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陆沉评陆正兰《歌词学》

当今学界存在一大现象,即各门传统学科的细分领域或者交叉领域迫切宣布独立成门类之学。这样现象背后,一方面推动了传统僵化的学科领域间隔的打破,另一方面也泡沫频出。不少领域因为新的学术边界疆域的产生以及学者们的努力,逐渐在学术花园中取得席位,落地开花。

陆沉评陆正兰《歌词学》

作者:陆沉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838    2015-06-30 15:33:50

 

巴别塔之窥

——从艺术学角度评陆正兰《歌词学》

陆沉

当今学界存在一大现象,即各门传统学科的细分领域或者交叉领域迫切宣布独立成门类之学。这样现象背后,一方面推动了传统僵化的学科领域间隔的打破,另一方面也泡沫频出。不少领域因为新的学术边界疆域的产生以及学者们的努力,逐渐在学术花园中取得席位,落地开花。也有少数领域因为理论基础、学术动机等诸多原因在时间淘洗下杳无踪影。学术领域的新陈代谢,学术职业中人才推陈出新,新旧学科更替变化实属自然规律。

2007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陆正兰所著的《歌词学》,在当时被评论界誉为“一部具有学科开创意义的歌词研究著作”,为歌词研究开创了一种研究范式,搭建了一个学科的研究框架。然而时间不同,情况亦异。笔者曾习得一方法,即检验一个学者的眼光一本著作的含金量最好是隔开一定的年月后重新回头审视一遍,轻重隐显很容易一目了然。这本《歌词学》从初版到现在已时隔8年,8年之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整个社会对艺术的认知观念有了巨大的改善。纵观歌词研究领域,虽然新作不断,但无论是理论高度还是研究框架合理性,整部书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对理论基础尚为薄弱的艺术学众多细分领域研究有极大启迪性。

“歌词学”是一个尚为微小的研究领域,近8年来国内相关研究论文似乎并不多。2013年《湘潭大学学报》发表《现代歌词学建构的几个关键词》,尽管这篇文章参考了《歌词学》并提出许多新的观点,然而开篇第一句“现代歌词是一种生命力最为顽强的通俗文学”,一句话仍然把歌词丢入了文学的范畴。

一门细分学科的框架,最重要的便是让人从整体框架中立即明晰各个研究角度在整个研究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意义。本书的结构在参照雷内·韦勒克的基础上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部分,“内部研究”以“歌词文体学”概括,外部研究以“歌词文化学”概括。为人所熟知的普通细分门类都会包含的史论、人物传记、创作技巧之类暂时未纳入其中。

导论部分从整个艺术领域着手,类比其他艺术细分领域,独到精准点出歌词学创建的必要性。尤其是当代流行音乐歌词常被忽视,有时被丢入文学领域,有时又被文学教授们嗤之以鼻,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但歌词是音乐流程的起点,歌词决定歌的性质。由此,内部研究范畴来说,词与曲的关系,歌词语言的技巧与特性,歌词结构,歌词音乐性,一类歌词所领衔形成的音乐类型与门类等问题便顺理成章推了出来。

本书的下篇,作者以“歌词文化学”囊括歌词的外部研究。作者综合文化研究领域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不同观点,提出第四种解码理论,从歌词文化研究特性、歌词传播学、歌词在文化工业中的地位,艺术、机构、作者的博弈分和,歌曲与各种互动关系等多角度系统调理娓娓道来,艺术观念不落窠臼,上下篇丝丝入扣。

所谓纲举目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极有眼光,从多维角度出发,包容平衡的理论框架。“歌词-音乐-艺术”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与“剧本-电影-艺术”有些类似。国内影视文学或者编剧研究诸多,年岁也久,不少学者对此趋之若鹜,依笔者浅见认为编剧学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学科没有一个有力完善平衡的框架,各自为战,造成隔阂日多。综合性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常常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另外一个代称,远离影视工业,把剧本纳入文学范畴,闭门造车居多。而专门艺术院校则常常沉醉于技巧,对外部研究颇有微词。各自窥豹一斑,隔阂日多,交流受阻。当读到《歌词学》之后,笔者不禁感叹:平衡包容的框架能呈现出不同研究视角的位置。好的地形图从不同角度的打通语言隔阂,才能建造通往天堂的巴别塔。

正如上文所述,歌词学是艺术大门类下一个细分小门类,也许并不是每位学者都有志于歌词学的研究,但同一领域中基本观念与方法论却存在共同性。这部书第二个特点便是其粹取的理论。

本书下篇“歌词文化学”主要选取了“文化研究”作为批评理论。从思想源流来讲,西方文化研究笼统可分为由法兰克福学派扩展出来的“文化工业”理论和英国伯明翰学派扩展出来的亚文化研究和流行文化研究方法。两大派别的区别在于“文化工业批判”更倾向于一种意识形态的研究与批判,往往夸大意识形态的控制,忽视人们的抗争。而伯明翰学派则相对温和,认为受众在接受“文化工业”产品时是积极主动的。本书在系统研究分析两派思想观念精髓后,由斯图亚特·霍尔的三种解码理论,提出了适合歌曲接受的第四种“解码”理论,即“创作式解码”。提出“歌曲的接受,一开始是模仿,不久就变成了自我表达,自我创造,而自我表达中不可能完全遵循制作精英的规定模式,而是就自己的身体条件、感情需要、精神追求、予以改造”,一首歌的流行于否就取决于这种“创造式”解码。

如果说笼统地观察本书框架,尚能从大的地方看到一丝韦勒克《文学理论》的影子,那么从“创造式解码”这一细部来看,作者已经找到从大众艺术学打通歌词学慢慢长路的黎明之光。当然,这并不是一人独创的理论。就创作来说,我们回首过去,也许发现很早的《荷马史诗》便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但就理论而言,巨人肩膀上的眺望远胜于洼地里的孤峰。   

理论基础一旦奠定,歌词时尚与流传、歌词流传方式、公私机构在歌词制作与=流传中的作用、歌曲主体性、歌众解码等一系列章节缓缓铺开,有条不紊。这些引申出来的问题并不是某一个人可以清楚研究透彻解决的,作者也并没有尝试包揽全部。甚至有些章节作者并没深入,相对浅显轻轻带过,但这并不影响整本书的大局,反而像是发出一种呼唤:呼唤迷雾背后的真相,呼唤专业人士用智慧一起打开未知之门。

也许是由于门类微小的缘故,笔者目之所及,近几年对于歌词学这一领域虽有一些学者涉足,但长久驻留者少。当然,这也非常正常。从开拓到发现,从发现到认同,这个时间段也许长也许短。每本著作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而笔者以为,《歌词学》不会属于会被遗忘的那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