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王委艳评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作者:王委艳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4904    2013-12-29 10:21:43

 

日常生活如何叙事?
——评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1]
 
一、通俗叙事理论
叙述学研究至今,理论著作相当丰富,其成熟的理论建构使其有足够的自信对各种学科领域影响和渗透,当今处于进行时的“叙述转向”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而对于学习叙述学理论的人来说,似乎已经对大量叙述理论的抽象表述习以为常。因为理论就是对现象的抽象,抽象已经成为理论的当然品格。但理论还有另一种表述方式,即“通俗”的表述方式,这种方式也许比抽象更难以把握,因为它必须建立在理论的足够成熟基础上。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就是把叙述理论进行了通俗化表述。所谓“通俗叙事理论”不是关于“通俗”的叙事理论,而是叙事理论的通俗化。
叙述学研究对叙述的“过去时”的坚守使其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以至于当今轰轰烈烈的“叙述转向”既成事实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还没有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直到赵毅衡先生“广义叙述学”理论框架建立之后,我们才在“一般叙述”框架内对各种叙述现象有一个足够抽象的认识。显然,伯格的《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并没有做这种全域性理论建构的努力,而是以非常通俗的方式进行了理论表述。伯格显然注意到了叙述的普遍性,“我们一生都被叙事所包围着,尽管我们很少想到这一点。我们听到、读到或看到(或兼而有之)各种传闻和故事,我们就在这些传闻和故事的海洋之中漂游,从生到死,日日如是……”(伯格,2)。正是对叙述普遍化的认识,伯格才有勇气抛弃叙述学对“过去时”的坚守而对“现在”开放(伯格没有注意到叙述的未来向度)。因此,伯格对“叙事”进行如下定义:
叙事即故事,而故事讲述的是人、动物、宇宙空间的异类生命、昆虫等身上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故事中包括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即叙述在一段时间之内,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一段时间期间发生的时间。(伯格,4-5)
正因为伯格对“时间段”的强调,他把连环画看做叙述,但不把单幅画看做叙述。但根据赵毅衡先生观点,如果单幅图画携带足够的“伴随文本”,接受者依然可以把它看做叙述。也就是说,伯格对叙述的定义忽略了建构叙述的另一主体:接受者,尽管伯格注意到了读者的作用,如在第一章“阅读叙事”、“读者的作用”,但他并没有将此作为叙述成立的条件。尽管如此,伯格的观点依然引人注目,因为,他把叙述拉回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我们看到叙述是人类的重要存在方式。
    伯格对本书的安排有一个说明,即全书分2部分,第1-4章是理论部分,第5-12章是“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人类发展模式来组织结构”(伯格,2)。因此,我们看到,从人类最初接触的“梦叙事”到最后的“讣告”叙事,伯格用“叙事”的视角演绎了人类的叙事人生。在书的第一部分,即理论部分,伯格对叙事的本质、叙事理论家、叙事技巧和作者手法、以及叙事术语进行了介绍,我们注意到,伯格的介绍依然非常“传统”,即他基本是在介绍经典叙述学的理论,尽管他的论著已经超出这一范围。伯格对叙事理论的介绍可以说没有非常严密的逻辑,通俗的勾勒对于想轻松了解叙述学基本知识的人会非常有用。笔者认为,本书第二部分相对第一部分更有创建,因为他把以前不被叙述学研究注意的、或者不认为是叙述的叙述形式纳入研究范围,开阔了叙述学研究的视野,如梦叙述、连环画、广播叙述,甚至讣告。考虑到此书英文版出版于1997年,它对于“叙述转向”后的叙述理论建构不无启发意义。而这些论述采取了通俗的形式。显然这本书是一个研究通俗文化的叙述学教材,后面附录还有练习题。
二、通俗叙事与日常生活
通俗和叙事均不是体裁,因此所谓“通俗叙事”不能作为一种本体来研究,它是“通俗体裁叙事性”的简单表述,但这也不是伯格的表述,而是笔者阅读其论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一个直观印象。因为,当我们阅读完伯格的著作后,就会有一个印象,即“叙事”并非是一种特别的东西,而是包围在我们周围,我们生活中处处有叙事,甚至我们“叙事地”生活。伯格正是以人的一生按照时间顺序接触到的叙事安排第二部分论述的,“这些章节按顺序讨论我们从童年到青少年到成年所遇到的各种叙事。”(伯格,64)。
