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操慧评李玮《新闻符号学》

21世纪以来,全球跨学科融合的趋势不断映射到各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近年来,符号学研究在本土的升温自不例外,它既离不开新闻传播产制符号的实际生态,也离不开各类符号流动并嵌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日常体认,新闻传播与符号学间的勾连已然成为令人瞩目的媒介文化景观。

操慧评李玮《新闻符号学》

作者:操慧  来源:  浏览量:2819    2015-04-05 10:04:01

 

新闻表意的符号学探研:评李玮《新闻符号学》

操慧

 

  者:李玮

  名:《新闻符号学》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

 

DOI: 10.13760/b.cnki.sam.2015.01.016

 

21世纪以来,全球跨学科融合的趋势不断映射到各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近年来,符号学研究在本土的升温自不例外,它既离不开新闻传播产制符号的实际生态,也离不开各类符号流动并嵌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日常体认,新闻传播与符号学间的勾连已然成为令人瞩目的媒介文化景观。因之,从两者互动与互构的学术关切出发,我们不难作这样的理解——这一景观不仅表征着跨学科融合研究的难得机遇,而且也昭示着拓展新闻学、符号学有机相长的建设可能。在此互动融合诠释的层面上说,以新闻表意为立足的符号学探研,也不失为一种有勇气的突破边界的“互文”性研究实践。此为我对青年学人李玮专著《新闻符号学》一书的总体启悟与心得缘起。

李玮博士的处女作《新闻符号学》,是她求学期间敏锐洞悉到符号学之理论内涵与新闻表意之本土实践关联的探研成果,由她的博士论文《符号学视野下的新闻文本研究》修改完善而成。作为一名读者和她写作完善的见证者,我从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切身体验出发,读后受益良多,借此机会,跟师辈与同仁分享自己的些许思考。

 

一、视野与工具:一个跨学科的命题探研

当今新闻学之研究,依于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越发全面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媒介化生存的实景勾勒出新闻与传播一体、传播与生存发展互促的生态法则。传统视野理解下的新闻学之“学理”内涵正凸显滞后于实践且屡遭价值拷问的困境。换言之,新闻表意的语境、机制以及应用均已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现象描述,而亟需进入更具阐释力的理论观照。

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诸多,但长期以来,新闻理论体系的型构多基于新闻传播实践的需要和调整,因此,动机、过程与效果时常胶合在一起,难于作出静态的切分,传播者与受众的联系都在新闻文本的中介和连接中间接体现,而文本内容和形态的“动态”又面临相对静态与滞后的学理阐释的匮乏。进一步说,新闻传播若以文本为核心作生成性考察,现有的框架理论虽是一个公认有效的工具,但还远远不够,它还不能精准且深入地解析新闻文本生成的机制,亦不能科学涵括可供行动指南的操作规律,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新闻无学”的困境。新闻文本既是有价值的事实的表达,也是有选择的认知引导,文本的背后既是新闻生产链联动的反应,亦是事实作为信息接收的社会化整合,即新闻文本的静态性,其实是瞬间凝聚和浓缩动态生成的复杂化的合成。以符号学的视野来剖析其中的机理,对我们理解新闻产制的复杂性和主体性无疑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创新性。

著名符号学家赵毅衡说,符号学是“文科的数学,是社会学科的公分母共同的方法论,似乎符号学令人感到抽象而高深,远离现实。但综观我们身处的媒介文化景观,符号的生产与流动无处不在,其中意义的发生和转化应用正体现出当今时代的符号化现实。符号学家关于符号的界定,大都离不开“表意系统”的定位。就新闻传播领域而言,其表意体以及表意方式,可以通过媒介载体及其赋意解读的互动来感知,无论是新闻框架,还是媒体话语,抑或是编码与解码,这些释义都有其特定的学理视野,也有其特定的阐释空间,它们可以是多元化的解释工具,而其提供的工具理性终将指向新闻表意的价值归属,此即李玮博士所著《新闻符号学》中探寻新闻事实之真与价值之真的学术关切点和跨学科探研的基点。这样的努力和这样的尝试虽然任重道远,但却是良好的开端,令人欣喜,也颇具意义。与此同时,这样的跨学科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内视点研究与学科外视野阐析的互动,尤其是解析新闻符号的产制,也能提供多元解释新闻符号生成及其社会功用的可能。因此,在此专著的命题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立志有所创获的勇气与热忱,也触摸到了新闻学与符号学基于文本表意的互构机理,这也不失为视野与工具交融的另一种“互文”,它不仅可能,而且大有可为。

