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评胡易容《图像符号学》(刘利刚)

《图式把握》从图像到景观的分析是细腻透彻的,是要经过反复嚼读才能掌握的。我仅就个人对该书的片面化理解,写点认识,期待与大家一起把握《图式把握》,并把这种“把握”书写成文,相互参阅,以通达对该书之深邃思想更为全面且精准的把握

评胡易容《图像符号学》(刘利刚)

作者:刘利刚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757    2014-11-29 10:57:24

                       所见背后的所不见之把握

---评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

 

                                                                         刘利刚

作者:胡易容

书名:《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ISBN: 978-7-5614-7904-9

在陈丹青的《退步集》里有一幅赵卫东拍摄的肖像照:一个穿着邹巴巴不合体西装的农村青年站在土墙边,正凝视着镜头,墙上挂着一张刘德华的海报,看造型是摄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精彩的是下边的评注:“他所效仿的不是真的香港人或西方人,而是本村第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人。”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年轻人一定没有阅读过或听人说起过《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以下简称“图式把握”)这本书。正如,起初我并未对《退步集》中的“这个农村青年的照片”做过多地思索一样,仅认为这是沃尔特·李普曼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理论的生动写照。当读完《图式把握》后,我再次自觉地想起了“这幅照片”。这个年轻人的行为背后蕴藏着什么?这幅肖像照该如何深入地阐释?对《图式把握》的把握可能会让我们慧眼顿开,洞悉到这所见背后的所不见。

《图式把握》从图像到景观的分析是细腻透彻的,是要经过反复嚼读才能掌握的。我仅就个人对该书的片面化理解,写点认识,期待与大家一起把握《图式把握》,并把这种“把握”书写成文,相互参阅,以通达对该书之深邃思想更为全面且精准的把握。

在图像时代,人是鱼,图像是水。正如水因常见而被浪费一样,图像也正因熟视而被消解。就《图式把握》对我个人的启示而言,它精致的分析让我从对图像“所见即所得”的“看”跃迁到了“看见”或至“看懂”的水平。正如我们知道了水是承载我们生命的载体后我们必须保护水、珍惜水一样,如果们能够认识到图像是承载我们精神的载体,想必我们一定会倍加思索图像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图式把握》就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视而不见的图像它是如何成为我们认识世界以及图像性生存之机理的秘籍。

《图式把握》深究了六个方面的问题,它们分别是图像与符号、透明的语言、文学语象、艺术图像、拟像和文化景观。《图式把握》在探究这六个要题之前,有个绪论部分相当出彩,虽然篇幅不长,但可堪称为“虎头”。为什么我把它称之为“虎头”?其一、作者的概括力极其厉害;其二、笔法相当凝练。在“图像的时代与理论”部分,作者对整个图像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关键帧”(Keyframe)式的梳理,帧帧逼真。通过“时间线”(Timeline)的展开来看,16世纪之前的“前肖像学时代”,其图像研究主要基于人们的生活经验来解释图像的母题和内容。图像的母题主要是由线条、色彩和体积等图绘要素构成的对象和事件;大约在16世纪的“肖像学”(iconography),其研究注重形象、故事和寓言而非实际生活经验。肖像分析要求分析者具备特定题材和概念的背景知识,以获得画面的故事、语言等信息;大约19世纪肖像学主要途径是通过绘画与宗教文献的相互参阅来进行作品分析;20世纪初瓦尔堡学派成立,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有个非常著名的弟子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vsky),其用古典“圣像学”(iconology)来命名这种新的方法,其研究方法逐渐接近图像符号学方法,通过对“符号性价值世界内在含义的研究来理解艺术图像”。