伯格认为,梦也许是人类遇到的最初的叙述形式。梦是一种非常私密化的叙述形式,它呈现了我们潜意识的某些部分,但我们很难说清楚它究竟呈现了哪些部分和为什么呈现这些部分。梦者,作为梦的创作者和参与者完全是不受控制的,也就是说,梦者无法控制梦叙述的过程,除非有外力介入(比如强行叫醒),或者梦者本人的意识或者潜意识无法承受来自梦叙述带来的后果或压力,使其梦中惊醒。正因为梦的这种不受控制性,使其被看做可以通灵的捷径,古代占卜、释梦成为一种非常权威的事业,甚至会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正因为梦的不可控制、不可预测而使其成为叙述学研究的难点,既有的研究,包括弗洛伊德在内,不得不靠梦者的复述建构那个梦的世界,“我们理解梦是由我们做梦时作为叙事所经历的形象组成的,当我们记起和重述这些互不相连的形象时,便将其纳入到叙事的结构之中。”(伯格,65)。也就是说,大部分梦我们会随时忘掉,而一部分梦我们会记起,但这些记起的部分已经被我们的叙述习惯进行了二次编码,被记起、被重述的梦境无法确切还原梦叙述的真实状态。二次编码对原梦的破坏使任何对梦叙述的研究成为一种对“二手材料”的研究,这种与真实隔两层的理论表述,使人想起柏拉图“理想国”对诗人的驱逐。但正是梦叙述这种特性,使叙述学研究充满更多期待,也许将来借助某种仪器能够如影片那样录制并呈现梦境,那时我们可以领略人类叙述的迷人魅力。
伯格对童话的研究让人耳目一新。叙述学研究对民间故事研究较多,而对于童话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童话伴随人类度过美好童年,这不但从个人的人生经验角度,而且从整个人类的历史角度来说。因此,对童话的研究也许更接近我们最原初的叙述经验。童话的时间表述更容易产生“区隔”效应,按照赵毅衡先生观点,任何虚构在这个“区隔”世界都表现为真实,这个真实只对应虚构世界,它与现实不透明。童话令人神往,就是因为这个虚构的“真实世界”有太多令人迷恋的地方。伯格对童话叙述概括了几个重要特征:1.与现实隔离的时间;2.胜利的结尾;3.基本的对立结构;4.以男女主人公动作为中心。“童话最初是口头故事,这样的结果之一便是特定的故事会有许多不同版本,尽管这些故事现在都有书面形式。对童话来说,重要的是故事,而不是文本。”(伯格,76)。因此,童话文本更多是一种对虚构故事的有目的的编排。这种编排的时间经验和因果逻辑建构了我们童年对叙述的基本认知,这里也许除了时间、因果外还包括善恶、道德等价值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叙述建构了我们的语言经验,以至于我们把一个儿童会复述一件事看做这个儿童“会说话”的重要标志。
伯格对连环画的叙述学研究非常有启迪价值,这不但是因为叙述学对连环画关注很少,而且因为伯格给出了连环画叙述的重要特征,即叙述的互动生成,当然这种提法是笔者受到启发后的发明。伯格对连环画的阅读这样描绘:
连环画要求读者解释每一个符号(每一个面部表情、动作、想法、语言的运用等等),并且将对人类行为和动机的理解带入漫画之中,可以这么说:连环画所提供的轮廓是由读者来填满的。(伯格,90)。
对于没有对话的连环画,读者的这种作用更加明显,“读者在想象中创造对话来解释动作”(伯格,90)。因此,连环画是一种典型的未完成性叙述文本,在连环画叙述的互动生成过程中更能解释人类经验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同的模式,这种相同甚至可以跨越语言而成为人类共同的存在物。伯格对连环画的研究为叙述的交流,尤其经验在这种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启发价值。同样,伯格接下来对广告叙述、通俗文化小说、广播叙述、电影叙述的研究,对于促进叙述学对通俗文化的研究也非常有价值。比如对于广播叙述,当我们习惯于电视、电影、网络的图像化叙述的时候,无法理解也无法还原广播叙述带给我们的想象,正如伯格无不惋惜地写道:“现在广播剧已经大部分被电视所取代,尽管电视给讲故事补充了一些东西,但同时也带走了许多东西,因为我们不必再用想象力去看我们听到的故事了。我想,当广播剧被电视所取代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伯格,124)。
    伯格对日常生活叙事的研究同样有意义。虽然叙事与日常生活有很多不同,伯格列表来展示这种不同(伯格,139),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叙事的方式建构我们的日常生活,换句话说,我们无时不在把我们的日常生活叙述化。如笑话、日志、日记、重演,讣告等等。比如重演,我们每天进行着重复性的生活,这种重复性是我们日常经验的基本表现方式,而且这种重演随着年龄不同而不同,这构成了我们生活常规,同时还有某些事件打破这种常规。把日常生活纳入叙述学研究范畴使我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了另一种理解。我们经常以叙述的方式建构我们的经验,即把我们的经验叙述化,比如日记,将日常生活纳入时间、因果、价值等秩序逻辑;讣告将某人的一生纳入组成叙述的时间、因果、价值评价等的逻辑之中等等。
   
    总之,伯格这本书为我们建构了一种“身边”叙述学,它提示我们叙述学研究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当今叙述转向背景下,伯格的研究更具启发意义,尤其是对我们周围“叙述样式”的关注,无疑开启了叙述研究日常生活化的序幕。“日常生活叙述学”也许会成为“一般叙述”研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1] 王委艳,(1977-),男,河南省内黄县人,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平顶山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当代文学理论、叙述学。


[1][]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文中对本书的引用均在引文后标注作者及页码,不再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