 

二、重释与建构:一种拓新的文本考察

 “新闻符号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和学科体系,若要成立,不仅需要严谨的命题论证,还需适切的应用解析。对此,我以为,首先要回答“什么是新闻符号学”这一基本问题。作者立足自己新闻学研究的专业背景,认为“新闻符号学,是一门以作为文本的新闻为对象,以新闻文本的价值意义为焦点,以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工具,以探讨新闻文本在其表意过程(包含新闻文本的生产环节、传播环节与收受环节)中的符号机制和策略为内容,以新闻参与对话而非仅仅反映现实为旨归的学科”。从中可见,新闻文本成为本书的考察对象,它既能折射新闻生产的流程,又能作用新闻表意的互动效能,它包括传播者、文本、受众及其身处的传播语境等诸要素,就文本而言,看似固态静止,但就生成过程而言,却是这些诸要素综合作用的选择性结果。对此,符号学的表意分析正可以做文本形态的研究切分,而新闻传播学的事实与价值汇流恰好可以印证这种解析性切分的必要和重要。换言之,从符号学机理去理解新闻文本的动静合成,既可以为传播者的生产策略提供合理解释与创新指导,也可以为受众的多元解读提供合意的逻辑参照,这就构成了一种重释与建构,即无论是新闻学还是符号学,在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的面向上都面临实践变化所提出的解释性命题,由此而带动我们对学科的建设以及理论的拓展,这是当代学人的使命,更是新闻事实反映论与符号学表意解释论的互动写照,探新得法,便别有洞天。

基于此,作者的研究框架突出了符号学的学理和方法特征,彰显了其重释和建构新闻符号学的跨域可能与可为。

具体而言,该专著分七章,由新闻符号学的研究理据、研究对象界定、研究对象应用以及研究反思四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也即导论部分,阐述了新闻符号学研究的社会背景与理论依据,对符号学理论与方法在新闻学领域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了新闻符号学的核心范畴。第二部分,即第一章,界定了作为新闻符号学研究对象的新闻文本的概念、内涵以及符号特征,并论证了具体内容。第二章至第六章成全书的第三部分,作者分别沿着微观层面的符号意指、中观层面的“双轴运作”、“符号衍义”、“伴随文本”以及宏观层面的“异项标出”等符号学理论主线,逐一铺展开来,探讨了新闻文本中的符号表意机制,同时揭示了新闻文本的符号学表意过程与作用,即:如何通过意指与修辞来构建内涵与神话;如何运用选择与组合来实现特定价值偏向的文本意义生成;如何在不同层级与不同方向的选择与调控中实现语义流动与话语转换;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伴随文本来实现新闻生产与收受的联合表意;如何通过标出他者身份、标出异项行为的方式实现“他者”与“我们”身份建构等内在机理。第四部分,即第七章,呼应了研究命题,从符号学角度提出了如何规避、如何统合新闻传播中的“事实”与“价值”二维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并强调了旨在获取认同与共鸣的“符号求真”的建设方向。