消费化和媒介化冲击了潘诺夫斯基所界定的美术领域,艺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从精英化走向了平民化。复制技术让《蒙娜丽莎》和《步辇图》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各种“高雅艺术”成为实用的“设计元素”。艺术不在无价而是被价格量化为一串数字。艺术家成为了商业旗舰上的水手。康德(Immanuel kant)有关艺术的纯然精神性即艺术的栖居之所正在被作为商品而侵蚀殆尽。这种实用艺术始于工业革命,人们不在仅仅满足于商品的“功能性”,而逐步在追逐“艺术性”。在今天这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新常态”。这种“图像转向”,胡易容认为与米切尔(W.J.T.Mitchell)对日常生活图像的推崇息息相关。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认为“图像化”是现代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图像化是人的意识的“演示”,是人“获义意向活动”(noesis)投向“获义意向对象”(noema)的媒介化。的确,正如胡易容所写,“图像”是作为理解和把握现代世界的基本方式。

这里,仅做了一点点“关键帧”式的基于我个人认识水平的评述,读者想要深入其要义,文本细读当然是绕不开的。

《图式把握》把符号学作为整个论证推进的方法论,是与其把“当今传媒文化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分不开的。该书作者胡易容在“范畴与主要论域”部分对有关方法论即符号学与传播学之关系之争进行了精辟到位的论述。作为悬念,这里不做引介。

就我所知,传播学所谓主流研究立足于对“显性形式”的“频次”做效果考察,而符号学重在对于“显性形式”蕴藏的意义做衍义分析。作者为防止读者把其分析方法与法兰克福的意识形态相混淆,又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再次精准校位。可见,作者的治学态度是何其严谨。然而,也就在这部分我认为有点小误会:在第4页“1.作为传媒景观图式方法论的符号学范畴”之后,在两页之内没有“2.”或“其次”这类的逻辑“指示符号”,而随后在第6页却出现了“最后”。我仔细找了一下在第4页有个“首先”,但这是皮埃尔·吉罗(Pierre Guiraud)的《符号学概论》(中文版)序言中的“首先”。尽管如此,这并没有妨碍我对“意义”的把握,只是在“形式逻辑”上有点不那么严密而已。这也许是编辑有意抛出的一个小幽默:谁让你把“意义”放在优先位置呢?或许是排版印刷时掉页了。

“像似问题”是《图式把握》论域展开的首要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相当精彩。作者认为,第一,“机械复制”或“数字复制”都涉及“像似”的极端情形;第二,像似是“图像”最稳定的基本特性,“像”是一种对象与原物之间的关系特质;第三,像似是一个古老问题,开始于“克拉提鲁斯(Cratylus)与赫尔墨涅斯(Hermogenes)之辩”(柏拉图讲述)。

这种“史学意识”和“哲学意识”贯穿于《图式把握》始终,它深深地感动了我。有人可能会质疑我的用词即“感动”,我只能回答说,确实如此。也许,“图”已经演化为我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了。我深切地体会到该书的思想与我有关图像的实践积累在“频率”上的某种勾连关系。

以“像似问题”为出发点,《图式把握》以米切尔“图像转向”命题冲破了以文本形式统摄一切的终极模式——甚至连无意识也是按照语言的方式被建构的——开启了图像符号学的新篇章。虽然我是旁观者,“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一路上阅读下也是对自己思想力的一番考验。我深深体验到了作者所经历的一次次思想历险。“图像”似乎是一个时间隧道,它正在把我们传送到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所说的“轴心时代”。在那个时代,诚如古希腊人就是视觉动物,源于他们的辩证法,其实质就是通过“逻各斯”引向“看”的。虽然有逻各斯,但“看”在各种认识感觉或途径中具有优先性。

的确,胡易容通过《图式把握》传媒景观世界的卓越见地,从现象学和诠释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经验并不假,它是人类认识能力的组成部分。

   “冗余”在传播学或传播符号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反者道之动,我不希望我说的太多,让其变为“噪音”。在评述结束之际,我最想说的是,大家在读完《图式把握》之后,请再去看看“那个穿着邹巴巴不合体西装的农村青年”吧!

那时,我们就可能会领悟观看之道,脱离“图盲”。

 

 

 

注释:

①陈丹青:《退步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239页。

②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

赵毅衡《形式直观:符号现象学的出发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

 

作者简介:

刘利刚,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驻所研究员,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符号学与传播学。

Author

Liuligang, member of the ISMS Research Team, and faculty of the Institute of Media of the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emiotics and communication.

Email: llgtianshu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