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方小莉评方芳译《奇幻文学导论》

西方的奇幻文学研究始于古希腊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奇幻文学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奇幻文学创作与现实之间的关系。18世纪由于对想象的认知发展,该时期开始重视奇幻文学中所呈现的未知想象世界。这种对未知的想象常常是神秘的、离奇的、甚至是充满恐惧的,因此18世纪所讨论的奇幻文学常常与崇高论、怪诞论密切联系。这一研究一直延续到19世纪对哥特小说的研究,甚至是到20世纪,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也依然探讨崇高与怪诞。

方小莉评方芳译《奇幻文学导论》

作者:方小莉  来源:  浏览量:3647    2016-03-08 23:10:09

 

奇幻文学之类型研究:评兹维坦·托多罗夫《奇幻文学导论》

方小莉

西方的奇幻文学研究始于古希腊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奇幻文学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奇幻文学创作与现实之间的关系。18世纪由于对想象的认知发展,该时期开始重视奇幻文学中所呈现的未知想象世界。这种对未知的想象常常是神秘的、离奇的、甚至是充满恐惧的,因此18世纪所讨论的奇幻文学常常与崇高论、怪诞论密切联系。这一研究一直延续到19世纪对哥特小说的研究,甚至是到20世纪,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也依然探讨崇高与怪诞。

19世纪是现实主义文学兴盛的时期,奇幻文学则作为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发展起来。奇幻文学在这个时期被称作仙境故事(Fairies),包括各种童话、神话、传说等关涉不可能因素的故事。奇幻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类在19世纪渐渐形成。因此进入20世纪后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奇幻文学文类研究。总的来说,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世界就试图定义奇幻文学,特别是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奇幻文学文类研究热。以托多罗夫为代表的一系列学者都以一种结构主义视角来讨论奇幻文学的基本规则,试图给奇幻文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托多罗夫的《奇幻文学导论》可以说是在70年代开启了奇幻文学类型的结构主义研究传统。全书共分为十章,总体来看主要分为奇幻的内部研究,即奇幻文学的类型研究(1-9);奇幻的外部研究,即奇幻文学的类型功能研究(第10章)。

托多罗夫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强调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研究文学类型。他开宗明义在第一章指出:文学类型研究要寻求适用于一系列文本的普遍原理,而非针对个别作品的特殊原理。他肯定奇幻作为一种文学类型,那么对奇幻类型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奇幻文学的本质,并对奇幻文学下一个定义。

《奇幻文学导论》的第2至第4章主要是围绕奇幻文学的定义展开。托多罗夫认为“奇幻是一个只了解自然法则的人在面对明显的超自然事件时所经历的犹疑”(17)。托多罗夫认为奇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文本必须迫使读者将人物的世界视作真人生活的世界,并且在对被描述事件的自然和超自然解释之间犹疑。

2.某个人物也会体验这种犹疑,从而读者的角色就被委托于人物。文本中需要表现出这种犹疑。

3.读者必须采用特定的阅读态度来对待文本,拒绝“讽喻”的和“诗性”的理解。(23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犹疑”可以算是奇幻的核心。首先读者与奇幻中的人物在面对自然与超自然事件时必须要产生这种犹疑。这种犹疑通过人物的反应在奇幻作品中得到呈现。可见这里的“读者”并非是现实世界有血有肉的读者,而是奇幻文学的理想读者,或是隐含读者。他必须将自己置于奇幻中主人公的位置与其一起去经历故事,产生犹疑。在托多罗夫看来,在奇幻中或是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要一直保持这种“犹疑”和不确定,因为一旦这种“犹疑”消失,那么奇幻也随之消失,从而进入与奇幻相邻的两类:怪诞小说(the uncanny)或神异小说(marvelous)。在这里怪诞是指“充斥于故事中的超自然事件最终获得一个理性的解释。”而神异则是指“叙述呈现奇幻的特征,而以承认超自然的存在而作结”。也即是说在怪诞小说中,犹疑因对超自然现象找到了理性的解释而消失;而在神异中,也因承认超自然事件的存在而消除了犹疑。在犹疑被消除的情况下,作品失去了托多罗夫看来最核心的部分,从而就不能称其为奇幻。

同时对读者的阅读方式托多罗夫也有具体要求。首先读者必须要进入人物世界,也即是说读者必须要响应奇幻文学类型的体裁召唤,愿意成为该种文类的理想读者,将自己对奇幻世界的认知交托给主人公。同时,奇幻文学的读者还要拒绝“讽喻”的和“诗性”的理解。笔者看来,托多罗夫之所以认为奇幻必然是小说是因为诗歌拒绝指称,将每个句子视为单纯的语义组合。而讽喻则相对强编码,有明确的指称意义。那么无论是诗歌还是寓言都无法产生犹疑,则无法成为奇幻。