此外,作者在结语部分通过对哈贝马斯有关普通语用学功能的引介性评述,探讨了新闻符号学在建构“对话”新闻学中的独到功能与可行之道。

与结构主义将文本界定为一个封闭的、静态的结构所不同,《新闻符号学》将新闻文本界定为开放的、动态的和实践的表意范畴。正如作者所言,与纯粹的结构主义立场文本观所不同的是,本书所使用的‘文本’,并不将文本视为一个孤立的对象,而是秉承传媒社会学的观点,将新闻文本与新闻生产关联起来,认为文本不简单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反映,而更多是新闻事实、新闻记者、新闻受众以及新闻语境等不同因素和力量角力、协商的产物,它充分体现着某种或隐或显的意义指向。由此,我们看到,作者将新闻文本视为新闻工作者与泛新闻工作者意图的物化,是事实、记者、受众以及语境之间互动作用的产物,它能解析新闻文本生产者的意义生产方式与手段、规律与策略;另一方面,作者也试图揭示新闻文本收受者的意义生产,尤其是“它产生出无数的阐释可能性”的原因。这正是融合了新闻产制与符号表意的探新,它源于传统,但又不囿于规范。笔者从中思悟,我们对任何现象的描述与解释都是有限的,也是选择性的,即均为一种选择性的有限的表意,而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也就形成了角度多样的表意策略。新闻表意的复杂性在于它本身的中介性和时效性,也就是说,表意主体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能动性的发挥既不能脱离客观事实,也不能超出生产的时限,它本身在产制过程中要透过无数时空的再生产来重构聚合,才能对应受众在特定时空中的接受与诉求,足见它的文本表意机制从来都是开放的互动循环,是程度不同的社会参与及传受互动的一种调适。恰如其中符号学表意的机理所示,在看似静态的文本的背后与前后,我们可以触摸到时代语境、相关背景以及约定俗成所综合凝聚的象征、隐喻等符号化脉动,而这正是新闻表意的独特之处,亦是新闻符号生成的佐证,作者欲把这一过程解析通透而有所超越,并非易事,但也更加反衬了作者探研的价值和意义,实为一种务实的学理拓新。

 

三、延伸与接续:一项联动的文化实践

应该说,每一种跨域的探研,都会经历实践性反思,新闻文本的开放式产制与表意获取也不例外。我们欣喜地看到,《新闻符号学》中关于新闻文本生产机制的探讨,不仅从符号机制层面提供了提升我国软实力的策略思考,也为国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参与指南。

反观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全球传播格局,个体意识的觉醒与新闻产制的公民化不断影响作为符号产制的新闻文本,它表现为传统边界的突破,表意形态的创意,这意味着新闻符号学论域宽广,应用广泛,我们有理由把此项研究视为一项联动的文化实践加以延伸和接续。

综观《新闻符号学》的现有论述,作者对新闻符号学的边界定位还须精准。以符号学理论来阐析新闻的表意机制,难脱理论工具移用中的套搬和生硬,新闻文本的生成性自身就带有符号汇流的复杂性,文本事实和文本价值的表意不同于文学等其它文本,它始终在新闻产制的流程中表达与重构,符号化时常伴随新闻化,新闻化也带动着新文化。从新闻化到新文化,符号化的过程显现了它们的联动性和实践性。以文化研究的视野投射,新闻符号学可以视作一项联动的文化实践。因之,对新闻文本的符号学考察还须回归新闻产制中的符号化,文本中的符号表意不是单纯的按既有规律传受,而是在流动和变化中不断创生,它的“生成性”是对更大范围的文化产业的符号化表意的中介作用与示范作用,这是未来新闻符号学的研究难点,也是我们有必要延伸与接续其研究的着力点。作者在书中述及的符号伦理,是对新闻求真和符号表意的价值期待,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新闻文本的符号化内涵,“真”可以作为新闻表意的起点和归属,但却不是唯一与终极,而新闻符号化中的表意也创生着包括审美之真在内的更丰富的人文价值。若从文化产业的联动角度审视新闻表意的符号机理,我们不难发现,未来新闻文本的创意将是符号表意研究的核心。因此,创意文本的符号化必将促进新闻符号学研究的深度开掘。这是作者延伸与接续的新领域,也是值得我们新闻学、符号学同仁携手探研的新起点。

 

 

作者简介:

操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业务、媒介文化。

Author

Cao Hui, Professor of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fields mainly cover news operating and media culture

 

Email: caohuiia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