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新书:《跨媒介香港》后记——在书桌前坐成一棵树

本书以新世纪前后几十年的香港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探究香港文艺在新媒介时代,文学叙事与广播影视、数码网络、赛博符号、文化地理、展演艺术的跨界贯通,挖掘具有跨媒介性的作品,透视其独特之处,并论述香港跨媒介叙事的成因、形态、特色、风格和意义。

新书:《跨媒介香港》后记——在书桌前坐成一棵树

作者:凌逾  来源:  浏览量:2291    2015-12-06 14:07:28

 

在书桌前坐成一棵树

《跨媒介香港》(后记)

 

凌逾

 

听从内心召唤, 如此向前。

 

“下一步的研究是什么?”那年又去香港中文大学,收集写作资料,被问了这个问题。其实,下一步计划,最好在上一步研究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不是我们选择了问题,而是问题抓住了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心中模糊的向往逐渐清晰,内心的混沌理出了线索,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像打完了太极拳,练完了八段锦,内心的澄明安宁,让人安慰。

 

如今回想起来,跨媒介或跨艺术的种子是在童年种下的。父亲多才多艺,受他的影响,自小羡慕身有百般技艺者。小时,一家老小每次去看文艺汇演, 都像过节,其乐融融。促使我捡拾起童年种下的种子,并使之生根发芽,要感谢西西。一直以来,研究港台暨海外华文文学,经艾教授推荐,选取西西研究作为博士论文课题,出版成书《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西西活得情趣盎然,“出手豪阔”,挥霍电影、绘画、音乐、体育、建筑叙事灵感于文学叙事,开拓跨媒介创意,这给我打开了新的天地。香港,也给了我一个机缘:发现原来港派文艺风光独好。2008年下半年,到中国社科院做博士后研究,由点及面,拓展研究,发现香港文艺家多跨行业从职,三头六臂,勇于开拓跨界创意,呈现出跨媒介转型的整体趋势,独具港派特色。 

 

此书成稿,更要感谢博士后导师,赵稀方教授。从事香港研究,必读的研究书目是赵老师的专著《小说香港》。其为研究香港文学,精读过后殖民理论的重要原著;翻译过H.T.D.罗斯特的《黄金法则》、狄尔泰的《人文科学导论》;不仅研究香港、后殖民理论,而且研究20世纪中西翻译文学历史,视野广阔,论著丰富,有《存在与虚无》、《翻译与新时期话语实践》、《后殖民理论》、《二十世纪翻译文学史•新时期卷》、《后殖民理论与台湾文学》等。有幸跟随赵老师做博士后研究,进一步研究香港文艺,殊为难得。后殖民理论、翻译研究、华文文学,是赵老师研究的三套马车,其深具前瞻性和国际性的学术视野,稳扎稳打的研究功夫,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文笔风格,平易随和的人格风范,授徒讲学的潜移默化,点拨指导的切中肯綮,所有种种,令学生受益无穷,衷心的感激难以言表。

 

“小说香港”,仅仅这个标题就已经让人难忘,生动形象,简洁明了,朗朗上口。著者将名词“小说”变成动词,整个词组变成动宾结构。赵稀方教授的《小说香港》、黎湘萍教授的《文学台湾”》、王德威教授的《小说中国》,这三部论著探究香港、台湾、大陆等华文界如何被建构叙事的文学历史,都是深含力道的佳构。运用鲁迅先生教导的拿来主义法,本书也将“跨媒介”变成动词,意在挖掘港派文学叙事的新变趋向。新的文学意涵需要新的表达方式,“跨媒介香港”,此词正合吾意。一如西西的小说《我城》标题,不合常规,但一词多义,却是最恰切的表达。

 

看电影,赏音乐,品舞蹈戏剧,读艺术书籍和论著,这给人带来了新的乐趣。但是,随着跨媒介研究进一步拓展,探究广度日增,这也给人带来新的痛苦。 如何像黄碧云觅得费兰明高舞一样,找到与自身灵魂相契的质素?时代的发展如此迅速,刚写下概括香港跨媒介特性的章句,香港或许已经转身;在一种形态来不及发展成熟时,可能又有新的形态取而代之。尽管我的每一秒,都好像海绵里的水,被压榨干净;但也无法追赶变化的速度。写作给人带来快乐,也不乏沮丧,其实,意义只在于赶路、追寻的过程之中。填词要养词。写论文专著也如是,完稿后,要养文,放段时间,冷却反思,再做修改。

 

2010年博士后出站后,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做访问学者一年。感谢国家,感谢学校、学院,感谢伯克利,尤其是导师Andrew Jones教授的课程引导,此外还选读Judith Butler,Mcgrath,Shannon Jackson,De Kosnik, A T.Garcia, D D . Gutterriez, F Fabe, 等教授的讲座和课程,专业不拘,国别不论,内容广涉电影、文学、媒介、艺术、修辞学等议题。在这宝贵的一年留学中,徜徉书海,梳爬资料,学习充电,拓展视野,反刍消化,有了新的想法,重新再修改书稿,行文思路更加清晰明朗起来,新的构思战胜了茫然感,下一部书稿渐渐也有了些头绪。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赋予我继续博士后研究的机缘。有幸由杨匡汉教授、袁良骏教授、黎湘萍教授、李今教授、赵稀方教授任博士后答辩委员,他们在台港派、海派研究方面均为行家里手,卓有贡献;他们不辞辛劳,阅读厚厚的拙著;提出建设性修改建议,一语中的,高屋建瓴,扶持晚辈不遗余力,我由衷地感激、铭记。感谢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给予第四十五批博士后基金资助。感谢广东省基金的鼎力资助。尤其感谢国家社科基金给予后期资助,赋予再修订的宝贵时间和条件,评审专家们给予肯定评价,让我备受鼓舞。他们提出切实中肯的修改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感谢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们的精心校对,他们的专业精神让我感动。