以上三章可以说是托多罗夫对奇幻的详细定义。他将犹疑视作奇幻的核心要素。犹疑本是人物和读者的某种感觉,但是由于这种犹疑通过文本得到体现,可以说主要是以人物的犹疑为主要判断标准。这样托多罗夫的定义也算是坚持结构主义以文本的结构特性为研究对象的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托多罗夫的奇幻定义范围过于狭窄,这使得很多20世纪的典型奇幻作品被排除在了该类型之外。这可能与他以19世纪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有密切关系。如果以犹疑为主要的标准,那么大多数的神话、童话、传奇、当代奇幻作品都会被排除在奇幻作品之外。甚至是《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样的作品,在最后揭示为梦境后也走向了怪诞,而非奇幻;而《指环王》、《哈利·波特》等当代作品则因无犹疑或犹疑消失而进入神异。托多罗夫的定义大大限制了奇幻文学文类的发展。

讨论了奇幻的定义后,托多罗夫开始进一步探讨奇幻话语, 研究奇幻中的普遍性特征,试图建立一个结构性特征,他主要关注了奇幻的言语层面、言语行为层面以及句法层面。托多罗夫的奇幻言语层面与话语的属性有关,具体指奇幻中的修辞性话语的特定用法,超自然通过语言形式显现出来。他认为超自然事件的显现是修辞性的延伸,如夸张引发了超自然的体验,而奇幻实现了比喻性表达的字面意义。

托多罗夫的言语行为层面主要是与叙述者相关,准确来说与叙述者与叙述接收者相关。从托多罗夫的表述可以看出,他口中的奇幻叙述者必然是第一人称叙述,也就是说叙述者必然是故事中的人物,要么是故事的主人公,要么是故事的主要观察者。选择这样的叙述者也因有助于奇幻中犹疑的产生。第一人称叙述者由于本身是人物,读者有理由怀疑其是否可信;同时第一人称“我”对于读者来说更有代入感,让读者与人物一起去经历犹疑。当然通常叙述者必然是普通人,这样几乎所有人都能够与之认同。这点自然与奇幻定义密切相关。如果将犹疑视作必然的关键条件,那么相对来说第一人称由于叙述者同时兼人物的双重身份,这使得读者易于代入故事情节,与人物一起产生、经历、维持犹疑,同时读者对人物叙述者也可以产生质疑。当然第一人称叙述由于受到视角限制,也帮助犹疑的感觉持续保持。然而不得不指出,托多罗夫将奇幻限定在第一人称叙述,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上又大大缩小了奇幻的范围。

托多罗夫的句法层面是指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按照惯例,奇幻阅读的第一个实践性特征是不可逆性。”如果我们预先知道奇幻之结局,那么奇幻的运行机制会遭到破坏,因此奇幻的阅读时间是不可逆的。在笔者看来,托多罗夫认为阅读时间不可逆也是出于对“犹疑”的考虑,如果改变了阅读顺序,提前知道了结局,那么犹疑无法再维持,就失去了奇幻的效果,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将“犹疑”视作判断奇幻的标准的局限性。

该书的第6-9章进入了奇幻文学的主题研究。托多罗夫对奇幻主题的划分在他看来具有高度抽象性。他将奇幻主题根据自我与世界或自我与自身欲望之间的关系划分为“自我主题”和“他者主题”。自我主题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主要由自我的视觉感官和感知来呈现,所以又被称作视觉主题。而他者主题则是处理自我与自身欲望的关系,必然涉及到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从而转化成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托多罗夫的主题研究虽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是由于他将奇幻主题简单地划分为两类,从而使奇幻之主题失去了奇幻之特征。

自托多罗夫开始,西方奇幻文学理论研究开启了结构主义文类研究的传统。除了托多罗夫以外,还有其他相关学者从形式论的角度来讨论奇幻文学类型的相关问题。勒奎恩Ursula Le Guin讨论了奇幻文学的形式风格(style)问题。她认为奇幻文学是反映现实的另外一种方式,是理解和应对存在的另一种技巧。它不是反理性的,而是类理性的;它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超现实主义的,是对现实的强调。拉布金(Eric Rabkin与托多罗夫一样也是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定义奇幻文学,但是他对奇幻文学的研究更具包容性,他将托多罗夫排除出奇幻文学的神异marvelous)故事也纳入了奇幻文学。除了以上提到的批评家以外,奇幻文学的结构主义研究传统还包括了曼拉乌(C.N. Manlove、欧文(W.R. Irwin、布洛克-罗斯(Christine Brooke-Rose等。

《奇幻文学导论》如该书译者方芳所说,“整部著作逻辑严谨,结构精巧,论述清晰,虽然不乏有争议之处,但仍是一本具有鲜明独创性与重要意义的理论著作。”(7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谢该书译者方芳的辛苦工作。理论的翻译素来辛苦,不仅自身要吃透理论,同时还要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语言来清晰表述。读理论的译本,最怕遇到外行人对该理论囫囵吞枣,扞格不入,或谓直译奇文,让读者如入迷雾。《奇幻文学导论》的译者本潜心奇幻文学研究,该译本思路清晰,表述清楚,那原作的精髓在其笔下虽不能说传达得天衣无缝,也可说是恰到好处,读来顿觉有趣、畅快。

  

方芳:《奇幻文学导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12月。