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伏飞雄《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

我们身处一个讲求效率与实用的时代,学术研究似乎也有了可以“取巧”的理由。很多人不再认真考虑选题的意义,大家忙于在“热学问”中发掘“冷角落”,而不再追问真正的意义所在,目的为手段鸠占鹊巢。然而,当翻阅伏飞雄这本《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时,我们分明能感到例外。他称自己这本书为“小书”,然而却是一本颇具分量的“小书”。赵毅衡先生的评价为:此书是国内介绍、梳理、推进利科叙述哲学的第一本书。欲理解利科叙述哲学者,须从此书开始。

评伏飞雄《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

作者:方芳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5184    2011-10-24 16:44:16

 

在时间与叙述之间
——评伏飞雄《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i]
 
我们身处一个讲求效率与实用的时代,学术研究似乎也有了可以“取巧”的理由。很多人不再认真考虑选题的意义,大家忙于在“热学问”中发掘“冷角落”,而不再追问真正的意义所在,目的为手段鸠占鹊巢。然而,当翻阅伏飞雄这本《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时,我们分明能感到例外。他称自己这本书为“小书”,然而却是一本颇具分量的“小书”。赵毅衡先生的评价为:此书是国内介绍、梳理、推进利科叙述哲学的第一本书。欲理解利科叙述哲学者,须从此书开始。
如果我们认为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仅在于出现在某领域的“第一次”,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什么选择了利科和他的《叙述与时间》。
众所周知,时间疑难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是一个讨论不休又始终无法完满解决的问题。自亚里士多德以降,多少哲学流派与哲学大师都钟情于这个绵延于人类存在本体之外的存在。而在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叙述转向”的大的问题语境中,如何建立一门广义叙述学也是叙述学界众多学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伏飞雄认为,利科的三卷本巨作《叙述与时间》的意义正在于发现并试图阐明这两个问题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两者的相互介入更好地呈现出对方的特质。
伏飞雄认为,利科的哲学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似乎不急于建立一个标出个人观点的完整的哲学体系,而是通过对诸多观点的“释读”与“对质”,建立起一种“迂回”的、遍布“长程”与“小径”的哲学致思路径。利科认为:“时间变成人的时间,取决于时间通过叙述形式表达的程度,而叙述形式变成时间经验时,才取得其全部意义。”[ii]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科并非把时间完全当成一个哲学问题,他对时间疑难的探讨已跳出了传统的哲学思辨方式。在深入反思西方思辨哲学的时间之思的基础上,利科引入了“叙述”作为言说时间的“中介”。同时,他也对“叙述符号学中的时间问题”进行了阐释,对经典叙述学对时间的弱化和遮蔽进行了反拨,并在引入时间向度的基础上发展了叙述学。而他最终的雄心在于“以试图打通哲学、史学、文学的气度与方式”,尝试以叙述呈现并解决“时间疑难”,并通过对“时间疑难”的思索解决叙述学中的时间缺席的问题。
这导致了其理论和论著结构的庞杂艰深,我们也不难想象为什么出版于80年代的《叙述与时间》至今无全译本。彼得·奥斯本称,利科的理论“以一种微妙入神但经常是难以捉摸的方式游刃于文学、历史与哲学理论之间”[iii]。或许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切合了伏飞雄对自己在知识结构上“文史哲”不分家并“愿意对‘文学问题’做点‘形而上’的思考的要求,他坚定地挑了这块硬骨头,并迎难而上。而书中不仅仅涉及到利科一人的思想,作者还带领我们对叙述学以及时间哲学领域的诸多流派观点进行了比较与剖析,与众多文学、哲学大师展开了跨时空的思想辩难。仅从浩繁的第一手资料的阅读上我们也不难想象作者在写作这本“小书”时所付出的辛苦努力。而我们都知道,资料的搜集整理与阅读仅仅是写作的开始。
这本书的论述大致分为导论、正文与附录等三个部分。作者在导论部分介绍了利科的生平和思想,尤其突出了他对“时间疑难”的阐释与解决尝试。正文部分共分为七章,在深入研读利科“现象阐释学”体系的前提下,在深入领会《时间与叙述》三大卷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利科以“三重模仿”为基础构架、以“情节化”为核心的“叙述时间理论”,以及时间疑难的“三大对质”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解析。勾勒出利科在书中呈现的“历史叙述、虚构叙述中的时间塑形”和“对时间疑难的‘叙述阐释’”两条主线,并对利科对于“时间疑难”以及叙述符号学的贡献与局限进行了评价。
伏飞雄认为,我们很难直接而简单回答,利科借由“叙述”这个中介是否成功地对时间问题进行了阐释。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在现象阐释学的视野下,通过“释读”与“对质”,揭示了时间问题史上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之思的内在理路的内在悖论,集中体现在现象学视野与宇宙学视野之间的相互遮蔽,从而引出时间的本性具有“疑难性”,并认为无法对其进行断言。他并不讳言,对时间疑难的“叙述阐释”也无法超越某一限度。而这一限度的提出无疑可以“纠偏所有纯粹现象学方法的致命缺陷”,并为后人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探索与论证提供了空间与“生产力”。
另一方面,利科对于叙述符号学领域的贡献似乎更为直接和明晰。借助现象阐释学的视野,利科厘清了叙述符号学中的“视角”、“叙述语态”、“叙述性”等概念,并阐明了其与叙述大结构的关系。并且通过引入时间的向度,将叙述从狭义的“情节化”扩展至广义的“模仿实践”,对经典叙述学中对时间的弱化和遮蔽进行了纠偏,对传统叙述学实现了哲学意义的超越。
《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实在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如果我们无法拒绝“时间”与“叙述”的魅力。虽然,伏飞雄在本书的“后记”中提到写作本书的主要方式——“释读”,并不符合他平时思考与写作的习惯。但我们却无法否认这个“释读”的意义。毕竟,“释读”与挑战大师不仅需要勇气与毅力,还需要良好的学理修养。此外,谁也无法否认重新叙述本身所蕴含的创新与价值。
 
[i]伏飞雄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开本:16开,页数:280 页,定价:45.00元
[ii] Paul Ricoeur, Time and Narrative, Vol. Ⅰ, Trans. K. Mclaughlin and D. Pellau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p.52. 转引自伏飞雄,《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利科对时间问题的“叙述阐释”》,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第98页。
[iii] (英)彼得·奥斯本:《时间的政治——现代性与先锋》,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74页。转引自伏飞雄,《保罗·利科的叙述哲学——利科对时间问题的“叙述阐释”》,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