 

感谢“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海外华文与诗学)”,该论坛由国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暨南大学承办,在此盛会上,演讲拙文《后现代的空间叙事——以董启章小说为例》,并颁给“最佳表达奖”。感谢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2010年8月给拙文《后现代的香港空间叙事》颁发第七届“广州文艺奖”三等奖。感谢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饶芃子教授、王列耀教授,十多年来一直参加该学会的各种盛会,获益良多。该会常赐予大会发言的机会,因此得到了锻炼。还有申丹会长领导的叙事学国际会议暨全国叙事学研讨会会议,还有国际和国内的各类符号学会议,如四川大学曹顺庆会长和赵毅衡会长组织的,都是学术含量很高的精彩会议,让人受益匪浅。

 

感谢《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学术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广东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暨南学报》、《汉语言文学研究》、《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和香港的《香港文学》、《城市文艺》、《文学评论》、《香港作家》、《百家》等刊物,赐予珍贵的版面。感谢香港的陶然先生、梅子先生、林曼叔先生、蔡益怀先生等的鼎力支持。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的樊善标教授、图书馆马辉洪主任、陈露明小姐的帮助。感谢惠赠大作的友人们。感谢精彩书评的撰写者,如曹惠民教授及其博士司方维的《更新论述话语的可贵尝试——评凌逾著<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还有黄丽兰的《跨越藩篱,现彼岸风景——评凌逾新编<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许立秋的《跨媒介叙事的新研究视角——读凌逾新著〈论西西小说新生态〉》,陈绪明的《叙事在新媒体时代——读〈跨媒体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有感》等等。

 

感谢在研究中给我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感谢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感谢华南师大文学院领导鼎力支持我们的科研和教学。感谢陈少华教授和张玉金教授主编”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材”系列,拙作《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忝列其中。该教材是本书的研究基础,前后几本书可以对读互看。感谢修读我课程的所有研究生和本科生,因为你们的参与讨论,思维的碰撞产生出灵感的火花。更要感谢先生小孩、父母姐妹,一如既往地默默支持,尤其在我生子育子、攻博产文、工作不辍的血泪日子里,一直鼎力支援,筑成坚实的后盾。也许能安慰他们的是,我从未曾有一丝的懈怠。还要感谢很多师生亲友,难以在此一一列出,但我将铭记在心,并在心里为他们默祝,好人一生平安。

 

这部论著修炼六年。每日在书桌前,伏案梳爬,读书撰文,敲打电脑。起早,夜眠,禅坐,静思。无日无夜,无休无止,日子流淌……直至一天,一句话突然涌上心头:在书桌前坐成一棵树。成长为一棵树,并不容易,要有时间的浇灌,经风霜、历风雨而屹立不动,学习不已,夯实根基,迎着阳光,向上成长。人生大概如是。

 

《跨媒介香港》

作    者:凌逾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   

条 形 码:9787509778333 ; 978-7-5097-7833-3

I S B N :9787509778333

出版时间:2015-11-1

开    本:16开

页    数:453

定    价:128 元

 

本书以新世纪前后几十年的香港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探究香港文艺在新媒介时代,文学叙事与广播影视、数码网络、赛博符号、文化地理、展演艺术的跨界贯通,挖掘具有跨媒介性的作品,透视其独特之处,并论述香港跨媒介叙事的成因、形态、特色、风格和意义。

 

《跨媒介香港》本书目录:

绪 论 港派创意:跨媒介叙事

第一章 文学与电影:对倒叙事与性别建构/6  

第一节 对倒叙事:香港后现代电影和小说的融合剂/7  

第二节 可叙述与不可叙述:性别视阈下的色与戒/26  

第三节 轮回叙事:时空穿越、东西符号与性别转世/38  

第四节 女性主义叙事:小说与电影的叙述声音/59  

第五节 香港文学与影视王国的互动/78

第二章 跨界的文学空间叙事创意/93  

第一节 开创地图空间叙事学/93  

第二节 开拓味觉地理叙事学/109  

第三节 游牧中西的文化地理空间/129  

第四节 搭建建筑空间的后现代文学/148  

第五节 开辟触觉符号学的缝制体/167

第三章 赛博e时代的新符号叙事/181  

第一节 伊托邦时代的文学新符码/182  

第二节 赛博时代的三重世界叙事/195  

第三节 多向多元的后现代互动叙事/211  

第四节 “集邮体、电邮体”魔法创意写作/230  

第五节 脚注空间与脚注时间叙事/240

第四章 文学与展演艺术的跨媒介整合/254  

第一节 文舞双全的共振/254  

第二节 后现代文学与戏剧的跨界整合/277  

第三节 对角叙事:图文互涉创意/299  

第四节 跨媒介整合艺术:港派麦兜与台派几米/318  

第五节 词、曲、唱、器、视五合一新艺术/336

第五章 跨媒介创意文化研究的意义/351  

第一节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生态下的香港文艺创意/351  

第二节 港派跨媒介创意的范式意义/369  

第三节 追根溯源:后经典叙事学、符号学与媒介学/383  

第四节 跨媒介创意的方法/402  

第五节 跨媒介创意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416

参考文献/428

 

后 记:在书桌旁坐成一棵树  /450

 

《跨媒介香港》作者介绍:

 

  凌逾,女,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公派赴美访学一年。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媒介文化、比较文学和华文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