文字间性方式的差异,最深刻地反映了文化的本质。

 

 

    在坚持字本位理论基础上,孟华系统性地提出了其汉字符号学理论,并总结出汉字的四个符号功能:造字功能、构字功能、信息功能和文化功能。其汉字符号学理论,主要理论形态就是合治文字观,重点从言文关系的角度切入。汉字符号学理论体系,即是从汉字的言文关系入手,系统性地分析汉字作为汉文化的主要理论形态。

一、造字功能

    是指从发生或造字的角度分析是如何看待语言的,也即汉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汉语。作者将传统的“六书”理论改造为象意和象声“两书”,并试图揭示,从造字方式上看汉字主要是一种动机性文字。

二、构字功能

    主要表现在汉字和汉语之间静态的、共时的结构关系上。本书认为从构字功能看汉字具有二级符号性质。汉字是二级符号系统(一个符号的能指本身又是由符号性单位构成的)。二级符号性质重点考查两个问题:言文的分离性,即如何在文字单位或语言单位中分离出文字要素或语言要素;言文的统一性,即主要考察言文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性质。

三、信息功能

    主要通过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同构性、对应性程度来考察言文之间的映真和规约关系,这种映真和规约关系也即信息的确定性程度,包括零度方式和偏离方式。文字的信息功能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系统编码、物理表现、代码转换、传输和储存、复制、辨识。

四、文化功能

    表现为汉文化的汉字本位性:汉字既是汉文化的基本条件,又是文化的自我重建机制和历史目的。汉字的文化功能,即本源模仿(孟华此处的“文化” 定义是文字看待语言和象符号的方式或者说是文字间性方式);汉字就是汉文化本身。在汉文化里,汉字在汉民族历史记忆中处于中心位置,这就是汉字文化记忆的本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